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一代人的记忆里“年味儿”

依依然想侃历史 2025-02-06 03:52:37

“年味儿”,在我们五〇、六〇后一代人的记忆里,应该说是刻骨铭心的。那种年味儿,带着几分温馨、幸福和有趣,也带着几分苦涩、怜悯与无奈。

儿时每逢进了腊月门儿,就数着天数盼着过年了,大人孩子都沉浸在忙忙碌碌且充满期待的年节气氛中。远处近处时不时传来散放爆竹的声音,空气里洋溢着喜庆,家家户户荡漾着福分。村子里的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羊、赶集买鞭炮等年货,女人们忙着磨面碾米、缝制粗布新衣。年轻人们结束了一年的辛劳,凑在一起排练节目,准备在乡村的土戏台上露上一手。孩子们有的帮着大人忙这忙那,有的拿着自制的玩具满街乱跑打闹。

儿时的“年味儿”就是这样,很大程度上来自吃、穿和玩儿这几个方面,一年到头,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菜,平时是很难见到的;还能吃上平时见不到的饺子、面条、枣糕、黏米窝头等。只有到了春节,才能换上崭新的衣服。男孩子用屈指可数的压岁钱买来各种花炮,女孩子还能盼来各种鲜艳的头绳、头花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食物,基本上都变成了家常便饭,平时换穿的衣服也比过去过年要丰富得多了。至于文化生活、娱乐项目,也变得多姿多彩,可以选择的空间太大了。而根据环保要求和出于安全考虑,禁放烟花爆竹的地区也不在少数。

由此引来人们的慨叹:年味儿不见了,年味儿难寻了。谁能说,这种慨叹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产物?不是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象征呢?儿时过年期盼、拥有的一切,现在想起来哪一项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呢!

君不见,年味儿早已与时俱进,以一种崭新的形态进入我们的生活。

到饭店去吃年夜饭。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每年大概从立冬开始,就有饭店打出了提前预定年夜饭的海报,插手晚了可能就定不上可心的地方。前不久,我预订家里今年春节的年夜饭时,还被告知要提前预交千元押金。即便是乡村过年,村子里的人们也常常到镇上的饭店里订制那十个盘子八大碗儿,很少有村妇在自家灶台上忙活了。

家人组团游四方。新春佳节,放假数天,难得团聚的一家人结伴出外旅行。有的参加旅行团出国到欧洲、东南亚等国,以及港澳台等地区,有的在国内游名胜古迹。自驾车的、乘坐飞机或高铁的,说走就走,十分便利。更多的是在所在城市逛庙会、玩花灯、放风筝、猜灯谜,就近去郊外爬山、滑雪、住民宿,体验休闲。

观看春晚欢度今宵。央视和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自年三十夜开始纷纷举办五彩缤纷的各类文艺晚会,成为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特别是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人们对春晚有了更多新的期待。除了看电视节目,大家还走进影剧院,观看热门档期的“贺岁片”、戏剧、曲艺节目,以及新春音乐会。

亲友小聚其乐融融。春节假日时间长,平时难得一见的亲友,纷纷利用这个长假在一起聚聚,叙亲情友情,或一起游玩、打牌、逛街,那种惬意很是令人留恋。由于距离较远不便相见的,还会利用视频一起在“腾讯会议室”里见面,这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也非常不错。

从昔日以满足吃喝穿等生活基本需求为主的年味儿,到现在以游玩、休闲、娱乐、聚会为主要内容的年味儿,两相比较,不言自明。我们为此生能够见证这样天壤之别的时代变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珍惜拥有、知足知福、乐享生活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无疑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责任。

文章来自公众号我的卧虎湾,鸣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