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加热后成沥青状?关注食品安全,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千易养生 2024-12-18 14:28:40

近日,有网友上传食品称“某食用油加热后变成沥青状”,这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们深感不安。

今天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事情的真相。

据江南大学油脂研究团队称:所有品种的食用油在不完全燃烧后都会形成黑色胶状物,这是油脂的共性。

是高温加热的缘故,并不是油品的质量问题,与品牌、油种无关。

但是网上依然有网友乐此不疲地做实验,证明并不是所有食用油加热后都会变成“沥青状”。

实际上,从化学角度来看,食用油是有机物质,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因此,在高温条件下,油脂分解、碳化形成炭黑,确实是一种可能的物理化学现象,但这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并非“完全正常”或“必然会发生”。

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由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

加热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低温阶段:

油分子保持稳定,适用于烹饪,没有显著化学变化。

接近烟点时:

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甘油进一步分解生成丙烯醛等挥发性物质(带刺激性气味)。

高温超过烟点:

油脂进一步氧化或热裂解,产生小分子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残渣)。

部分分解物聚合形成固体焦化物,出现“炭黑”或“沥青状”物质。

炭黑的形成确实符合油脂的化学本质,但需要非常高的温度(通常超过300°C)以及长时间的加热才能出现这种现象。

普通烹饪温度(180°C-220°C)大多低于油脂分解或完全碳化的温度。

正常加热时,油脂最多冒烟,产生少量分解物,不会立即形成固态炭黑。

如果锅内无水、无食材吸热,油温可以迅速超过烟点,导致焦化甚至炭化,正常的烹饪操作应避免这种极端条件。

高温碳化不仅破坏油脂的营养价值,还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如苯并芘),这可是无比凶猛的致癌物。

优质食用油,如低温压榨的纯南瓜籽油,经过工艺改良,去除了杂质,提高了抗氧化性和稳定性,在高温下尽可能保持稳定,而不是迅速分解成炭黑。

某些掺假油中含有杂质(如非食用矿物油、或工业残渣或地沟油等),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就分解成类似炭黑的物质。

所以,在生活中,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为了家人健康,选一款品质过硬的放心好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