董其昌行草书
王世国/文
既然董其昌文艺思想的根本之点在于“天真平淡”、随其性情,那么他的书法创作态度也就比较随便了。他不好书名,也并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余性好书,而懒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董其昌的楷书
然而,尽管他如此清心淡泊,不好名利,但是他的声名还是自传于后。当他在世时,他的书法就已获得极高声誉,哪怕是他写的片纸只字,也是人争宝爱。
邢侗的书法
明代晚期与他同时的著名书法家还有临邑的邢侗、顺天的米万钟、晋江的张瑞图,当时并称“晚明四大家”,又有“南董北米”或“南董北邢”之称。“四大家”中的邢侗,书法钟、王、虞、褚,笔力矫健,圆而能转;小楷遒媚生动,大字雄强奇绝。他还曾摹刻古人书法名作,集拓成一部《来禽馆帖》。
米万钟的书法
米万钟一心学习米芾的书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他“与华亭董太史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尤善署书,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张瑞图书法奇逸,独标骨气,用力劲健,一意横撑,力矫晚明柔媚积习,也是当时十分受人喜欢的书法名家。
张瑞图的书法
实际上,正如《明史·董其昌传》中说的,董其昌的书法成就远在那三家之上。盛名之下,仿习者日众,作伪者亦多。但董其昌却对有损他名声的书法赝品毫不介意,处之泰然。大概因为他本来就不好书名,或者因为他少时家贫,也曾临仿陆万里的书作拿到街市上去卖。
清代康熙皇帝酷爱董书,一时间朝野上下、士子执管都莫不习董;豪贵巨富也竞购董其昌的书迹。这样一来,董书取得了显赫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清初许多著名书法家,如沈荃、查昇、张照、刘墉、王文治等无不受其影响。
康熙皇帝的书法
清代中期以后,因大兴“文字狱”,文人们便只好去整理国故,不涉时政。这样书法中碑学崛起,帖学渐衰。作为帖学派最后一座高峰的董书,自然是倡导北碑书法者首先攻击的对象。他们抓住董书一味求雅、求淡而带来的风骨上的孱弱,加以攻击。
包世臣批评董书“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康有为则对董书极力讥讽:“神气寒俭”,“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包、康二人是清代倡导北碑书法的旗手。他们以北魏碑书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董书,当然它是不合格的。不过,这不免偏于自见,“别有用心”。
董其昌的书法
董其昌的书法虽然并不像明代谢肇浙说的那样“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但是他确是影响深广、声名卓著的一代书法大师。董书的风流余韵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甚至流传国外,对日本的书道也产生了影响。
日本学者伏见冲散的《中国历代书法》中指出:“董其昌的书法很早就传到日本,并被作为临习的范本。幕府末叶的贯名菘翁等人的书法便是得到董书的一部分而构成了自己的风格。”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