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华文明历史的人都知道:夏商周三代虽然明面上属于大一统,实际上根本未达到后世大一统王朝的层次。夏商两朝疆域小,民族种类少,只能称之为“国”而非“朝”。
天下一统,镌刻在华夏女儿心中的深刻基因
周王朝虽然疆域大大扩充了,但那并不是周王室的功劳。早期周武王分封天下之时,周王室实际控制地方仅黄河流域一带的弹丸之地,周武王“野心勃勃”,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各个首领分配到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然后大口一开:在这里建立诸侯国。
各个首领只能带着他们家族之人,不远万里深入荆棘遍布的南蛮北越之地,靠着一家族之力武力驱逐了当地的原住民,在牺牲了无数家族男丁之后建立了诸侯国,然后朝着周王室的方向拜谢,感谢周王室赐予了名分,自己得以名正言顺做一国之君。
也正是因为周朝的疆域本质上跟周王室关系不大,故而各个诸侯国国君在国家落地的那一刻,便心生独立的野心,这也为后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不受控局面打下了基础。
虽然代表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严格意义上并未达成天下一统,但不得不说,一统天下一直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心中,对于坐拥相当实力的诸侯国君更是将其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盼着自己能够顺应天命,建立“一统天下”的不世之功,从而彪炳千秋、名扬天下。
中华历史的第一次大一统: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华民族成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之基,所以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虽然野心不小,但考虑周王室订立的“上下有别、亲疏有等”的礼制,谁也不想被扣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故而还只是在“尊王攘夷”的遮掩下搞了搞称霸的戏码。
后来随着周王室的地位进一步下滑,控制力进一步衰微,这些野心勃勃的诸侯国也不装了,也不再束缚于周礼的条条框框,拿起武器直接干就是了,诸侯国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来临。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竞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看清发展形势的法家思想很快被尚武的秦国所采用。本就备受中原正统王朝白眼的秦国发愤图强,一连出了七世明君,建立了无敌天下的恐怖军事实力,并果断顺应天意和民心,发动了对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
随着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灭,秦国建立了“天下一统”的不世之功,并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在完成了版图上的统一之后并没有歇着,而是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跑,不是实地考察就是移风易俗,设立了郡县,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相较于夏商周“有名无实”的天下一统,毫无疑问,秦始皇的天下一统实至名归。
中华历史上第二次“天下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统天下,2000年后,灾难降临
虽然秦始皇在形式上完成了天下一统,但并未实现人心归一,故而在千古一帝秦始皇去世之后,各个诸侯国立马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时甚至打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号,心里根本就没有领导没有尊卑之分。
考虑到人心统一重要性和紧迫性,继承秦国一统天下果实的汉代立马思索起了这个问题,想来想去觉得被打倒的周礼还是很不错滴,至少对于维护王朝“天生贵种”大有裨益,至少让老百姓安于“天命”,不会再干出眼里无领导、心中无君父的大逆不道之事。
于是在完成大破匈奴壮举、刘姓江山初步巩固之后,汉武帝迫不及待邀请了儒学博士来长安讲学,并设立太学普及儒学著作,将小民想当大王的念头掐死在了摇篮里。
这是中华历史上第二次“天下一统”:雄才伟略、崇尚武力的汉武帝为了刘氏天下的万代传承,果断挑选了与他气味不投的儒学,并再接再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间接实现了儒学一统天下。
虽然汉武帝用心良苦、谋求万世,但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很快就走向了它的终点,依旧抵挡不住乱臣贼子的篡汉举动,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虽然汉武帝败了,但儒学却获得了空前胜利,自汉武帝之后,儒学一登台就是2000年,直至清朝末期的严复方才反省儒学反思家天下,发现中华文明过分追求家天下的稳固大搞愚民政策,导致中华民族的创新思潮被扼杀在了历史当中,中华民族落后了。
18世纪中期,原本被中华民族视为蛮夷之地的英国居然开启了近代工业革命,引领人类文明步入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后知后觉的中华民族仍然沉浸在道德人心的美好世界当中,以至于一场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灾难降临。
1840年,一支5-6000人的英国洋枪队带着尖利的火炮和坚固的海船,对时任中华民族之代表的大清国门展开了狂轰滥炸,即便清朝坐拥“天时地利与人和”,结果却是“佛不渡我”,自此坠入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渊当中,中华民族也迎来了苦难深重的屈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