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阳,你是朱元璋的后代吗?

草根爱练剑 2025-02-19 15:59:10

资讯来自网络; 汾阳十二时辰 山西

汾阳有很多朱元璋后代,主要是因为庆成王朱济炫和永和王朱济烺两支郡王家族在汾阳的繁衍发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统治,将众多子孙分封到各地为藩王。他的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就藩太原。朱棡的众多儿子中,朱济炫和朱济烺与汾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济炫是朱棡与妃樊氏所生庶四子,出生时朱元璋正举办庆成宴,便以“庆成”赐为封号。永乐元年,朱济炫被封于潞州,后因擅发驿马、纵军为盗被召回太原,又因从征有功,于永乐十年徙封汾州。

据《皇明盛事述》载,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生子一百,俱成长,其中长子朱美埥袭封庆成王,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到了明正德初年,庆成王府甚至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庆成王共封十代十王,历经二百多年,子孙繁衍众多。

庆成王府位于古汾阳城内东北隅,规模宏大。在其存在期间,汾州城几乎成为除官府、寺庙之外的庞大皇城,非皇族百姓只能挤住东关,足见庆成王府家族之庞大。

朱济烺封王及就国汾阳:朱济烺是朱棡与妃刘氏所生庶六子,永乐九年被封为永和王。他初封山西省永和县,但因地僻人稀,以不能早晚孝母为由,奏请改封孝义,又请准建府于汾州,与庆成王朱济炫一同率部迁居汾州。

朱济烺在汾州期间未卷入权力斗争,得以平稳传承。永和王共封九王,其家族历经传承,直至明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汾州,末代永和王朱求柱死于乱军,家族传承230余年后结束。

明朝宗藩制度下,藩王及宗室成员不可参与朝政和地方事务,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以,在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特殊的制度下,庆成王和永和王家族人口得以快速繁衍。

汾州在明代是重要的区域,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有利于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庆成王和永和王家族来说,是一个理想的繁衍之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同时决定东征明京师。二月初二(3月10日),李自成在沙涡口造船三千,为渡过黄河做准备,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从龙门渡过黄河,由于李自成此前“均田免赋”等政策深得民心,打出“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沿途民众纷纷响应,队伍不断壮大,为攻打汾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自成的军队当天便顺利攻下汾州。由于汾州当地百姓对明朝统治积怨已久,民众对起义军的到来并未做强烈抵抗,甚至可能有部分民众主动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

攻克汾州后,庆成王和永和王家族遭屠杀达1500人之众,李自成的起义军经过休整,二月初五日(3月13日),起义军从汾州出发,继续挥师北上,攻克了太原。

康熙初年屠杀汾州明朝后代一事多源于民间传说,虽无正史记载,但在汾阳当地流传甚广,清朝建立后,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反清复明的势力依然存在,明朝宗室后裔自然成为清朝统治者防范的对象。当时,清朝根基未稳,统治者对可能威胁统治的因素极为敏感。

传说康熙做了一个梦,梦见猪吃糠,经人解梦,认为是前明朱家要复兴、欲夺清朝江山的不祥之兆。于是,康熙下令捕杀明朝后裔。汾州府作为明朝庆成王、永和王后裔的集中之地,首当其冲。

汾州府知府接到诛杀明宗后裔的密令后,马上派兵包围了全城大大小小的朱姓宅院,将“庆成王”“永和王”两大支族的裔人们赶出家门,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细麻绳捆住双手,再用一根长绳连在一起,准备押到东关海子边水洼前斩杀。人群走到小南关拐角街口时,一些妇女、儿童哭天喊地,兵勇们大声喝斥、皮鞭抽打也无济于事。官员们便将人群就近赶进了狭窄巷口,巷两头由重兵把守,人们露头就被杀,直砍得尸体遍地,血流成河。

汾阳的朱明家族并没有被斩尽杀绝,据说密令传到汾州府时,有人走漏了风声,王府中那些能跑动的人闻讯后纷纷四散逃命,避居山村荒野,隐姓埋名,忍辱图存。此后,这个曾发生屠杀的巷子被称为“杀朱巷”,建国后,因巷东头建起国营食品公司,附近居民常听到商品猪被宰杀时的嚎叫声,人们便习惯改称此巷为“杀猪巷”。

从明代至今,朱元璋的后裔在汾阳及周边地区依然有众多分布。当代汾阳城内还有部分李、赵二姓,宏寺村的吕姓,田屯村的秦姓,西南、西北乡的张姓等,均由朱姓改易,这些人姓氏虽改,但名字的中间一字,仍以原晋府字辈排列,今已传至第十九代“前”字辈和第二十代的“修”字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