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多人都知道明朝从蒙古内部挖了个朵颜三卫过来,使之成为自己的亲密盟友,间接让朵颜骑兵的名号牢牢刻在了历史长卷上。然而明朝后期的诸多战争中却并未见到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来给明朝帮忙,他们去哪儿了呢?如果他们能够和关宁铁骑合力,女真铁骑还能够顺利入关吗?
这个消失的朵颜三卫像是充满了神秘感,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来龙去脉,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有史家说他们后面成了明朝的敌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疑问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朵颜三卫深度参与的靖难之役
一、草原孤儿的“打工”之路故事要从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说起,失去中原的蒙古人纷纷北撤,大部分跟着元廷跑到岭北行省,还有一部分则退至辽阳行省。当初成吉思汗在分封诸子弟、功臣时,将诸弟封到了东部地区,俗称东道诸王。后来其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玄孙-乃颜公然起兵和忽必烈叫板,促使忽必烈加快设立辽阳行省,以加强元廷对东道诸王的控制力。
言归正传,辽阳行省的蒙古势力主要由三股组成,最北边是东道诸王,最南边是长期跟着蒙古混的汉人世侯,中间则是以木华黎后王和者勒蔑后王为代表的蒙古大贵族,其中率先被朱元璋拿下的是辽阳南部,最难啃的骨头则是辽阳中部。彼时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在收拢大量北撤蒙古势力后,实力大增,他与北元相互呼应,给明朝带来了严重的边患危机。

元军北撤
洪武二十年年,准备就绪且忍无可忍的朱元璋派军攻打纳哈出。此战历时4个多月,最终以纳哈出投降而结束。翌年,失去支援的北元被蓝玉端了老窝,史称捕鱼儿海大捷。经此一遭,辽阳北部的北元辽王阿札失里(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等率众归降,朱元璋下令在其地分设三卫,即朵颜、泰宁和福余,因朵颜卫以兀良哈人(系者勒蔑后裔)为主,且实力长期第一,故称之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靖难期间,燕王朱棣从其弟弟辽王朱植处巧妙“借”到了数万大军,并从中选取了3000精锐(来自朵颜三卫)组建尖刀团。他们战力爆表,成了朱棣上位的关键助力。后来朱棣又以朵颜三卫骑兵为基础组建三千营(明朝三大王牌军之一),助其南征北战。要问他们为何给明朝打工?明朝给出的互市贸易、粮食救济、官职封赏,样样都戳中他们的需求。

朱棣画像
二、南迁:没有了距离产生的美永乐年间,朵颜三卫碍于鞑靼势大,暗地里常和鞑靼眉来眼去,前脚给大明奉上3000匹战马,后脚又和鞑靼一道对抗大明,惹得朱棣御驾亲征,鸡贼的鞑靼直接来了个“死道友不死贫道”,损失惨重的朵颜三卫再度降明,朱棣也大人不记小人过,双方恢复友好关系。都知道朱棣是个大有为之君,除了多次亲征外,还做了许多大事。
大事花大钱,朝廷财政压力巨大,百姓负担过重,为长治久安计,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选择与民休息,不再像永乐朝那样锐意对外进取,比如废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内迁奴儿干都司。原本奴儿干都司的治所设在黑龙江口,其辐射范围一度向北伸至西伯利亚,宣德末年将其治所迁到南边的三万卫(今辽宁开原),标志着明朝停止在东北方向的扩张。

紧贴着辽东都司的朵颜三卫
纬度越低,气候越暖,既然明朝收缩东北防线,蒙古人、女真人自然会跟着向南迁徙,毕竟南边的气候更好、牧场更肥沃。史载朵颜三卫从宣德到正统年间逐步迁徙到了临近蓟辽防线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对明朝形成直接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朵颜三卫离明朝越近,明朝就越提防,两边的摩擦会越来越多。
明朝名臣熊廷弼曾颇为痛心地提到,“(朱棣)用三卫靖难,而左臂之断,至今为患”,其中的“左臂”说的就是朵颜三卫住牧的辽河套等地,隔断了广宁(位于今辽宁锦州)至开原(位于辽宁铁岭)之间的300里防线,使之变成了一道700里的曲折防线,一旦开原附近有敌对势力搞事情,驻守在广宁的明军主力难以及时支援。

