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比涂层锅还强的黄曲霉素,究竟是什么?隐藏在哪些食物中?

千易养生 2024-12-12 14:22:55

黄曲霉素(Aflatoxin)是一种由某些霉菌(如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霉菌毒素之一,具有极高的致癌性和毒性。

1. 黄曲霉素的主要特性

化学性质:

它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毒素,耐高温、耐酸碱。

常见的烹饪温度(如100℃)无法完全破坏黄曲霉素,需要260℃以上才能分解。

颜色与形态:

黄曲霉素本身是无色的晶体,溶于乙醇、甲醇等有机溶剂。

种类:

最常见的类型为黄曲霉素B₁(Aflatoxin B₁),毒性最强。其他还有黄曲霉素B₂、G₁、G₂等。

2. 黄曲霉素的来源

霉菌产生:

黄曲霉素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在适宜条件下产生。

生长环境:

高温高湿(温度25℃-30℃,湿度70%以上)最适合霉菌繁殖和毒素产生。

污染的食品:

高风险食品:花生、玉米、坚果、大米、谷物及其制品,特别是在储存条件不当时。

乳制品:动物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饲料后,奶中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M₁。

3. 对人体的危害

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影响严重,尤其是长期摄入少量黄曲霉素可能导致慢性健康问题。

(1)急性中毒

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腹痛。

肝脏损伤:黄疸、肝功能衰竭,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剂量:

高浓度的黄曲霉素摄入可导致急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2)慢性危害

致癌性:

黄曲霉素B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长期摄入可诱发肝癌,尤其是肝炎病毒携带者风险更高。

肝脏毒性:

主要损伤肝脏,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失调。

免疫系统抑制:

影响人体免疫功能,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

4. 黄曲霉素的检测和标准

国家标准:

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

食用花生、玉米等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₁的含量不得超过20 μg/kg。

婴幼儿食品中更为严格,不得超过10 μg/kg。

检测方法:

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等。

5. 如何防止黄曲霉素的危害

(1)食品储存

保持干燥:储存粮食和食品时,要保持低湿度,避免高温环境。

防虫防鼠:避免食品受潮或被污染。

及时清理霉变:发现霉变的粮食或食品,应立即丢弃,不可“去霉后继续食用”。

(2)饮食习惯

挑选新鲜食品:尽量购买正规渠道的食品,尤其是花生、玉米、大豆及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高风险食品。

避免长期储存:家庭中存放食品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在潮湿季节。

建议:多吃不含黄曲霉素的南瓜籽油,尽量少吃黄曲霉素风险高的油种。

(3)食品加工

暴晒处理:家庭储粮时,可定期晾晒或使用烘干设备降低湿度。

拒绝霉变食品:即使只是局部霉变,也不要食用,因为毒素可能已经扩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