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上海一女子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年后复查,结果咋样?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4-26 20:09:36

2023年,36岁的孙洁,是上海一所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她性格要强,教学成绩出色,常年担任高三班主任。而高三,自然工作压力较大,因备课和批改作业,孙洁常常熬夜到凌晨两点才睡,第二天六点又匆匆起床。为了赶时间,孙洁的早饭经常是一杯咖啡或者干脆不吃,中午则是在食堂应付一口,晚餐也经常顾不上吃。慢慢地,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早已让她的胃部逐渐不堪重负...

6月12日早上,孙洁昨晚备课到凌晨两点,只睡了四个小时又匆匆赶来学校。为了提神,她刚到办公室就喝下了一杯冰美式,可刚喝完,胃里就泛起了一阵轻微的酸胀感。那感觉就像是有人在空空的胃壁上滴了几滴辣椒油,不仅酸胀,还隐隐有些发热。孙洁连忙揉了揉胃,只以为是早上没吃饭太饿了导致的,于是她赶紧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块小饼干,吃完便继续工作了。

意外就发生在7月21日晚上,孙洁下班到家后点了一份热腾腾的麻辣香锅,还配了一杯冰奶茶。可刚吃完一小半,她就感觉胃部泛起了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感,像是有一块石头卡在心口和腹部之间。孙洁以为是太辣了,于是连忙喝了一口冰奶茶,可喝完后胃部的不适感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还开始不停地胀痛、反酸,就连嘴里也涌出了辣味和苦水。她不得不停下筷子,捂着嘴冲去卫生间,吐得一干二净后,整个人才慢慢缓过来。

可当天晚上,孙洁睡得迷迷糊糊地又被一阵上腹刺痛感惊醒,还伴随着一阵阵抽搐般的疼痛,很快就疼得她脸色惨白、直冒冷汗。孙洁赶紧强撑着不适爬起床来,喝了一杯温水,可随着暖流下肚,胃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还开始不停地恶心、干呕。不到五分钟,孙洁就已经吐得昏天黑地,就连脑袋都吐得有些晕乎乎了,心跳也异常快,像要跳出胸膛了一样。意识到事情不妙,孙洁赶紧换好衣服,打车去了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安排了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胃镜报告显示胃体及胃窦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细小糜烂,分泌物增多,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胃炎;而13C呼气试验结果为δ值27.6‰(正常值<4.0‰),幽门螺杆菌阳性。综合检查数据,孙洁被确诊为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黏膜中的细菌,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强酸性环境中长期生存的微生物。它主要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感染后,多数人无明显症状,少数人会出现腹胀、胃痛、反酸等不适。

在在得知孙洁的生活习惯后,医生耐心地分析道:“正是因为你平时长期熬夜,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且饮食偏辛辣、重口味,这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增加感染的几率。而这个细菌如果不治疗,在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尤其你现在已经出现胃黏膜糜烂的情况,再不控制,就不是吃点药能解决的问题了。”

接着,医生给孙洁安排了三联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并嘱咐她以后一定要要严格忌口,尤其是戒辣、戒酒、戒咖啡,不能再熬夜,否则胃病越来越严重。回到家后,孙洁开始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饮食更是做出了调整,不仅不吃外卖了,而且开始学着自己做些清淡、健康的饭菜。

除此之外,孙洁在作息上也做出了调整,晚上十点半准时睡觉,不再熬夜备课,早上六点还会起床慢跑20分钟,锻炼身体,增加免疫力。至于冰美式、饮料这些更是不敢再喝了。在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下,她的胃部不适感逐渐减少,身体也找回了久违的轻松感。

三个月后,孙洁再次来到医院复查。这次的胃镜结果显示:胃黏膜红肿明显减轻,原先的糜烂区域已基本愈合,胃分泌物恢复正常。而呼气试验结果也从最初的δ值27.6‰降至2.1‰,幽门螺杆菌检测转为阴性。医生欣慰的点了点头,并鼓励她要继续坚持下去。而谁也没想到,一场巨大的灾祸正在悄悄酝酿着...

时间很快过了一年,2024年4月,孙洁最近总感觉有些不对劲,自己的饭量越来越小,以前能吃下一整碗米饭,现在却是半碗就觉得饱,吃完胃部还有点胀痛。而更奇怪的是,明明没吃什么辛辣刺激的食物,却总在早起时、饱餐后感觉上腹部隐隐作痛,虽然不剧烈,但总让人觉得别扭。孙洁以为是胃炎又犯了,于是决定最近都吃点清淡的粥缓缓。

可一连喝了一个星期的粥,孙洁感觉自己都快喝吐了,胃部却还是隐隐作痛。难道是心理作用?正当她百思不得其解时,意外也猝不及防地发生了...5月5日凌晨三点,孙洁蜷缩在床上,却被一阵撕扯般的上腹部剧痛惊醒。她连忙捂着胃,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从心窝位置开始,疼痛感正在迅速向整个上腹部扩散,疼得呼吸都变得浅短而急促。

孙洁连忙起身想找胃药,可一阵恶心感却突然袭来,她慌忙站起身,冲到马桶边呕吐不止。吐了将近十分钟,孙洁才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她心中暗骂了一声倒霉,准备挂个号明天去医院看看。可就在她低头冲水时,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居然呕出了三四坨黑红色的血块!看着这一幕,孙洁瞬间被吓得浑身发抖,接着连忙搭车去了最近的医院。

