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的城市,又升级了

可可看财经 2024-12-21 16:52:45

文|凯风

中国最富的城市,不是北上广深,而是澳门。

自1999年回归以来,澳门GDP从519亿澳门元增长到4000亿以上,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长至6.9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十。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澳门要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健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机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方宝地”,澳门是“祖国的掌上明珠”,也是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典范,其发展和崛起意义重大。

01

澳门,越来越“大”了。

去过澳门的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城市,几个小时就能靠走路丈量整座城市。

澳门土地面积只有33平方公里,相当于许多内地乡镇的规模,还没有上海一个浦东机场占地面积大。

就是这点土地,却挤进了68万常住人口,加上日均百万级的各地游客,每天都有上百万人在这里活动,人口密度之高可见一斑。

“人多地少”是澳门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如何拓展发展空间就成了当务之急。

填海造地,是澳门的第一选择,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澳门,大部分都是“填”出来的。

百年之前的澳门土地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经过多轮填海,到2024年已经增加到33.3平方公里,扩容近2倍。

无论是澳门国际机场还是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抑或路氹城、澳氹新城区以及生态岛,都是经由填海而来。

然而,单靠填海,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成本,生态方面同样存在争议。

与之对比,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则带动澳门发展空间的全面重塑。

今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合作区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税收政策,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

早在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作为粤澳深度合作区,实行粤澳共商、共管、共享的新管理体制。

这是双向受益的制度安排,也是澳门多元发展极为关键的一环。

珠海将受益于澳门的自由港、单独关税区、国际化优势,而澳门则受益于空间扩容,发展空间扩大到224.76平方公里。

这意味着,澳门在填海造陆之外,借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获得更大的发展腹地,从而得以摆脱一业独大的弊端,带来多元发展的可能。

02

澳门,正在打破“赌城”的单一标签。

由于历史因素,澳门一度以博彩业为主要支柱产业,高峰时期博彩业一度占了60%以上,被誉为与拉斯维加斯齐名的“赌城”。

然而,且不说博彩业本身就面临巨大的争议,单靠一个产业无法形成世界级的影响力,更无法避开诸如疫情等超预期事件的冲击。

疫情期间,澳门GDP一度大幅收缩50%,而在2023年大幅反弹80.5%,今年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回到历史高峰。

因此,培育多元产业,成了澳门的第一要务。

过去受制于土地空间不足,澳门难以发展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所有产业只能围绕博彩转。

如今,随着澳门越来越“大”,与珠三角的融合有增无减,被赋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重任。

一中心:世界级旅游休闲中心;

一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一基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此背景下,以旅游休闲业、大健康产业、现代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为特色的“1+4”产业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数据显示,2023年澳门博彩业占比为38.18%,降至40%以下,非博彩业占比超过60%,其中酒店及批发零售业合计占比接近20%,金融业占比超过10%。

不过,虽然博彩业的GDP占比有所下降,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仍接近80%,为澳门带来庞大的财力储备,从而可以从容发展其他多元产业。

正如当地官方所说,澳门经济不再一业独大,已非纯粹赌城。

03

多元发展,澳门哪些产业将会崛起?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澳门旅游业、金融业、高技术产业或将带来新的突破。

其一,澳门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旅游城市,被赋予打造世界级旅游休闲中心的重任。

回归之前的澳门,每年游客不足700万人次,而今年澳门全年入境旅客有望达到3300万人次,相当于常住人口的47倍。

其中,来自内地的游客占比接近70%,许多人直言“澳门对内地不是一般地亲近”。

悠久的历史、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多元的文化体验、一流的服务意识,让澳门成了备受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其二,无论能否拿下我国第6个证交所,金融业都是澳门下一个爆发点所在。

同为特区,香港因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而闪耀。而官方在几年前也提出研究探索在横琴建设澳门证券交易所的设想。

虽然暂时未能落地,但去年出台的“横琴30条”强调,支持澳门借助合作区发展以人民币、澳门元等计价结算的国际债券市场,给澳门留下了更多可能性。

其三,珠海-澳门协同发展,将为澳门补上高技术产业的最大短板。

澳门制造业占比仅为1%左右,但拥有教育、资金和国际化优势,而一水之隔的珠海是不折不扣的制造大市,有了强强联合的空间。

珠海经济总量看起来不高,在全国排在70名左右,但人均GDP却稳居TOP20之列,而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位居主要地级市前列。

澳门汇聚数万亿来自全球各地的资金,拥有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众多世界级高校,“澳门研发,横琴转化”可期。

这与深港类似。香港的教育、金融和国际化优势与深圳的科创、工业优势相结合,在为深圳带来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为香港带来“再工业化”的空间。

显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创造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可能。

04

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市。

自2019年规划纲要出台以来,粤港澳就以湾区的名义横空出世,成为一个GDP总量超15万亿、人口达8600多万的庞大城市区域,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后,既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有体制机制及公共服务的“软联通”。

先看硬联通,大湾区正在拼命建跨海大桥、轨道交通,打破天堑带来的阻隔。

2024年以来,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先后开通,包括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在内,珠江口共有11条跨江跨海通道横亘其间,天堑变为通途,东西两岸融为一体。

同年,横跨5市的“大号地铁”大湾区1号线的开通,更让大湾区本就已经成熟的高铁、地铁、城轨网络更趋密集,整个湾区步入“1小时交通圈”、“1小时生活圈”和“1小时经济圈”。

再看“软联通”,大湾区越来越以一个整体,参与国家建设、国际竞争和科技产业博弈。

即将于2025年11月举办的十五运会,就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办,而三地也顺势成为2036年奥运的有力竞争者。

在科创“双中心”城市矩阵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先后拿下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而“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更荣膺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科技集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分别作为三大极轴而存在,而前海、南沙、横琴、河套则是承载起区域协作的四大合作平台。

不仅如此,近年来,大湾区先后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政务跨境通办、港车澳车北上等,让更多港澳居民在湾区畅通无阻。

……

虽然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前提,但粤港澳大湾区仍在打破行政界限,不断走向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诠释了城市群该有的样子,示范了协同发展的可能,探索“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s)的未来形态。

2 阅读:403

可可看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