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餐》:非裔美国人饮食史中包含的秘密

夜空文化 2024-08-12 13:34:36

所谓“大餐”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两条注释,一为“丰盛的美食,也用于比喻”,二为“西餐”。在美国著名烹饪书作家、烹饪历史学家杰西卡·B.哈里斯的笔下,应该是“大餐”的第一个解释。

但什么样的饮食才可称之为“大餐”,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标准的,或者说需要经过公认。不过有的时候其实不必过于较真,或者说标准不宜过高,否则能够入门的“大餐”很有可能少之又少、寥寥无几。至少,在《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这本书里,那些素来以“美食家”自居的,譬如蔡澜等,大概从中很难找到几种可以够得上“大餐”或者说“美食”的非裔饮食品种。毫不夸张地说,说到“吃”,世界上还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会做会吃吗?

所以回过头来看待杰西卡·B.哈里斯所列举的这些非裔美国人的“大餐”,就应该“入乡随俗”,站在她的立场上来看待和评判,可能会更加客观、公正一些。更何况,比起可口可乐、汉堡,《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这本书里所列举的美式大餐,确实已经远远超出;而杰西卡·B.哈里斯的用意,只不过是在以食物为媒介,追溯一部非洲移民深度参与的美国历史罢了。

中国人常常有着很浓重的乡愁,深切思念家乡,对故土怀有一种透到了骨子里的眷恋,这一点在杰西卡·B.哈里斯的字里行间也不难找见,以至于她所列出的食谱中,有一道饮食干脆取了个名字就叫“哈里斯奶奶的绿叶菜”。这道菜到底味道如何,其实不妨尝试一下,因为其中所使用到的食材当下都不难找到,包括“约2000克羽衣甘蓝、芥菜和芜菁叶的混合绿叶菜”“8片培根”“6杯水”“适量盐和现磨黑胡椒”,相关的调料还包括辣酱、洋葱碎和意大利香醋(如果意大利香醋不好找的话,姑且使用山西老陈醋或者镇江香醋替代一下大概也可以),这个量是6人份的,不妨试着做一做。

非洲其实是一个很有历史厚度的大洲,根据目前的研究来说在智人的历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地图上的非洲,最北至北纬37°21′,最南至南纬34°51′,并非全然一幅炎热无比的“固定印象”,但毕竟已然如此。而且至大海航时代前后,非洲就已经与世界其他地方开始了越来越多的交流接触,体现在饮食上,包括食材、美食上的互相影响、固化也就在所难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其实也都大致差不多。譬如现在的中国人,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当年张骞凿空西域带回来的葡萄、石榴、胡麻、苜蓿、胡萝卜,假如没有明清之际传进来的红薯、玉米、花生、土豆、辣椒,中国饮食还会是个什么模样?!

但《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这本书里有一些地方说得好像也不很准确,譬如“猪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在哈莱姆的威望里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谈到了猪肠也就是猪小肠,并且报道的撰写者称吃猪肠在他自己来说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估计还真的称不上是多么“勇敢的尝试”,更经典的说法则是“猪小肠最瘦,猪肠头最肥,猪大肠爆炒最为口味”。

但多数情况下,《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还是足以给美食者们以启迪的,尝试一下异域饮食毕竟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对它们做一些适宜的本土化改造则显然更意味着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