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上的山西军阀阎锡山,曾在抗日战争中实行两面政策,内战中又曾与解放军为敌,无疑是一个反面典型。
但有一个现象颇为耐人寻味: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太原解放,阎锡山一直是坚如磐石的“山西王”,独霸山西长达38年,其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是统治时间最长的民国军阀。
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做到这一点呢?鲜为人知的是,阎锡山之所以能独霸山西38年,与其所奉行的所谓“中的哲学”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军阀的阎锡山,自幼读过四书,长大后曾学习于山西武备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在众多的地方军阀中,他算得上是一位“见多识广”、有一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经验的人,并且也有辩论和文论的基础。
山西灵丘人李冠洋毕业于北京大学,1924年参加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国民党,曾与同学苗培成、韩克温等回太原筹建山西临时党部,任常务委员兼文书。他自视甚高,把阎锡山看作是一个“土佬儿”,但第一次见阎锡山,即被阎锡山的谈吐所折服。
当时正当北伐之后,阎锡山担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平津卫戍总司令,李冠洋则以国民党华北五省市党务视察员的身份拜见了他。
事后,李冠洋谈到了这次会见的情况,他说:“我当时年轻气盛,自以为上的是名牌学校,优秀学生,奔走南北,接触过不少知名的大人物。我觉得阎锡山不过是娘子关内一名土军阀,虽留学过日本,毕竟是商店学徒出身,未必胸有文墨,或者比张宗昌、韩复榘之流高明一点。可是晤谈之后,感到阎锡山态度谦和,阅历丰富,能烛事机。还以孔孟思想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颇有新意,使我为之惊异。”
因此,李冠洋很快投入阎锡山的麾下,甘受驱使,主持阎锡山组织的劳资合一研究会会务。中原大战时,李升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行营少将党务组长。
自民国以来,阎锡山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和扩大晋系,放在如何在军阀混战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地盘,虽然他对理论一直抱有兴趣,也推行过“村本”政治,却没有很多时间去顾及。
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败给蒋介石之后,阎锡山隐居大连,为他冷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总结多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发挥理论,提供了机会。
阎锡山在大连呆了八九个月的时间,除从天津带来赵戴文、孙焕仑、宁超武等文臣班子外,还从南京、北平、太原陆续来了不少幕僚,如李冠洋、刘杰等人都到了大连,协助阎锡山继续研究所谓的“物劳学说”和“劳资合一”。
还有曾被阎锡山聘为太原私立外国文言学校校长的美国人卫西琴,一贯提倡所谓“中的哲学”,深为阎锡山所赏识,此时也派其高足杜太为、郭子明、周中一等到大连作“中的哲学”的专业研讨,与阎锡山协作。
阎锡山的“中的哲学”,是晋系军阀生存、形成的哲学基础,用阎锡山的话来说,便是“在存在中求生存”。
这套理论,是阎锡山及其幕僚总结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经验,揉合儒家及现代潮流的一些东西,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也从白己的立场加以研究,经过多年的探讨炮制而成的,称得上是一堆“大杂烩”。
其中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此后编成的《阎锡山百川言论集》中,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多有发挥。
所谓“中”,取义于儒家经典中的“允执厥中”,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但阎锡山把“中”演绎扩大为宇宙的本体,万象的来源。
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一个“中”,即“恰好处”,“中”是解决事物矛盾的灵丹妙药。
在他看来,“中是使矛盾的不矛盾,冲突的不冲突,不平衡的平衡,不调和的调和,不存在的存在,不发现的发现,有者有,可无者无”。把它运用于为政治国,也最为适用,一个掌握权力、高高在上的人,如果能用“中”,那么则会“政平治理”,“中”是政治之最公平处。
“中的哲学”尽管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创造,但却被阎锡山巧妙运用,用它来指导晋系的实践活动,把真理与效用混为一谈,强调有用就是真理,使之成为实用主义哲学。
在统治山西和维系晋系的几十年中,阎锡山所采取的骑墙派手法,看风使舵,左右逢源,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决定取舍,最终解决晋系的“自存与自固”,这都是对“中的哲学”的微妙运用,也是阎锡山高于其他军阀的地方。
难怪有人说:阎锡山的确很顽固很反动,但懂得运用“中的哲学”就是他的一大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说,他在民国诸多军阀中算得上是个“杂牌哲学家”。
由此,阎锡山能独霸山西38年,晋阎集团之所以比其他军阀存在的时间长,也就不难理解了。
阎锡山是山西人,所以能独霸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