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几篇类似的自媒体文章:《年轻人的脑子,正在被短视频吃掉》
有的甚至还借主席之名,大肆批判短视频恶劣之处,称短视频是“新时代精神鸦片”。
这样的说法…听上去总觉得有些熟悉。
去百度一搜发现,原来年轻人一直在被各种事物给“毁掉”。
游戏、躺平、网贷、奶茶、外卖、尿毒症、裸辞、纵欲,甚至忙碌的工作……
这些自媒体,似乎低估了年轻人的承受力和自制力,又高估了新生事物的危害力。
诚然,就短视频这方面,确实有很多研究发现,它会对注意力、自控力、心理健康、体重、饮食习惯等造成影响。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换句话说,以上的影响都只是“可能存在”而已。
有人说,市场经济的本质有三:自由、竞争,与法治。
这三个本质,让市场经济得以充满活力、变化万千。
像短视频、网贷这种事物,过去都并不存在,也没人知道它们会在未来变成什么形态。
新旧事物的交替永无止境,而人的观念却并不一定能跟上事物的更替。
所以,我们才能见到那么多“是古非今”的言论。
实际上,除了校园贷这种非法产业,绝大多数的新兴事物,都是中性的、光明正大的、合法合理的,短视频也位列其中。
任何一个短视频平台都是多元化的,抖音也好,快手也罢,它们既存在大量低质烂俗内容,也有着丰富、多领域的优质信息。
而筛选这些信息的,是用户自己。
没错,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想看什么样的内容,完全取决于自己。
抖音对小孩子的危害确实存在,因为小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纯粹,思考能力也比较弱。
但年轻人呢?年轻人已经拥有完整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人也清楚刷短视频的害处,但仍然选择沉沦下去。
这其实就是“自我毁灭”。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自甘堕落”?
有不少人应该有听说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
随着生产力不断上升,世界上将有80%的人被边缘化,为了安慰这些“被抛弃”的人,就需要让企业制造大量的“奶头”,用各种娱乐活动来避免底层人与受益者之间的冲突。
虽然这个理论不够严谨,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但它确实存在于真实生活中。
一方面,因各种原因,企业一边规避着“不应公开的矛盾”,一边把自家的平台包裹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为用户们制造出一个光鲜亮丽的虚幻世界。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阶级、情感等压力,很多人的生活并不算好。
他们需要发泄,需要狂欢。
当人忙碌到只有碎片时间可以利用,那么同样碎片化的短视频,就是恰到好处的慰藉品。
所以,与其担心年轻人“毁了”,不如多问问是什么在“摧毁”他们。
因为,即使大如抖音快手,终究也只是顺水推舟的一份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