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悲慨之起因大致分为被动的身不由己和主动的求不能得,就像河海之中的水,其本性是润下的,却被大风裹挟,翻卷澎湃,骇浪滔天。林木本是青翠茂盛,生意盎然,狂风袭来,摧折曳撼,半生半死,狼藉凌乱。在这里水和林木可以说都是被动的受到外在力量的冲击,从而产生了某种悲,外力与自发物性的冲突越激烈则其所产生的悲的能量也便越大。如果是水蓄势已久从山上倾泻奔腾而下形成瀑布,人们会感到壮观而不是悲,因为这符合水往低处流的物性。此即为“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水、沙子、石头等都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花草树木等植物有生命但不能自由移动,没有思维意识,所以它们的悲更多地来自于被动。而作为精神意识最为发达以及自由性相对最强的人类,其自主性也最强,所以人类的悲往往是被动的身不由己和主动的求不能得二者的混合。人外受环境制约,内有阴阳之患,整日如饮冰怀炭,又有生老病死,八苦辐辏,不如意常十之八九,难得片刻安宁自在。我们发现在人这里,悲的内涵更为复杂,而且精神层面的悲往往要高于物质层面的悲,因为人的自主性背后其实是精神的主动性,此即为“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在对于悲慨的艺术表现中,有时可能需要侧重于悲的一面,有时可能需要侧重于慨的一面,根据作者具体表达目的的不同,也便需要采取与之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以便对于悲的外在表达性进行程度上的调节。
落日红霞下的松树梵高曾画过一幅落日下残断的松树,本来颜色新鲜,色调明亮,后来梵高思索之后又添了些使画面灰暗的绿色颜料,“不过,现在看起来脏兮兮的,就像有人故意弄脏一样。这不正像是不幸和疾病之于我们吗?”修改后,原来画面中残断树枝与明亮色调的对比变为了松树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残断树枝和外部不利环境力量的对比,松树的精神,或者说作者的精神在这种对比中更显突出,也实现了更为深沉的平衡,作品的艺术层次因而变得更为丰富,而这本质上体现着梵高在认知与精神上的升华。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对于悲慨的规范性分析——悲慨与悲剧的区别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悲慨」对于悲慨的实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