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为什么会有打更人,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看完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沧海看历史 2023-06-19 12:16:58

随着现在古装电视剧的播出,很多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很少有人能注意到里面的一个职业,就是打更人的存在。很少有人知道,每一个时辰更夫所喊的内容都不一样。或许是因为知道的人越少,就越显得神秘,很多人都在想,“更夫”到底是什么职业,难道就只有这一句话吗?他会在什么时候开始叫喊?要不要每隔一个小时就来一次?

实际上,在真正的史书中,一个夜晚被划分为五个时辰。从晚上七点,天色刚刚暗下来,第二天凌晨五点,每过上两个时辰,打更的人都要喊上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从字面上来看,打更的工作就是每天晚上机械地报时,枯燥无味,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为什么打更对古代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论更夫的“职业素养”电影里的更夫一般都是穿着粗布衣服,慢悠悠地走来走去,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打更的工作并不轻松,反而很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更的工作是一种“高危”的工作。

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古人以一更天为五更天,每个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更夫最基本的职责,报时。打更的人报时的时候,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关上门窗,防止火灾,防止盗窃。可是,到了那个时候,虽然大家都把门关上,防止有人偷东西,但更夫却不能回家睡觉,所以,很多时候,电视上都会有打更的人,被人打死的事情发生。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古时候的盗贼盗贼一般都是夜间作案,白天很少有人会去抢劫。原因很好解释,白天小偷不像晚上那么容易偷窃,那时候还没有智能锁和防盗锁。而且,盗匪一般都不会在白天作案,因为白天的时候,人很多,很容易引起官府的注意。

很多杀人越货的行当,都是在晚上进行,所以,打更的人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时刻注意着可疑的人。不过,在更夫孤身一人的情况下,遇到危险的可能性也会比白天大上许多。如果两更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么,在三更,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一点之间,打更的人会说:三更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到了三更(三更到五更),更夫就会提醒大家“早起早起,注意身体”。这是更夫的一个晚上的工作。在此期间,更夫不得打盹,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并以滴水、焚香等古代器物为时针计时,以免错过下次更替。在古代,晚上是没有办法直接通过仪器来看时间的,即便是有日晷这种东西,也只有有钱人才会使用。所以,在古代,大多数平民家庭,都是靠打更来确定晚上几点。

至于一夜的更夫,那就需要全神贯注了,什么滴水,什么更香,当然,以上只是“计算时间”,真正的时辰,还是要靠更夫自己来推算。同时,他还要配合着另外几个守夜人,把最后一更报完,然后才能休息。

万一真的着火了,或者有什么犯罪,守更员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打更的就成了消防员、保安。就拿灭火来说吧,清朝以前一旦发生火灾,都是一盆一桶的用人力来灭火虽说大部分人都有事先储存好的水源,但这样做,也就减少了取水的速度,真要灭火,还得靠着外围的水源去浇,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差。到了清朝才有了水龙的出现。虽然水龙比人力要先进得多,但因为是金属打造,操作起来也很麻烦,毕竟水龙只是相对用人力来灭火而言更先进一些,在灭火能力和效率上,还远远比不上现在的消防车。所以,古代人对火势的控制手段并不多,大多数火势都是在火势耗尽,没有任何可燃物时才会被扑灭。

比如乾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这场大火足足持续了一个月之久才被扑灭。据史籍记载,在明清两代,火势相对较频繁地出现。明代万历年间,泗州一场大火,烧毁房屋4000多间,死伤惨重,人心惶惶。大火毁掉的不只是房子,在清朝,汉口镇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火,第一次烧毁了三四千艘商船,第二次烧毁了八万多间民宅和店铺,数量之多,让人触目惊心。一提到放火,人们就会想到当年项羽放火烧阿房宫,一把长达三个多月的烈火,不但让这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付之一炬,更是让这座宫殿内收藏的诸多古老典籍,尽数化为飞灰。正因为如此,数千年以来,从王公贵族到草根草根,都是“谈火色变”。所以,更夫在晚上巡逻的时候首先叮嘱的就是“小心火烛”,对火种的使用要有防备。

更夫在夜间巡逻的时候,如果只是一把小火,打更者也能及时发现,及时扑灭,如果是大火,也会及时呼救或疏散民众,这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犯罪率的下降,治安状况的改善,打更这种事情,也就渐渐的被遗忘了。

虽然现在我们有了完善的安保系统,但凡事都有个万一,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打更”的声音,都是不会消失的。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