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到康维尔的无尾三角翼很多,然后就想起来他家还有个更特别的机型XFY。就是下面这货。

就是这货
图片角度并没有错,这货就是这样起飞的。停在地面上是这个姿势。

停在地上是这个姿势,委屈飞行员了
这架飞机是为了响应美国空军和海军1948年的一个计划,初衷有两种考虑:一个是为了船只护航,另一个是战争爆发后机场跑道被炸了,两种需求都指向一种不依赖跑道的战斗机。这种概念也并不是美国人的创意,二战后期德国被炸急了也想出了这个点子,还不止一个,要说起来,德国的这两个方案其实比后来的XFY更加激进,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成功的可能性本来就很渺茫,只能看作是临死前的挣扎。

二战末期福克沃尔夫“Triebflügel”和亨克尔“Leiche”,还好都没有成功
XFY则现实得多,回归了传统的动力和升力模式,采用一台艾利逊的XT40 -A-14 涡桨发动机,最大功率5295千瓦,驱动一副直径4.88米的对转螺旋桨。发动机就位于飞行员座舱的“正下方”,因此座舱被顶得相当高,看上去像是一个大驼背。

大驼背
造成这个大驼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同类型飞机里,其他飞机都有独立的尾翼组,唯独XFY是采用的无尾三角翼布局。前几期里提到过,无尾三角翼因为没有平尾,全机长度会比正常布局的要相对短一些,因此XFY的机背曲线也显得特别陡,更加剧了这种“驼背”的感觉。

研发团队和飞机合影
机身长度较短自然也会影响方向安定性,于是就只好增加垂尾面积,于是XFY的垂尾不仅大,而且设置了两片——当然也有稳定着陆和停放的考虑。采用无尾三角翼还带来一个好处是机身重量轻了一些,同时期洛克希德的XFV由凯利约翰逊领衔研制,采用的是同款发动机,但最后连一次垂直起飞都没成功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动机带不动XFV的重量。

XFV(左)与XFY(右)是同一个计划的两种竞标方案
因为是新生事物,XFY的试飞相当谨慎,为了保险起见,先是在机库里进行悬停试验,结果反而因为机库墙壁造成的气流紊乱而导致不稳定,幸好头尾都有系留绳才没有出意外。后来在室外进行试验反而稳定得多,但大风天除外。

在机库里进行试验,为了拴上系留绳只好把螺旋桨整流罩拆掉
首次真正的垂直起飞是1954 年 8 月 1 日,试飞员科尔曼进行了两次户外试飞,第二次飞到了50米的高度,此后光是垂直起降试验就进行了70多次,一直到1954 年 11 月 5 日才第一次转换到水平飞行。不过这飞机比较“挑人”,公司后来让另一位试飞员来飞,结果起飞时就差点摔飞机。即便是科尔曼,在试飞时也从来没有关过座舱盖,理由是“出了事可以快点爬出来”。

试飞员詹姆斯点柯尔曼
XFV的试飞持续了一年多,从1954 年 4 月 19 日开始,海军于1955年8月1日海军正式结束了项目。飞机本身的问题当然不少,但最关键的是两个:一方面是操纵复杂、对飞行员的技能和经验要求都更高,最关键的是当时固定翼飞机最高速度已经接近2马赫,采用涡桨动力的XFY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还有太大作为。不过虽然没有最终量产,却也不能算是彻底失败,XFV不仅实现了垂直起降,还完成了垂起-平飞-垂降的全程,就当初的设计目标和同类型其他飞机而言,已经可以算是相当成功了。

水平飞行的XFY
其实航空技术的突破与进步,与大胆创新的关系尤其紧密,有很多设计方案可能不一定“可行”,但如果能证明“不可行”,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成功。更何况今天的不可行,谁能预料到在未来哪一天,会不会又变成“可行”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