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何酷爱“不破不立”?“治人”拉的仇恨值,太高了!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5-04-08 07:17:06

再次郑重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涉及到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到最后一任封建王朝末代皇帝下诏退位的1912年为计时终点,时间跨度4600多年。

熟悉中华文明历史的人都知道,除了王朝原地踏步式的循环往复更迭这一显著特征外,中华文明的另一大令人“瞠目结舌”的特征便是:不破不立。

1. 相比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酷爱“不破不立”

(1) 中华文明:王朝更迭就是人间炼狱,打烂前朝的一切

虽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孔武有力、力大无穷的勇士,在面对争端时信奉的原则绝对是“能动手就别吵吵”,但深感此举“野兽意味”浓厚的孔子不惜背负不孝之骂名,反其道而行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明风向。

随着儒家一统天下,登顶泰山之巅之后,以文明礼仪、中庸、和为贵等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中华文化界的话语权,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如何做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成为了中华文明努力的方向。

即便儒家极力劝阻国人崇德尚礼,避免堕入武力拼杀的“禽兽”深渊,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便是:“野性”一直存在于人世间。

众所周知的王朝更迭就是“不破不立”贯彻得最为彻底的时刻:前朝的太庙推崇的地位有多高、祖坟呵护得有多好,王朝更迭之时毁坏得就有多彻底。七庙隳、挖坟掘墓等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不破不立。

即便是太平盛世,但凡有朝政更迭之日,也是腥风血雨之时,诛九族、夷三族、斩草除根的喊杀声响彻天地,新当政的皇帝也好,手握大权的首辅也罢,似乎只有将反对派赶尽杀绝,方才保他安稳立于朝堂之中。

(2) 西方和日本:对前朝并没有“打倒一切、砸烂一切”,还是以温和的态度进行了颇多保留

由于“不破不立”在封建王朝无数次“实践”逐渐形成了人人共识的“真理”,故而即便是到了近代时期,这种“要立先破”、否定过去一切的思想屡屡得到贯彻执行,“破四风”、“破四旧”离我们真不遥远。

但是反观西方文明和亚洲的日本,尽管他们走的路线与我们不同,但也经历过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艰难变革,也存在着资产阶级代替皇帝当政的尖锐时刻,其结果为何是:代表旧世界的君主能和新时期的议员和谐共处呢?

而且最难得的是:虽然新旧两种势力理应不共戴天、斗争到底,但经过谈判却能“握手言和”,并且界限分明、分工明确,相互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严格遵守双方约定。

不仅是国家治理方面,即便是生活习俗方面,西方和日本也没有将其当成仇敌一样“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而是延续了下来。

比如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就效仿中华文明学儒家、习礼仪。近代被美国教训之后,日本朝野出现了摒弃儒家的言论,转而走上了工业化进程和全盘西化的习俗道路。虽说如此,日本也并没有将儒家一棒子打死,许多儒家礼仪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2. 中华文明为何酷爱“不破不立”?治人拉的仇恨,太大了

(1) 治人:中华文明的行动纲领

为何中华文明对待前朝总是喜欢用仇恨的眼睛凝视,转而热衷于“打砸烧”式的不破不立?显而易见是仇恨惹的祸。为何中华文明容易拉仇恨值呢?主要源于“治人”这一文化内核。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群体动物”的标签,《吕氏春秋》对此还专门做了解释:个体在险恶自然环境中难以生存,汇聚成江海则可以“服狡虫、制禽兽”。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了现代,“团结就是力量”至今犹音在耳。

要想最大限度发挥群体合力,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头羊。在他英明的领导和指挥之下,大伙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使,如此什么困难战胜不了?于是君主和君主原则诞生了。

喜欢穷尽真理的中华老祖宗在推导到这一步之后,顿觉得茅塞顿开、一击必中,于是开始了“躺平式”操作: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如何驾驭百姓的内心?咬定这两个问题狂想之后,便诞生出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思想。

(2)治人拉的仇恨值太高,故而对前朝只有满满的“恨”

《礼记》有云:“孝悌忠顺可以为人,然后可以治人。”就连倾力打造爱民、为民作主之民本位人设的儒家都觉得治人才是人活一世的终极目标,那还有什么思想不想将老百姓当成敌对一方绞尽脑汁去“治”呢?

中华老祖宗为何固执认为治国就等于治人呢?从统治阶级得到的利益可知答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底下一切都属于皇族所有,天底下所有万物生灵都唯皇帝一人号令,这种掠夺式治人手法无异于吸血鬼附身,将民众吸得骨瘦如柴、形如枯骨。

虽说王朝前期有着雄才君主的强力压制,以及平衡各方势力的精妙手法,大家还能有一口粥喝,维持表面的和谐。但随着王朝走下坡路,后世君主的无能,这种敲人骨髓的治人,除了积攒巨大的仇恨值,还能有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