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头图:智加科技无人测试图片
腊八过了,年的脚步近了,忙碌了一年,自动驾驶卡车界的精英们准备线上小聚一下。智加、主线、嬴彻、图森、宏景、小马、希迪第一时间上线。一汽、东风、重汽、陕汽等主机厂也前来吃瓜,闻讯而来的还有Tier1、物流商、重卡司机和货运科技公司的朋友们。
1. 2022 第一枪群主:首先请出我们的第一位嘉宾,自动驾驶重卡界天花板——图森未来。恭喜图森,终于按照设定的 Roadmap,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如期推出开放道路L4自动驾驶卡车的 Driver Out 的项目。图森:这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充分展示了图森的技术实力,里面不光是在老化的高速,还有城区,80公里的速度,不但稳,而且应对了交通信号灯、上下匝道、紧急车道车辆和变道等场景。群主:您刚才提到“技术实力”四个字,请问重卡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呢?图森:我认为核心技术是车车交互,尤其是在美国,路况并不比中国简单:高速公路车流比中国密,还有很多的岔路口,并不像国内是完全封闭的状况,还有很多喜欢狂野飙车的山姆大叔。那么,车辆行驶在这么密的高速车流里,要不断保持与其他车的安全间距,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能稳稳向前,我认为这就是技术。友商:哦,我知道了,所以图森这次 Driver Out 选择在晚上,我看路上明显没啥车流。图森虽然这次按时交作业了,但是能打几分就不好说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启动 Driver Out 的日常运营,估计也没准信吧。嬴彻:呵呵,我早就说过,全无人驾驶可能放眼10年是有可能的,但未来5年,我觉得相当有挑战。所以我们不憋大招,而是从L0、L1、L2、L3一路渐进到L4。智加:我们今年6月就 Driver Out 了,顺带还实现了满载列队跟驰的商业化试运营。图森:您那五峰山是5G+车路协同,我们这是单车智能。友商:我们的车也能去安全员,只不过国内政策不允许…测试中心:哎呦呦,得了吧,政策这锅我都背了几年了。7月北京出了全国首个高速测试及示范应用细则(试行),这次你们别给我甩锅了。合格的测试车想上路总共分三步,第一步,配备前后随行车,第二步,安全员,第三步,去安全员,一步步来。你们技术到底咋样,达没达到上路,同时不影响其他道路使用者,我们肯定得先摸底呀。重卡一出事故往往就是一串,伤亡惨重,不但很多家庭会损失惨重,政府领导也会被追责。图森:这确实是一大步。想当初,国内只允许测试,不允许运营,不让运营,没有收入,50多辆车,车辆购置维修和固定资产折旧、燃油、司机、安全员都是成本,获取数据的成本实在太高。而在美国,有43个州允许进行L4卡车测试,其中24个州允许L4卡车进行商业部署。一边拉货一边测试,可以覆盖掉九成的成本。群主:2022年干线有望成为 AV (Autonomous Vehicle) 界走位最风骚的崽。第一,北京率先迈出第一步,全国各个示范区有望先后开闸。第二,政策就位,测试和示范应用有望迎来车队放量。目前来看,主线联合福佑京东,小马智行和招商局旗下的中国外运成立了合资公司,现在拿到牌照的两家都宣称2022年车队要破百。智加、挚途、宏景、希迪也都不甘示弱,还有一些已经在其他场景落地,正在观望,考虑要不要进入的公司。友商: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有点小澎湃了,哈哈,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中美哪方的干线物流能先支棱起来,难道要在今年见分晓了?中国政策从0到1难,从1到100那速度嗖嗖的快,但如果宏观调控和产业协同的因素都加进去,那从0到1也不难。博世:以代码量为例,F22战斗机大约是170万行代码,早期安卓系统代码量是1200万行,现在已经量产的豪华车的代码量大约是1亿行,以后汽车越智能,传感器越多,代码量越成倍增加,请问有bug怎么办?Corner case怎么办?