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中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图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从图中可以看到,两国30年期投资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正双向奔赴至“会师”,达到了同样的数值,只不过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是逐步下降的,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逐渐上升。
国债是债券的一种,遵循债券的基本原理,即收益率与二级市场的价格成反比,也就说收益率上升价格下跌、收益率下降价格上涨。换言之,日本30年期国债的价格不断下跌、中国30年期国债价格持续上涨。
与此同时,更受市场关注的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虽然还未“会师”,但走势与30年期如出一辙。而在12月4日,历史性的一刻出现了,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跌破2%大关,且在之后的两个交易日里未涨回2%以上。
国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我想网上已经有很多相关内容了,我不作过度赘述。简单来说,国债收益率降得太多不是好事,日本经历了“失落的三十年”,国债收益率一直很低,直到今年开始反弹,日本从而出现了摆脱通缩及经济长期低增速的苗头。
本文的重点在微观层面,与个人投资有关,说得再直接点就是和是否继续持有甚至加仓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这两类金融产品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一些投资者甚至将其视为定期存款的平替。
大家先要知道,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债券基金,底层资产主要都是各类债券,包括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其中国债又具有价格标杆,其它债券品种的价格走势往往与其对标。所以投资这两类产品的收益率同国债为主导的债券价格变化息息相关。
2024年以来,“资产荒”让不少金融机构“无脑”买入国债,结果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出现了“债牛”。
为了防止债券市场过热,央行曾多次喊话,意思是国债并非只涨不跌,希望机构理性对待,不要无脑购买。作为金融监管部门之一,央行喊话的意义是很大的,于是债券市场一度开始调整,尤其是在9月底、10月初,A股突然迎来一波“疯牛”行情的时候,从理财和债基赎回资金投入股市更是雪上加霜。
这一期间,我持有的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净值同样回撤了不少,但我并没有跟着大部队迅速撤出,反而还增加了一些仓位,现在来看暂时算“赌”对了。
10月底“债牛”回来了。以我购入的一只债券基金为例,近一个月的收益率为0.82%,注意这是月收益率, 换算成年化收益率的话高达9.84%。
债券市场走牛与前面提到的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对应了起来。相信9月底没有被市场波动震出去的投资者不仅相把那几个交易日的亏损补了回来,还赚了一些,而坚持定投的收益率更高。
为何在央行喊话的情况下,债券市场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下,立马重拾走势了呢?与央行只是“喊了一嗓子”,并没有任何实际干预动作有关。债券相对于股市属于“安全资产”,宏观经济数据走强时,市场乐于冒险,看不上“安全资产”,追逐高收益高风险的权益资产;相反,买入“安全资产”的选择更合理。
9月底以来,虽然出台了不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还未在实体经济上反映出来,宏观经济数据只是稍有上升,无法抵消特朗普上台后疯狂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刚“喊话”的时候,市场有所震动,担心情势发生变化,一部分资金卖掉了债券。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央行也就是“吓唬”一下,资金出于对未来经济理性的判断,重回债券资产的回报,即便央行不断发声也无法改变“资产荒”的事实。
那么之后央行会不会不限于“喊话”,通过实际行动打压“债牛”呢?恐怕有这心也无法落实。
其实央行已经创设了一种新的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向机构借入国债后立马卖出去。这意味着央行一旦下定决心是有能力让国债价格下跌的(提升国债收益率)。
然而,真这么做相当于在实施货币紧缩,从市场上“抽钱”,与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类似,对实体经济伤害很大,所以显然即便卖国债也就是意思意思,不太可能大规模操作。实际上,我们发现8月至11月央行不仅没有卖出国债,反而连续四个月买入国债,11月单月净买入2000亿元,累计净买入7000亿元。
因此,只要宏观层面尚未出现明显的改善迹象的情况下,继续持有以各类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和债基是有利可图的。哪怕出现了短期震荡,也不用过分担心,慢慢会涨回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可以像我一样选择定投。
当然,情况有变的话我们也要尽快调整投资测率,我会及时与大家分享市场情况、分析未来趋势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