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茶市看见一罐红大益无R 7542,盖子刚打开,一股浓郁的花香就飘了出来,茶店老板说这茶压制的时候少了个R商标,却意外在二十年后成了天价老茶,只能干看着流口水。
这茶最开始是福今茶商找勐海茶厂定制的,包装上的大益商标漏印了个R,当时肯定有人因为这个疏忽挨骂。
包装盒子的主色调用了大红色,字体排布看着舒服,中英文对照着写,一看就是老茶厂的做派。
那个年代的茶饼都压得特别实在,棱角分明,跟现在机器压的不太一样,能感觉到手工的痕迹。
有意思的是每块茶饼里还特意塞了条金丝带,这在当时算是很新潮的做法,反正老茶农看了都摇头。
茶饼的重量也比寻常的357克重了不少,整整430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很值。
里面还夹了张内票,白底配红字,上面清清楚楚写着2000年的生产日期,盖了个红章特别显眼。
整个包装的设计都透着一股子精致劲,那时候茶厂刚开始做高端市场,处处都想表现出与众不同。
经过这么多年,包装纸都泛黄了,但那个少了R的商标反而让它身价倍增,这事儿说出去都觉得挺逗。
找的都是勐海茶区的大叶种晒青毛茶,认真挑选的芽叶,看着就知道是好料子。
茶叶的条索乌黑发亮,芽头肥壮,这说明采摘和加工的时候都很用心。
制作过程完全遵循传统工艺,没有偷工减料,让茶叶自然发酵,不像有些茶用渥堆催熟。
茶农说这种做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茶叶的活性,让它慢慢变成好茶。
存了二十多年的干仓,温度湿度都控制得很好,茶叶既没有发霉,也没有受潮。
现在喝起来既能尝到新茶的鲜爽,又带着老茶特有的陈韵,这就是干仓存储的好处。
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这就是为什么这款茶能成为收藏界的宠儿。
茶农们说,做茶就跟养孩子似的,需要耐心和时间,着急是不行的。
打开茶饼,首先看到的是褐中带绿的茶叶,表面覆盖着一层银白色的茶毫。
茶叶的条索紧结粗壮,金毫和墨绿色的茶叶交错着,透着一股陈年老茶的韵味。
泡第一道茶的时候,茶汤呈现出漂亮的橙黄色,清澈明亮,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喝起来先是有点涩,但很快就化开了,嘴里生津,回甘特别明显。
继续泡下去,茶汤慢慢变成琥珀色,喝起来醇厚饱满,喉咙里留着一股甜味。
到了后期,茶汤的颜色变得金黄透亮,口感特别顺滑,喝完满嘴生津。
叶底摊开看,茶叶软软的有弹性,叶脉清晰可见,芽头都完整地保留着。
泡到最后,茶汤还是甜润,这说明茶叶的品质确实不错,经得起反复冲泡。
因为是错版的关系,这款茶现在市面上特别少见,整件能卖到上百万。
收藏界的人都说这茶越陈越香,存放得好的话,价值还会继续上涨。
它的出现标志着普洱茶从大路货到精品茶的转变,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不过现在的价格多少有点炒作的成分,毕竟再好的茶,也不应该贵到普通人喝不起。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这种天价老茶其实挺反感,觉得茶叶就是用来喝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款茶确实代表了那个年代最好的制茶工艺水平。
市场就是这么奇怪,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反而成就了一个传奇。
这也让人反思,茶叶的价值到底应该怎么衡量,是品质还是稀缺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