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五十年创作杂谈||周婉如及其《吟秋山馆诗词钞》序的写作

宇瑜阅览生活 2025-03-12 13:50:41

周婉如及其《吟秋山馆诗词钞》序的写作

  大方县两位著名的清代女诗人及其诗集连载之一

  高致贤

  按:清代贵州的女诗人只有郑淑昭、孙诵昭、周婉如和陈枕云4人,其中周婉如和陈枕云两位是大方县人,占贵州省的50%,这是一件值得今人骄傲的事。下面先介绍周婉如的情况。

  一、周婉如及其《吟秋山馆诗词钞》序的写作

  周婉如(1824——1864),女,自号纫湘女史,吟秋山馆主人,清末贵州毕节县(今七星关区)人,是贵州清末著名的女诗人,书画家。其父周凤冈为道光年间翰林,曾任四川绵州知州。周婉如随父寓居四川达十余年,深得其父的指点,而通晓诗词音律,擅长书画,与四川文人书画墨客相互唱酬,以才华出众而获“贵州才女”、“不栉进士”的称誉。在毕节期间,又拜当时著名教育家、文艺家陈庚(1795——1835,贵州毕节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松山书院院长)为师。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周婉如与黄育德(贵州大方人,道光年间监生,曾任广东藩库厅丞,布政使司理问)结为伉俪,婚后夫唱妇随,或吟对诗文或画于丹清应对索画者,并常与大定诗画界的名流陈枕云、外侄章永康、姨侄杨绂章等人切磋诗词书画,又设帐授传,故其女门人无不精通诗律书画,使其当时的大定府文风昌盛于贵州。

  周婉如的诗词作品大都成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诗词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写少女时代的闺情及婚后的幸福生活,感情丰富,生活气息浓郁。中后期由于时局动荡,丈夫出任广东藩库厅丞而音信断断续续,加之家道中落而遭遇诸多不幸,诗词风格突变,作品中流露出忧伤愤世之情,对清廷的腐败,国弱民贫,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充满忧虑,作品风格凄凉哀怨。

  同治三(1864)年,周婉如与其夫取得联系,在赴粤途中,突遇灾祸,只好返回四川云阳,寄居于妹夫云阳县令杨某官邸,不久闻夫逝世噩耗,周婉如悲愤填胸,招致宿疾而逝,终年40岁。

  周婉如诗词钞得其后裔保存整理,计186题315首(阕),上世纪90年代经毕节地区诗词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得到地区行署的高度重视,拨出专款,经地区文化局、乌蒙诗社整理,乌蒙诗刊主编盛郁文注评,编辑《吟秋山馆诗词钞》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图侵删

  【附】关于《吟秋山馆诗词钞》序言的写作过程

  我写了一篇《书籍评委仔细看完过所评著作吗?》,文中举例说:[上世纪末,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婉如诗词钞》获贵州省社科成果奖就很不严肃。该诗词是我县晚清女诗人周婉如的遗作,故书由盛郁文注释,我写《序》(署“编者”名),文化馆的老钟写《后记》。 书出版后,我一看“后记”中把一个很重要的年代写错了,我便提出要作文字纠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可有关人员说:那书已作为地区报省参评社科成果奖了,一纠正就评不上了!结果未作纠正,地区拿了大奖,据说是老盛拿的奖。可错误仍然存在,迄今想起来还愧疚万分。]博文发表之后,有位(匿名)“新浪网友”对我写序言提出非议。可惜其不知实情,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故本人回忆告诉他一些具体情况:

  1994年毕节地区文化局、诗词学会等几个单位拟出版大方晚清女诗人周婉如的诗词集后,1994年6月20日由诗词学会会长李登峰、文化局两位老局长魏朝真、洪延星等老领导和盛郁文教师一行来到大方县商谈诗集出版事宜。他们是我的老领导,魏、洪二局长又是引我走上文坛的恩师。当时我正在主持大方县文联的工作,县委领导通知我参与接待他们。因为周婉如是大方人,他们便把写序言的任务安排给大方县。具体工作由大方县志办主任赵江负责联系。

  同年7月2日,赵江主持在县志办开会,研究如何完成这个作序任务,因周婉如的丈夫姓黄,他们没有后人,特邀请她们亲支的后代:方师教师黄勃、工行行长黄恩淑、县教研室主任黄恩润、县科委干部黄恩潜等参加。我在会上谈了序言应该如何写的一些看法,得到大家支持。于是黄家兄妹便以周婉如后代的身份请我写这篇序言。赵江也同意。组织的安排与诗人亲属的诚请,我无法推辞,便接受了起草该序言的任务。

  我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员,经几天努力写完后,把稿子交给赵江主任。他觉得篇幅长了些,后找县志办的杨鹰压缩了一下,并安排臧学达书家复写留份备查后,送一份到地区。后我听杨鹰讲,后记是由钟德宏起草的。

  而今远离故土,本文提到的这些当事人中,地区几位老首长的情况不详,大方县的钟情况不详,其余均健在。可找他们核对情况。大方县志办尚备有档案资料可查。

  匿名网友说其“手中有该《吟秋山馆诗词钞》,前序、后记均一人所为,既不姓高,也不姓钟。”我追问那作者是谁呢?他说是盛郁文。

  因为我是作为组织安排的任务来写序的,故以“编者”落款,未署高致贤之名。我起草都未落本名,谁还敢去署他名?故最终还是以“编者”之名付印。要说最适合写序的人有谁?周祖宣副专员,一则他分管文化工作,再则他是周婉如家族中的后代,但他没有写。因为任务已安排到大方县了!

  可因出版该诗词集是由地区诗词学会出面牵头组织的,所以, 我们写的稿子都要送到盛教授那里去综合处理。序言发表时与我起草的原稿是有些许增删修改,不是原样了,且盛郁文又未署名,我以为那是编辑处理稿件的常事,而不是文章变姓的依据。如果编辑修改一下原稿,文章就变姓了的话?那么,报刊发表的文章均姓“编”了,还有什么作者、记者?如果盛教授堂堂正正地署上他的大名,也省得那个匿名网友今天来争了。安排大方写序言时,盛教授也在场。如果当时说由他来写序,又何必让我们开会座谈,搜集资料,起草、修改、复写、上送?周婉如诗词集子的原本也是地区文化局首先得到,盛教授又集注释、“作序、写后记”于一身,还有大方什么事?那么,该书出版后又何必分给我们500元稿费呢?这事恐怕要请盛教授说说真相,如果他还在世的话,也省得我们多费唇舌。我说该序是我起草的,也经人压缩过,最多算集体写作,我在国内外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区区一篇小序,我还说它干啥!可那匿名网友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为不使人误解,故尔说上几句!

  匿名人还问我是评委、编辑吗?我不是评委,也不是编辑。那集子除了新增前序和后记以及盛郁文的一些注释外,皆为周婉如的原集流传下来,又不是现收集的散诗,还需什么编辑?说确切点,那只能叫重印或再版。

  

0 阅读:0

宇瑜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