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的“感人”思维:海军重要但不能强大;甲午战争惨败与我慈禧何干?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5-01-24 10:55:33

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最后一任“明君”、曾经的治水英雄大禹执政之后,突然一改往日执政风向,迷上了“好大喜功”:将天下分九州并铸九鼎以示自己的权威;搞起了专制集权:办诸侯大会,命令各路诸侯前来进宫朝贺,对不服者施以“大辟”、“膑”、“宫”、“墨”等刑罚,随后“天下大服”。

禹之所以这样做还有深层次用意,那就是“父传子,家天下”,既然天下都是我大禹的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何我就不能传给子孙后代万世为君呢?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禹频频将自己的儿子启带着出去见世面立新功。

儿子启也不负众望,一举将法定继承人伯益和反对派有扈氏干翻,顺利继位,自此中国正式将“家天下”写入华夏大法,华夏大地也正式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愈演愈烈的专制集权: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正式使用皇帝尊号;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君主专制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顶峰。

专制一旦在华夏大地生根并且野蛮生长之后,与之而生的便是专制独有的“感人”思维,还有无法理解的、关乎国运的战争失利,比如130年前甲午战争的惨败,对于专制者慈禧而言,与她何干?

甲午战争,一场原本不可能、也不应该失败的战争

熟悉近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会有一个疑问:清朝明明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政治统一体,拥有1300万平方公里、且实实在在控制力的超大版图。为何近代对外战争中频频失利、沦为鱼肉呢?

若论及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尚情有可原,毕竟大清帝国的对手是当时世界霸主、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输了尚可推卸于“洋人船坚炮利,我方技不如人”,但甲午战争中输给东夷日本,就难以理解了。

毕竟两次鸦片战争除了让大清割地赔款之外,还有“积极作用”:大清统治者真的感到自己落后了,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追赶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了。

自1864年至1894年的30年间,洋务运动成果显著:建成了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江南制造总局,基本上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建成了装备精良的新式陆军——淮军,取代了战斗力已成战五渣的八旗、绿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海军,使得原本旱鸭子的清军拥有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实力。

大清执政者虽然不懂洋务,也不懂新式火炮、速射炮、爆破弹、22kn的高航速军舰与大清古董库中珍藏的“陈年佳酿”:红夷大炮、神威将军炮有什么区别,但海军一举摘得“亚洲第一”的名次还是让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传承了“好大喜功”精神命脉的他们还是给自己脸上贴了金,称洋务运动30年是大清的“同治中兴”。

拥有如此雄厚硬实力的大清帝国,在对抗东夷日本时,无论如何不应该输的,况且清朝拥有百万之师,日本满打满算、砸锅卖铁也仅能拿出8万兵力,于情于理,甲午战争都是一场原本不可能、也不应该失败的战争。

但是战争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甲午战争不仅输了,而且斥资3000万两建成的北洋水师仅此一战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给了洋务运动一个响亮的耳光:30年的努力打了水漂,而且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赔款2亿两白银,然后割让宝岛和周边岛屿。

战争结果为何会是这样呢?寻根溯源,还是因为专制的感人思维在作怪。

甲午战争惨败源于专制的感人思维:海军重要但不能强大;甲午战争惨败与我慈禧何干?

黄治军在《晚清最后十八年》中给出了专制和家天下的独有思维:

作为臣子,你需要刻意表现你与皇帝的亲近,但又要掌握好度,这个度就是绝对的忠心;皇帝不需要被理解,他的权威建立在神秘的基础之上,对于皇帝的话只要照着做就行,千万不要判断皇帝的心思,如果你猜中了他的心思,最令他恐惧的两个字就会浮现在他脑海中——谋反。

总结一句:不论何种场合、何时何地,皇帝最想看到的场景便是:赢的永远是他,只有这样他的权力才稳固;倘若不是,他的“反谋反”思维便会被激活,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就会来了。

当然这里的皇帝只是一种专制的象征,实际指的就是权力所有者,在当时的清朝,就是最高统治者慈禧。

对于慈禧而言,因为被专制的感人思维带了节奏,慈禧便萌发出了这样的念头:海军确实重要,西方国家都是通过海上侵略中国,所以建设海军势在必行。当李鸿章奏请建设海军时,慈禧太后举双手赞成“唯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建设海军过程中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使得海军发展迅速。

但是当海军于1888年初建成规模,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之时,慈禧立马叫停了海军建设。当李鸿章一如既往请求拨款买枪买炮时,慈禧仅回复了两个字“没钱”,不仅如此,慈禧还干了两件事:

1.修建颐和园,预算2000万两白银,责令上至光绪皇帝,下到醇亲王都要高度重视、不得怠慢;2.将海军的银袋子——户部交给了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去掌管,李鸿章若还想要钱,就去跟道德表率翁师傅去说吧。

起初李鸿章也非常愤怒,还冒险给慈禧上了奏折,请求停止颐和园工程继续建设海军,慈禧传唤之后将其狠狠骂了一顿。冷静下来之后的官场老油条的李鸿章咂摸出了味儿,这都是专制感人思维在作怪啊。

在慈禧看来,海军重要性毋庸置疑,不然西方足可以将中国打成殖民地,她的权力哪儿还有生存空间?但是海军也不能太强大,手握如此利器的李鸿章难保不会尾大不掉,上演谋反逼宫、黄袍加身的戏码出来,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最好。

至于与日本打仗,那不是她慈禧太后操心的事。倘若战胜了,那是她慈禧太后的功劳,毕竟是她给的政策,一句领导英明就可以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如果战败了,也有很多背锅侠,执行者李鸿章第一个顶锅,再不济还有傀儡光绪皇帝。

所以说,不论是打胜战还是打败战,都不会危及慈禧太后的权力,最终甲午战争惨败,自然与我慈禧何干?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