可别辛苦奋斗十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图森:我们所有软硬件都是双重冗余,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归类,目前已经打磨出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碰到复杂路段,那简直是给我们发福利,我们仿真刷、实车刷、刮风下雨反复刷。智加:我们的法宝是ODD设计,ODD设计一方面是为了验证自身算法覆盖的场景,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系统遇到问题时候进行降级或者从一个ODD转到另一个ODD。最简单例子,下雪时候,需要降低车辆的运行速度,并且减少车辆切换道等预期行为,这样就算系统某些部分失效,但整体还是安全的。面向L4的ODD设计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传感器健康度、执行器健康度,控制器健康度,其他相关电子电器的参数融合。友商:确实,图森招股书上篇幅最大的是Risk,智加招股书上篇幅最大的就是ODD了。
2. 国内落地五重 Kill图森:以为我们去美国就只因为政策吗?Too simple too navie。群主:国内落地还有什么阻碍?图森:首先,如果你要做Demo做测试,那不必在乎资产利用效率,但如果商业化,就必须考虑ROI。美欧这边重卡都是甩挂,卡车到了Terninal、Camp或者Hub,把后面货箱一甩,拉上另一厢货就启程了,可以发挥不眠不休的效率极致。中国呢?全国800多万辆重卡,只有5%是甩挂,常态就是,大部分的重卡到了目的地,卸货就得整个三五天,真要商业化了,我AI司机这三五天就干晾着?那你还是别干了,迟早芭比Q了。友商:现在边测试边拉货降低成本已经是行业惯例,但很多时候,受物流行业甩挂率低的现实制约,一般拉货确实都是单边循环,First Blood!陈默:其次,中国硬件成本分摊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交叉点没有到来。中国跑重卡的这800万车里,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个体户,一般都是夫妻CP档,或者父子兄弟朋友搭伙,为了生计一辆车一天24小时恨不得22小时在赶路。剩下给车队当司机的,为什么物流公司们喊着缺司机、司机流动率高、找人难?就和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富士康流水线一个道理,钱少事儿多不自由。而美国呢?重卡司机得支付较高薪水、外加保险休假福利齐全,成本高,而且是真缺司机。相比之下,自动驾驶硬件的成本在下降,我们判断,硬件成本分摊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交叉点到了。也就是说,在美国推行自动驾驶替代人的商业化时机已经成熟了,AI司机代替人类司机是公司的真需求,不是伪需求。友商:道理就和无人配送替代外卖小哥一样,暂时外卖小哥的人力成本还比较便宜,所以商家用机器替代人的意愿不是特别强烈。Double kill!图森:第三,美国的卡车货运分布比较集中,80%的卡车货运通过10%的贸易走廊运输,最有价值的走廊连接了100个最大的都会区,搞定这10%就吃透了,80%的市场。中国呢?公路运输线路相对比较分散吧?群主:好像有道理,Triple Kill。图森:再说一下车路协同。政策破冰的北京,京台高速双向10公里铺设各种智能硬件,当自动驾驶重卡上路,高清视频数据、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毫米波雷达数据、RSU和RSCU)各种数据都实时传输到示范区的网联云控平台。车路协同那100米一个基站、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铺一条路得多少钱?能铺遍全国吗?另外,车路协同就靠谱吗?可以保证没有延迟吗?5G空口的理论延迟还好,但网络是一个复杂环境,中间的路由和交换节点带来的总延迟现在看来问题还是很多。Quadra Kill。图森:还有一点,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离不开底盘执行机构的快速响应和精确执行,来与感知和决策的速度相匹配。