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即墨不算是青岛?城市发展中的认知偏差现象

国内嗷嗷啊 2025-02-19 07:18:33

文 / 海平方

关于网传段子“城阳、即墨不算是青岛”的争议,反映了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发展差异及公众认知偏差所引发的城市身份焦虑。这主要源于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认同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请联删

/

两地与主城区的距离太远

城阳于1994年设立为区,历史上曾是崂山的郊区乡镇,直至2001年才逐步融入青岛市区框架。尽管官方将其划入青岛主城区(与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并列),但因其地理位置距青岛市中心较远(距市政府约33.9公里),且早期发展以工业和郊区功能为主,导致公众对其“主城区”身份的认同感较弱。

即墨于2017年撤市设区,与青岛主城区的距离更远(东北方向约40公里),其传统定位为“远城区”。近年来,交通互联虽有建设但仍需强化,与主城融合尚需时间,从而导致“非青岛”的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请联删

/

产业布局与城市配套不足

城阳以制造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但相较于市南、崂山、西海岸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经济结构更偏传统,高端配套资源(如教育、医疗)相对不足。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请联删

即墨虽在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等领域表现突出,但仍面临产业转型压力,部分区域(如蓝村镇、田横镇)依赖传统渔业或低附加值工业,与主城区的产业协同效应尚未完全显现。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请联删

城阳和即墨的部分区域仍保留县级市特征,如农业比重较高、基础设施与主城区存在差距等。例如,即墨区的消费水平、教育资源等与青岛主城区相比仍有落差。

/

文化与认同感上有差异

即墨拥有2000多年历史,曾是胶东文化中心,而青岛主城区(如市南)的近代化进程更受殖民历史影响,这种文化根源的差异导致部分城阳即墨居民对“青岛人”的身份认同存在隔阂。即墨和城阳的居民通常会更认同自己的地方身份,如“即墨人”或“城阳人”,而非“青岛人”。尤其是老一辈人,他们的认同感更倾向于本地的历史和文化,而不是作为青岛的一部分。

舆论也产生推波助澜效应,城阳、即墨常被描述为“郊区”或“扩展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滞后”的负面印象。

/

“城阳即墨不算是青岛”,这种说法其实是基于对历史、区划、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感知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这种认知或许会逐渐改变。并借助文化融合与政策引导,此类焦虑有望逐步消解。

/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点赞交流。

1 阅读:386
评论列表
  • 2025-02-19 09:15

    即墨本来就是老大哥啊!

  • 2025-02-19 12:52

    市里都些西赖子,大即墨是他们高攀不起的

    文心 回复:
    [红脸笑][红脸笑]不打自招即墨就是市外了。
    俺村最后一个老实人 回复: 文心
    即墨就是即墨,明白西赖子,跟青岛是两个地方,你劲嫩嘛知道个机子

国内嗷嗷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