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上旬,红五军在湖北大冶刘仁八三房村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下辖红五军、红八军、红十六军。红三军团总指挥为彭德怀,政委是滕代远,参谋长陈启科未到职,实际上任的是邓萍,政治部主任是袁国平。
也就是说袁国平是红三军团的四号首长。
在我军历史上,袁国平不是一个出镜率很高的人物,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红三军团四号首长呢?
其实,袁国平的革命资历是相当过硬的。
他于1906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东袁家台村,父辈是做手艺的,但很重视教育,这使得袁国平有了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求学机会。
1922年,16岁的袁国平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比毛泽东晚了9年就读该校的学弟。也正是这段求学经历,让他萌生了强烈的革命思想。
1925年,袁国平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与林彪、刘志丹、胡琏等人同为黄埔第四期学员。
第二年,他参加了北伐战争,虽然主要是做宣传工作,但比冲锋陷阵更了不起的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将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改造成中国共产党的队伍。
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袁国平都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也正是在广州起义后,这支起义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袁国平担任参谋长,后来又成为党委书记和党代表。这意味着他从此成为我军的一名高级干部。
1928年,袁国平先后在广东海丰、上海等地从事革命工作,直到1929年奉命前往湘鄂赣根据地,出任红五军代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职,对这块红色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0年6月,红五军、红八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分别出任总指挥、政委和参谋长,而担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委的袁国平,理所当然地成为红三军团的四号首长。
在红三军团攻占长沙的战役中,袁国平不但是指挥者之一,而且充分发挥其宣传经验,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正确的了解,扩大了党和军队的影响力。
此后,袁国平奉命转战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理主任、红军东方军政治部主任等军中要职,为红军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长征结束后,袁国平最突出的功绩体现在参与创办红军学校并出任校长、政治等职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干部。
抗战时期,袁国平是极少数既在八路军又在新四军担任过领导干部的将领之一。
从1938年3月起,袁国平既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对项英着重推荐袁国平,称赞他“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或许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推荐,使得袁国平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成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之下的新四军四号首长。
值得一提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当时分别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第二支队副司令员,职务都在袁国平之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袁国平的资历和功绩,如果能继续在解放战争为革命作贡献,那么1955年授衔时,是完全有可能成为开国大将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可惜袁国平这位军中英才竟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了。
那是在1941年1月15日,叶挺已被顾祝同扣押,项英、周子昆已被叛徒暗害的危急时刻,袁国平亲自指挥一支部队向北突围。
然而他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身中数弹,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动,他从昏迷中醒来之后,竟然趁战士们不注意之际,举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部……
这位年仅35岁的新四军高级将领,在为中国革命奉献了所有的能量之后,就以这样无比悲壮、无比令人崇敬的方式,实践了“就算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也决不当俘虏”的革命誓言!他牺牲实在太早了,对于党和军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比粟裕地位高,但比陈毅高就谈不上了,当年陈毅在中央红军的地位没几个可与他相比。
当时新四军中,陈毅在党内地位排第二,项英排第一,陈毅独立领军,
陈毅是是当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在党内职务仅次于项英
不懂历史就不要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