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作为肾病患者的主要异常表现,不仅是肾脏受损的警示信号,更是引发尿毒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有效管理尿蛋白,对于肾病患者而言,是避免日后发生尿毒症的关键手段之一。然而,在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揭示这些误区,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误区一:尿常规转阴即尿蛋白达标
尿常规是重要的尿液检查,但仅凭尿常规判断尿蛋白的严重程度是不够的。因为尿常规中的尿蛋白结果受饮水量影响,有时即使尿蛋白实际较多,也可能因尿液稀释而显示阴性或弱阳性。因此,建议患者复查时,除了尿常规,还应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肌酐比检查,确保尿蛋白真正达标(通常认为0.3g以内为安全范围)。
误区二:蛋白尿正常即治愈
治疗尿蛋白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肾功能,避免或延缓肾衰竭。然而,尿蛋白正常并不意味着肾病已经治愈。肾病多为慢性病,难以根治,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即使尿蛋白暂时达标,也可能因多种原因复发。因此,患者应保持警惕,定期复查,确保尿蛋白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
误区三:蛋白尿正常可立刻停药
蛋白尿的控制需要长期治疗,不能因一时的正常就立即停药。是否停药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有些药物需要逐渐减量至停药,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终身服用。
误区四:自我管理不重要
肾病是典型的慢性病,除了药物治疗外,自我管理同样重要。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熬夜、重油重盐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这些自我管理手段对降蛋白、长期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
误区五:尿蛋白不痛不痒,不用管
肾病在早中期往往症状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因此,即使尿蛋白没有引起明显的不适,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肾病。
误区六:西药副作用大,不能吃
西药的说明书上通常会列出许多副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药就不能吃。任何药物在发挥正作用的同时,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关键在于医生如何权衡利弊,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误区七:治尿蛋白只有激素那一套
除了激素类药物外,还有许多其他药物可以控制尿蛋白,如普利/沙坦类、格列净类等。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
误区八:尿蛋白必须降到0
对于高进展风险的肾脏病,尿蛋白的控制目标确实较为严格,但并不意味着必须降到0。低水平的尿蛋白对肾功能的毒性已经很小,不影响健康寿命。因此,患者不必过于焦虑,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误区九:说明书没写治蛋白尿的药不能吃
有些药物虽然说明书上没有写明可以治疗蛋白尿,但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它们确实具有降蛋白的作用。因此,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要仅凭说明书来判断药物是否适用。
误区十:专门降蛋白就行,其他不重要
肾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除了降蛋白外,还需要关注血压、血糖等其他指标。如果血压、血糖等控制不好,也会影响尿蛋白的控制效果。因此,患者应全面治疗,综合管理病情。
总之,蛋白尿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患者应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误区,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获得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