在医生的安排下,孙洁接受了急查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体后壁可见一处约2.8cm×2.3cm的不规则溃疡病灶,表面凹凸不平,色泽灰白,边缘隆起,黏膜脆弱,接触即出血。根据性状特征,医生高度怀疑为恶性肿块!为了明确诊断结果,医生立即取下三块组织样本,送到病理科进一步检查。

三天后,病理活检报告出来,诊断明确:胃体腺癌,中-低分化,癌细胞浸润黏膜下层,部分区域可见腺体结构破坏,呈不规则排列。同时,免疫组化提示CKpan(+)、CEA(+)、Ki-67增殖指数约40%,进一步支持恶性肿瘤诊断。这所有的检查数据都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结果——中期胃癌!

报告拿到手的那一刻,孙洁只觉得脚底一空,仿佛整个人都悬在半空中。她双手紧紧攥着那份病理报告,指尖冰凉发麻,嘴唇颤了几下,才吐出一句近乎哽咽的话:“不可能……我不是全都在改了吗?这一年来我一直早睡早起,饭菜都自己做,不碰辛辣,不碰外卖,每天吃药也从不漏,连咖啡都戒了,每晚还绕操场走三圈,而且我也从不抽烟喝酒,怎么会这样?”

面对孙洁的质问,医生沉默了一会儿,也露出一丝疑惑。既然孙洁并没有明显的高危生活习惯,那这病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明显不符合常理呀!为了搞清楚真正的病因,医生开始详细追问孙洁近一年以来的饮食细节、药物服用方式和睡眠习惯。半小时后,几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终于浮出水面。

医生摇了摇头,愤怒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惋惜:“简直是飞来横祸啊!你不是个研究生文凭的老师吗?怎么这点常识都没有?居然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你明明一直在做损害胃部的事情,却还在沾沾自喜,简直是愚昧!临床上许多像你这样查出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也都是在生活中犯了这3个错误,最终导致胃部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啊!”

第一个错误:反复使用劣质保温杯或空腹喝浓茶。

很多人为了“养生”,喜欢用保温杯泡茶,甚至空腹喝绿茶、乌龙茶来“清火清肠”。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尤其在空腹状态下,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损伤黏膜屏障,久而久之埋下胃炎的隐患。而一些人用劣质保温杯、长时间闷泡,更可能让茶水中重金属析出、细菌滋生,严重时还可能成为幽门螺旋杆菌的间接传播途径。

此外,很多人早晨起床第一杯就是浓茶或咖啡,胃部尚未启动就先承受刺激,日复一日,胃黏膜逐渐变薄、胃酸过多,形成恶性循环。真正想养胃,早上应先饮温水,不空腹喝浓茶,更不要用茶或咖啡代替早餐。

第二个错误:不合理服用抗生素、止痛药或护胃药。

药物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因为头疼脑热、喉咙痛或小病小痛,便自行服用抗生素,甚至有些女性长期吃消炎药来“调理妇科问题”,却忽略了抗生素对肠胃菌群的干扰。抗生素会杀灭包括有益菌在内的多种菌群,使胃肠道内环境紊乱,反而为幽门螺旋杆菌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机会。

此外,一些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上班族,常年口服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药物,这类药物对胃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长期服用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而另一类人群,则是“自以为懂养胃”的人,稍微不舒服就吃“护胃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却完全不按医嘱。殊不知长期抑制胃酸,会降低胃酸屏障的杀菌能力,反而为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了“适宜环境”。

药三分毒,服用任何药物都应遵医嘱,尤其是抗生素、止痛药和抑酸药,不可长期滥用。

第三个错误:家庭共餐不分筷,忽视口口传播。

很多人听说幽门螺旋杆菌后第一反应是:“我又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得这种病?”却不知道它的传播方式极其隐蔽,以“口口传播”为主。最常见的就是共用筷子、餐具,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只要有一人感染,而大家又习惯共食、给孩子夹菜,极易造成一家人“集体感染”。

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而在有感染者家庭中,其配偶和子女的感染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孩子从小由祖辈带大,老人爱用嘴吹热食、咀嚼喂饭,这种“爱的举动”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途径。

要想彻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家庭共餐必须做到“分餐分筷”,定期检查,必要时全家同步根除治疗,避免“你治好了,他又传回来”的反复局面。

总的来说,胃病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背后,往往不是因为明显的不良习惯,而是长期忽略的“小细节”在作祟。很多人自以为生活健康,却不知每天空腹喝浓茶、乱吃护胃药、与家人共用筷子这些微小动作,正是在一点点损害胃黏膜、放纵细菌滋生。

真正的养胃,不在于你多“努力”,而在于你是否真的了解身体的需要。与其等报告出来再后悔,不如从今天开始,从这三个生活细节改起,才是真正守护胃健康的根本。

资料来源:

[1]尹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病原菌根除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5,20(04):534-537+543.

[2]高海丽,杨江辉.幽门螺旋杆菌如何检测?[J].科学新生活,2025,28(03):62-63.

[3]黄强,黄理,夏益贵,等.不同毒力型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与肾脏损伤的相关性[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5,40(02):224-228.

(《23年,上海一女子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年后复查,结果咋样?》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