线控由于取消了大量的机械连接装置,当驾驶者做出制动、油门等一系列动作时,车辆能更快响应,同时还能减少能量损耗和维护成本。欧美上一代卡车就已经线控了,而国内车辆平台的底盘,机械非线控,做L2 还行,要做 L4 ,没线控你的ESP、EBS怎么做?Navistar向图森未来开放了油门、刹车、转向的协议接口,而图森未来要做的则是完成感知、决策、控制、定位等技术实现,以及包括地图的构建、外围保护系统、故障相应体系等系统的搭建。群主:让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这万亿市场大赛道也经不起推敲了,你把我澎湃的小心情整emo了。呵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中国市场,先美国,后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战略重心,等中国硬件和司机成本交叉点到了,我们再杀个回马枪。友商:恐怕没那么简单。首先,从公司高管国籍,到业务重心,图森都是一家美国公司,中美关系不见缓和的背景下,涉及交通干道这种敏感的业务,图森恐怕难以伸展。至于卡在IPO关口的智加小马,未来上市,那也是先得做好切割的。其次,别说等你回来了,今年你难道没感觉出干线的拥挤程度吗?从港口毕业的、从乘用车转校的、从东家出去另立山头的,都来到了干线这嘎达。你的技术先发优势会被追平,而制约你量产落地的龟速也会被国内的兔兔们超越。还有,美国那边,卡车领域也是风起云涌,Waymo Via、Aurora、Embark、Gatik、Kodiak、Torc Robotics 等等竞争者也在虎视眈眈。
3. 线控底盘之痛DeepWay讲话了,图森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们开始也想纯纯做个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硬件委托给OEM,但调研后发现行不通。1.目前大多数卡车依然是燃油车,所谓的纯电动重卡都是油改电的伪血统,驱动效率太低;2.像一汽J7这样号称是正向研发,实际上还是传统卡车的设计,车身难以做很强的流线型以满足电动车对风阻系数的高要求;3.在传统重卡平台上根本没法做冗余,L3还行,L4不行。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开发一辆电氢能两用、适合自动驾驶的重卡。
(智加科技测试车队)台下一汽、东风、重汽、陕汽、徐工、三一、柳汽、江淮、比亚迪这些主机厂一听有点儿想笑:图森爱冲浪,去美国闯荡,智加也挺浪,到处放光芒,嬴彻特别浪,天天新花样,还数百度你最浪,划船不用桨,全靠浪打浪,整个生态链儿你能包圆了。主线科技出来打圆场:主机厂非常注重它自己的产品完善度和交付能力,科技公司非常注重产品的智能化,两边都没错。我们公司2016年就成立了,2018年以前基本上摸索的就一件事“底盘”,在中国我们很少能够拿到非常全的线控底盘,我们找了很多人都搞不定,所以我是很理解百度的。群主:后来怎么又搞定了?主线:博世是我们的投资商,有时候你光和主机厂合作还不够,主机厂对底层执行有时候也是一脸无知,你还得下探到 Tier 1。友商:探到的是?主线:博世投了我们。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讲过:没有做冗余设计的自动驾驶方案,说白了,都是扯淡。不管自动驾驶行业将L4技术的落地时间如何挪动,其大规模落地量产都需要与博世这样的头部供应商的技术节奏吻合。毫末也迫不及待地开口了:涉及到自动驾驶执行层的底盘,大陆、博世这种耳熟能详的汽车零配件的老大哥,凭借着起步早的优势,已经形成多年的 Know-how 技术和经验积累。国内线控油门的玩家们,比如宁波高发、奥联电子,存在感相对较低。友商:做乘用车的来干啥?你们也想加入这个战场?毫末:这个保密,总之作为主机厂+智驾独立出来融资的鲜有成功案例,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准备把机械结构转为线控结构,线控底盘主要有五大核心系统:转向、制动、换挡、油门和悬挂,每个结构都由中央处理器来协调。图森:主线说得对,要理解Tier 1和主机厂,技术合作是没问题的,但你要合作搭建一个量产平台,这个大家都会比较慎重,所以一定是确保你技术足够成熟了,大家才愿意投注。