凹形防线
三、消亡:在多方撕扯中失去踪影朵颜三卫的处境和关西七卫类似,都是在夹缝中生存。谁的拳头硬,他们就倒向谁,瓦剌东侵,朵颜三卫向明朝请援,明朝想着坐山观虎斗,“徒以空言约赏责”,三卫只得倒向瓦剌, 先是福余卫首领家族的乌噜克特穆尔(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的后裔)成了也先的小舅子,后是泰宁卫首领拙赤(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成了也先的岳丈。
也先利用这种姻亲关系让三卫成为他入侵明朝的马前卒,三卫则借势扩张,兼并了不少女真部落,嘿嘿,没想到明朝也不甘寂寞,暗里鼓动女真各部找三卫复仇,待到三卫被狠狠教训了一通后再来调停。眼见三卫实力衰减,也先想的不是帮忙,而是吞了三卫,这么一弄,就是三家PK一家,三卫还能落个好?

势大的瓦剌
日子愈难过,三卫寇边愈频繁,遭到明朝的打击也会越大。待到瓦剌势衰、鞑靼复兴,三卫又在鞑靼和明朝之间左右摇摆,不是被明朝打就是被鞑靼打。公元16世纪初,达延汗一统东蒙古,并将各部整合成左翼三万户、右翼三万户和科尔沁万户,其中除左翼的兀良哈万户和科尔沁万户外的五个万户都分封给了他的儿子。
达延汗死后,左右翼逐渐走向分裂,左翼的库登汗因急于增加自己对抗右翼俺答汗的筹码和战略空间,毅然带着直领的察哈尔万户向东迁徙至大兴安岭地区,一向与之亲善的科尔沁万户左翼和内喀尔喀五部也跟着向他靠拢。如此大的势力进入东北,东北格局必然发生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三卫,毕竟左翼蒙古不可能放任眼皮子底下的肥肉。此后,三卫逐渐消失于史卷。

蒙古左翼迁徙后的形势
四、和硕特部:最后的倔强公元16世纪中期,右翼三万户中的喀喇沁万户(原为永谢布万户)和东土默特向东迁入了察哈尔万户故地,强行吸纳了邻近的朵颜卫大部分部众,使之成为被统治的塔布囊,至于朵颜卫剩下的部众则被左翼蒙古瓜分。明朝末年,包括朵颜卫首领苏布地(者勒蔑的后裔)在内的喀喇沁集团各位大佬归顺后金,紧接着皇太极对其进行整编。
为了消除黄金家族对喀喇沁各部的控制力,皇太极将黄金家族从中剥离了出来,令苏布地之子固噜思奇布掌喀喇沁右翼旗,左翼旗则交给同为朵颜部贵族和者勒蔑后裔的色棱,自此之后,人们只会称他们为喀喇沁部人。泰宁卫和福余卫就没有朵颜卫这种好运气,内喀尔喀首领速把亥通过联姻等方式将泰宁卫给吸收了,其弟炒花后面又吞了福余卫。

东道诸王在东北的封地
有人说泰宁卫和福余卫分别是是翁牛特部和乌济叶特部,笔者认为两卫的的主体确属翁牛特人(东道诸王的后裔)和乌济叶特人,但两头不是等于的关系。就像逊杜棱(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是翁牛特部首领,却非泰宁卫首领一样,翁牛特部归顺后金时,皇太极让逊杜棱和其兄弟栋岱青分掌翁牛特左右两翼旗。
瓦剌兴起时,部分乌济叶特人加入了瓦剌,其中便包括前文中提到的乌噜克特穆尔(出身于福余卫首领家族,系哈撒儿后裔)。因乌噜克特穆尔被也先的父亲赐名为和硕特,后来就有了和硕特部。由于黄金家族的身份,和硕特部发展迅速,足可与也先的准格尔部匹敌。明朝末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军统一青藏,建立和硕特汗国。

和硕特汗国
结语综上所述,朵颜三卫和明朝之间的蜜月期其实是比较短暂的,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时降时叛,而明朝却并未将其视为头等大敌,总希望三卫能成为自己的有效屏障,结果倒好,两边斗来斗去,反让女真人趁机崛起了。
朵颜三卫的消失,本质上是实力不上不下的游牧部落在中原王朝与草原强者之间求生存的缩影。他们的命运就像风中的草,哪边风强就倒向哪边。当明朝失去控制能力,当草原重新洗牌,这些曾经的“草原雇佣军”自然就成了历史的尘埃。他们的故事,也成了大明王朝边疆治理失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明实录》
《兀良哈及鞑靼考》
《明代蒙古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