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考城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恶到头终有报

王玄陵有笔札 2025-02-09 11:13:24

「考城隍」的故事很简单,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有个人秉善念、行好事,得以延寿九年,死后成为河南城隍爷。

这样一个故事,不管是从情节还是立意来说,显然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

往常学者将《聊斋》归于小说一类,认为其中的故事都是蒲留仙杜撰的,那么「考城隍」自然也就纯属虚构了。

然而,在《序》中笔者已经正本清源,《聊斋》的取材来自于民间故事,在古代属于稗官野史之畴,跟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一回事。

读蒲留仙的书,相当于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时空对话,老先生在讲故事,我们在一旁洗耳恭听,品咂一下古人的意趣与襟怀。

读书明理,这样一场特殊意义的对话,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究竟又想得到什么呢?

如果将《聊斋》当小说读,那就没有必要开卷了,不如找本网络小说打发时间,因为这里面的故事情节很老套无聊,而且大致上都千篇一律,很难让人找到跌宕起伏的情节爽感。

「考城隍」的主题有两个,分别是善恶和因果,这是个结合佛教与道教文化的故事。

笔者粗疏的读过几本佛经道藏,对善恶因果多少有些浅陋之见,三十岁以前,笔者亦将宗教视作教化社会的“迷信”手段,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知识以后,才知道那是“无知者无畏”的狂妄。

四海八荒之内,皆有因果律约束引导,西学初进的时候,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被视为腐朽与迷信。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们惊叹宇宙世界的精密秩序之时,越来越不能相信这一切是偶然形成的,就连杨振宁都坚信有“上帝”的存在。

所谓“宇宙的尽头是玄学”,对于世界的真相,传统文化中早已经给出了答案,佛家讲彼岸,道家讲成仙。

宇宙的终极奥秘,距离我们普通人的认知,高出了无数个维度,因此以普通人的智慧与认知,是绝对不可能理解的。答案就在彼岸,此岸是虚妄,彼岸才是真实的,想要了解世界的真相,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到「彼岸」去看一看。

由于认知力的设限,「彼岸」是很难形容的,即便告诉你了,你也不会相信,所以禅宗有机锋启人般若。蒲留仙同样也是一片道心,他一生与科举无缘,最后勘破世路,以一部牛鬼蛇神传世,同样也是在启发我们的般若心。

佛家讲布施与福报,行善就是布施,就会有福报。修行修的是本心,不着于相,不受世俗外物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内心向善,即便是没有做善事,也是会有福报的,行善只是善心的外在表现而已。

所以,“有心行善,虽善不赏”,如果你为了得到回报而行善,这样的行善是不会得到福报的,因为你行善而心不善,本质上还是利己心在作祟。同理,如果你一生秉行善念,即便没有做什么大的善事,也同样能得到福报。

反过来说,“无心行恶,虽恶不罚”,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情,但他并不是有心的,他可能是受到了别人的欺骗,也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要你潜心悔过,吸取教训,是不会有业障的。

大道至简,这两句话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无穷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应该行善去恶。同样也告诉我们,看人一定要看到本质,不能被人的表象所迷惑。

《考城隍》中还有两句诗,曰:“有诗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春」在传统文化中是最美好的字眼之一,它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是在启发我们明心见性、返璞归真,一个人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不被虚幻的名利所迷,才能“有诗有酒春常在”,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走向你,这是修行的第一层境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切有相信息的获取通道,也是普通人执着于虚幻的罪魁祸首之一。

有一个说法,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有“天眼”的,可以不目而视。但随着红尘声色的侵染,“天眼”就慢慢的被蒙住了,就只能通过肉眼来看事物。

这里的“天眼”指的就是内心,修行就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将内心脱离红尘的侵染,就能够不目而视,可以看到一切事物的真相,可以“无烛无灯夜自明”。

有粉丝跟我讨论善恶的问题,问我怎样看待“好人没有好报”这件事,这个问题司马迁在《伯夷叔齐列传》中提出来过,对于这个问题我聊了很多,但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聊斋志异·考城隍》001篇)

0 阅读:0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