像我们,年初就有机会去掉安全员,放到现在,就是在等采埃孚走自己的时间表,虽然不是量产车,但工程车的供电要达到4000瓦、电压要稳定不宕机。量产时间放在2024,也是Navistar的时间表,主机厂要先调动Tier 1做产品定型、零件选型一年,样车验证一年,建产线一年,四年算快的。博世:还是图森有经验,电子技术是所有功能应用的基础,我们要做整套电子系统的架构,肯定得先论证它是否能满足未来七到八年的各种技术要求,否则花大投入研究出来了,三年不到淘汰了,赔不起啊,更何况是商用车。宏景: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我不出来打打广告时代都不允许了。国际 Tier 1 硬件杠杠的,但软件算法差点,定制化服务受限,说白了,智能化快速迭代的今天,有点儿赶不上趟。初创公司呢?软强硬弱,主机厂呢?奶茶般的利润支撑不起研发的费用,也没有那基因和能力,当然,还有京东顺丰菜鸟这些想做但难做自动驾驶的物流企业。我们宏景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给主机厂提供域控制器和自动驾驶算法,给自动驾驶公司做 Tier 0.5。我们和江淮打造的L3重卡“HyperTruck One”明年量产,我们是某造车新势力的域控提供商,出货过万了,我们也是易控矿卡的域控制供应商。友商:看来实力很重要,定位也很重要,宏景是硬的里面最软的,软的里面最硬的,也挺吃得开。智加:咱们现在都属于干线物流行业,未来整个产业肯定会逐渐走向聚合,边界也可能会越来越模糊,产业链的环节会逐渐压缩,最后会压到两三个环节,制造商、技术提供者、运营商必不可少,至于是一家企业把这三件事都做了,呵呵,那就难说了,不过肯定会有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代!4. 技术对对碰群主:聊了那么多不爽的,接下来咱们聊点轻松的吧,说说Robotruck有哪挑战。图森:自动驾驶卡车的大部分模块和乘用车差不多,但有两点区别很大:第一,卡车重量很大(特别是拉货的重卡),制动距离要远大于乘用车,所以前向感知模块的有效距离要非常远,这对传感器的感知距离要求很高。在我们入行的时候,Waymo、Otto、戴姆勒都是激光雷达为主的路线,但我们用视觉,一下就把行业感知距离提升到千米距离。第二,卡车满载的重量是普通轿车的20-25倍,卡车长度是乘用车的4-5倍,因为拖斗的存在,卡车不可能像轿车一样近似成质点执行各种轨迹。这个问题一般称作 Underactuated Problem。总之,卡车对车辆自身的控制较乘用车相比,更为复杂且要求更高。群主:为什么一定要1000米呢,500米不行吗?图森:乘用车的刹车距离只需要40米,重卡呢?不看得远点提前反应,来个急刹,重卡车头车箱柔性连接,后车惯性直接送你上西天,高速上,跟在你后面的车,以及后面的后面,一串完蛋。所以,重卡满载时刹车距离至少200米。看500米也可以,不过刹车像个新手司机,达到1000米,基本可以像人类老司机一样从容老练省油又不糟蹋车地刹车了。群主:那对你们来说,特别要克服的问题是什么呢?图森:感知,它不是一个技术瓶颈,而是一堆技术瓶颈。首先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用不用激光雷达,当时我们为什么不选Lidar 呢?主要因为三点:第一,Lidar 感知距离没有那么远,例如64线Velodyne,因为点稀疏,对于算法而言有效感知距离不会超过200米。这对于我们高速卡车场景,远远不够;第二,多个 Lidar 互相之间会进行干扰,路上雷达少的时候,干扰确实不大,但路上雷达多了,干扰就不太好忽略,需要消耗相当的算力来降噪;第三,Lidar 作为产品还不成熟,耐用性差、寿命短,高速作业大风雨雪震动这些恶劣工况,不扛造。你不能和客户说,用了我们的系统,雷达两个月就得修,或者两年就得换吧。第四,Lidar 价格贵。重卡需要选择更密线数的 Lidar,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贵且没产能,但很多厂家还是钟情于64线激光雷达的原因。我用经验告诉你,如果用目前量产呼声最高的16线 Lidar,相邻两束激光在远处的间隙就会大得足够钻进去一辆车了,尤其在上下坡的时候。群主:那你们为什么当时不用后来又用了(图森2018年10月之前用的是纯视觉感知)?