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安乐窝
文/郭有三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者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数理学家邵雍。该诗通俗易懂地描写了邵雍故居——安乐窝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
邵雍故居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安乐村,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人们习惯称此地为“安乐窝”。邵雍作诗赞牡丹:“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清明前后,公园里、街道旁,牡丹尽情绽放,花开时节动京城,满城之人皆若狂。游客身穿汉服,头戴牡丹花,手举牡丹枝,品尝着牡丹燕菜,带走的礼物是牡丹饼、牡丹瓷 。春天的安乐窝,国花园、植物园里处处是姹紫嫣红的牡丹、春意盎然的绿地,古今交融的美景,成为市民绿色出行、休闲踏青的“世外桃源”。
我婚后就居住在洛龙区安乐镇安乐窝村南的的洛阳市某学校,东面是洛阳市隋唐城初级中学,南面是华英初级中学,学校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学校西面的水磨村完成了拆迁,道路进行了硬化,正在恢复建设天街项目。

天街项目是在原有“两坊一街”基础上,向北延伸建设的洛阳市重点遗址类保护展示工程。天街遗址保护展示贯通工程,全长3.2公里,御道宽34米,采用地面标识和格局展示形式,完整呈现隋唐洛阳城核心轴线。
据历史记载,淳化坊作为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当时洛阳的繁华与辉煌。天街是隋唐洛阳城的中轴大街,南起定鼎门,北至端门,南北全长约4200米,最宽处达140余米,是迄今发现最宽的古代都城道路。街道两侧种植樱桃、石榴等树木,中为御道,两侧设林荫道,通泉流渠,形成“四望成行,映带其间”的景观。
如今,虽然隋唐洛阳城淳化坊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规划、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淳化坊位于天街东侧第一列中部,是从南向北数的第三坊,即如今的洛龙区水磨社区对面。路南就是淳化坊,西侧和淳风坊相对,现在为水磨村居民区。

现在,天街路口各矗立着一队丝绸之路上骆驼的雕塑,这些唐人和胡人的驼队,人物形象生动饱满,骆驼栩栩如生,和天街十二里坊构成一副完美的画卷。
在细雨霏霏的春雨中,我漫步于洛阳的天街,感受着“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独特韵味。路旁的柳树在春雨的滋润下,垂下万条绿丝绦, 轻舞飞扬在春风里, 宛如仙子的长发, 地面上嫩绿的小草芽儿悄悄探出头来。今天的天街复原了御道、车行道、林荫道、坊墙等历史元素,以桧柏模拟坊墙,生态水渠再现“通泉流渠”景观,形成兼具古韵与现代功能的城市公园,布局了研学旅行、城市露营等新业态,成为洛阳沉浸式文旅的亮丽名片。

洛阳最大的图书馆位于洛龙区安乐窝村东龙门大道71号,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功能齐全的地市级一级图书馆。
闲暇时,我会来到图书馆泛舟书海,这里是知识的海洋,书香四溢,润人心田。步入图书馆,我被那浩瀚的书海所吸引,每一本书都承载着智慧的火花,等待着我去探索、去领悟。在这里,我仿佛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共鸣,书香润洛阳,不仅滋润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滋养了我的心灵。
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我会被国花牡丹的精彩所吸引。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娇艳欲滴的姿态,成为洛阳的象征。在牡丹品种介绍中,每一种牡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象征意义。“姚黄”,相传由唐代牡丹专家姚崇所培育,其花色金黄,象征着富贵与尊贵;而“魏紫”则源自宋代,以其紫红色的花瓣和浓郁的香气闻名,代表着高雅与神秘。这些介绍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牡丹的自然之美,更通过故事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崇尚。
安乐窝是古老的,安乐窝也是年轻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时尚精神的碰撞,让安乐窝魅力四射。今天的安乐窝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干净整洁,村民生活幸福美满。周围的中国国花园、洛阳博物馆、洛阳市规划展示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给洛阳人民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读书、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未来的安乐窝一定会越来越美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抹靓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

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农行洛阳分行金融才俊。深耕信贷领域,《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等佳作在省级金融圈广为传阅,河南总行刊物常现其智慧结晶。业余笔耕不辍,文字见诸市级媒体,以墨香浸润生活。居安乐窝畔,伴隋唐遗风,将金融理性与文学感性熔铸笔端。左手握金融经纬,右手执文学彩练,于安乐窝中编织有温度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