图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激光雷达用不用、加不加冗余,都不会影响到我们基准线程度。然而摄像头不同,围绕摄像头展开攻克,越展开越对我们的系统稳定性有很大提升,那我们当然优先视觉技术,但我们并不排斥 Lidar。Aeva :这个我可以证明,图森和我们的合作始于2019年。我们的 4D 激光雷达采用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可支持自动驾驶量产。而且 Aeva 的 4D 激光雷达还可测量每个像素的瞬时速度,射程远、分辨率高,并且不受激光雷达或阳光干扰。另外,智加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给自己打个广告:矿卡最爱Ouster,重卡最爱Aeva,笔芯!图森:选不选雷达的事儿以后应该没人讨论了,多传感器融合交叉验证现在除了特斯拉全球大一统了都,不用做什么无谓的争论了吧。各个传感器各有短长,没有绝对好坏,而且实测中都会存在失效的情况,不存在谁比谁靠谱很多的问题。单目测距也可以,不过误差大。但基于深度学习单目仍然优势明显,最大的好处就是易上手,落地快。双目有视觉特征,和别的 Vision 算法 Fushion 很容易,深度更准确,可以互为冗余交叉验证。但对硬件稳定性要求高,要保证两个摄像头之间的相对稳定,在这方面图森发明了包括相机架防抖、布置等一系列 Know-how。智加:图森提到的重卡自动驾驶的难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重卡车身悬挂因为抖动明显,相机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标定难度很大。智加感知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双目,如今,随着算法的迭代和优化,智加车顶传感器的数目不断减少,但始终保留了双目的配置。第一,这是因为双目在传感器的自检、动态标定和深度估计上都给了感知模块和整体系统很多冗余,比如双目深度比单目准,点云密度比激光高;第二,同时左右两侧相机可互为冗余,以防其中一个出现故障;第三,双目本身也利于在线标定;第四,由于双目点云的天然特性,它的几何结构的信息稳定性高于纹理信息,使得它和激光雷达的数据融合可以在深度层面上展开。嬴彻:我也来说一下嬴彻感知的特点。我把它称为“场景深度感知 + 前景车辆部件级解析”。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深度学习方法和基于几何的经典计算机视觉方法的有机结合。群主:说完感知,再说说定位,高速定位有何特点呢?智加:高速建图比城区容易些,因为道路比较结构化,没乘用车路况复杂。当然,也比城区省钱,因为是线状网络,而非面,我们会预先采集、建立一套典型的适合高速公路环境的几何模板,并基于此来完成检测重建。我们的定位是多源信息融合方案,包括基于Global坐标系的全局定位+基于车辆坐标系的局部定位等。在这吐槽一下某些友商不专业的做法,地图采集车一般是乘用车去采,但是在传感器配置类型和安装位置都与重卡有很大不同,比如激光数据的测距精度、返回强度等都有可能出现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地图精度和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甚至多传感的标定误差严重耦合。智加进行地图数据采集的是乘用车,但用来定位验证的是重卡;同时智加内部也会实行类似的交叉验证,完善建图方法,以及定位算法。图森:我们在定位方面的冗余度已经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举个例子,为了在复杂的路况条件下实现精准的定位,图森的做法是多个模块叠加,在99.99%的时间内实现车辆厘米级高精定位。嬴彻:我们和四维图新合作的。群主:涨姿势了,但是我有个问题。智加CEO刘万千与CTO郑皓还是斯坦福的同学,主线也是师出名门,清华院士李德毅高徒,宏景来自通用福特德尔福等大厂,这样一比较,图森的背景一点都不突出,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术大牛,怎么做到领先的呢?
(主线科技图片)图森:当然是靠人才,我们对于人才求贤若渴。现在在AI行业里称职的HR和猎头基本上是凤毛麟角,能做好这件事本身就可以PhD毕业了。5. 商业模式图森:自动驾驶公司最终的价值落脚点还是要替代人,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坚持L4。嬴彻:我们不同意图森的观点,我们的L3可以省下一个司机,以前两个人开,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图森:L3减少一个人的成本就是个伪命题。你说的在中国跑长途,一般都是两个人轮流开,一个人开,除非这个人24小时不睡觉不吃饭地监督着这个机器。智加:至少可以让司机的工作从苦逼变得轻松。图森:然后呢?出了事儿谁的责任?司机:开启一时爽,开完火葬场,保险公司都不鸟。保险公司:不管你是L几。如果你技能能做到平均10万公里出一次事故,那我们愿意考虑。众人沉默突然吉利跑出来说,你们不是嫌司机难招,怕以后没人干吗?我们吉利的思路不同,司机朋友们,他们都想取代你们的工作,只有我们星翰,为的是让卡车司机这个职业充满诗与远方的浪漫。我们的宣言是——重卡的极致是房车。星瀚随车原装单人卧铺、淋浴间、厨房、卫生间、冰箱、洗衣机…是技术与美学、工程与力学的完美融合…你想开AV也有,我们旗下的亿咖通和沃尔沃自动驾驶部门真在研究。司机们笑笑,你这车卖多少钱?得100万吧。司机:就这价格,直接劝退,相信我,宝儿,搞车队的更抠。图森:所以我开头就说了,别管什么商业模式,我们最终的价值落脚点还是要替代人,凡是去不掉人,还要加一堆昂贵硬件,再摊上巨额研发成本的,都是在给客户增加成本,在商业化上都走不长,物流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成本压到极致的行业。智加:急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门槛高、周期长的领域,不是个打快牌的事,打快牌会把自己打“死”的。商用车 L2+ 阶段虽然无法省掉驾驶员,但能拉货赚钱,节油和提升车辆保值也能赋能物流企业,单车成本上可以预留更多给传感器和计算平台,所以可以传感器预埋,从L2+能渐进到L4。所以咱们可以一点点来,像图森那样憋大招容易憋死。我们坚持L2+和L4两条腿走路。图森:我们不憋,2024之前,正好有时间,编织一张覆盖美国48个州的网——AFN。AFN由三部分构成:卡车自动驾驶系统、物流站点、运营监控平台。等车量产出来再建网就迟了。嬴彻:这点儿和我们一样,我们做 L1、 L2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网络先建起来,相当于圈地运动。然后再给他的车一步步升级,从 L1一直升到 L4 。主线:我们新一代人工智能运输系统NATS要建成全国覆盖的物流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们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我们港口的天津港、宁波-舟山港、深圳北中南三大物流枢纽,还有京沪高速沿线的覆盖了;第二步,东部地区十大高速覆盖了;第三步,把全国公路港口的枢纽连成一片。百度DeepWay说:我隆重推出我们的H2H(HUB-to-HUB)模式。在自动驾驶技术上,DeepWay是唯一获得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白盒授权的公司,在车辆上我们正向设计适合自动驾驶的氢电两用重卡。这时一帮有点儿陌生的朋友出来点赞,它们是来自长途物流科技界的满帮、福佑、G7、狮桥,分别绑定了智加、主线、嬴彻和DeepWay。这个行业在2021年诞生了3家上市公司,满帮、福佑和路歌。还有物流地产普洛斯,也投资了主线、嬴彻。群主:为什么他们都这么齐刷刷的上车?友商:如果图森可以提供价格和质量有竞争力的按公里付费的服务,有货运需求的还会去找信息中间商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自己车队更经济还是购买服务经济?回答完这些问题,你就知道,做运营的比只做解决方案的多了太多空间,让人充满想象力!群主:你已经达到 Robotruck 的最高境界了,放假对你已经没有意义了,你可以原地过年了。友商:最高境界是什么?群主:我干工作我不累,工作干我我不废。散了吧,不打扰你过年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