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前面说过神既有动的一面又有静的一面,是二者的统一,作为神的一种外化,形同样也是动与静的统一,这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神与形又各有侧重,神则物有所变,故侧重于动;形则物有所止,故侧重于静,在艺术表现中尤其如此。
比如在绘画中,其所画出的种种物象是静止的,但好的作品却能让人从中感受到鲜活灵动,这便是因为作品中有神,所以作品的神形兼备从某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于动静关系的多层次把握。在自然之中,风是不易观察的,云是变化不定的,艺术表现时便要侧重抓住其瞬间变化的静止,方能以静写动;花草等植物相对来说是静的,艺术表现时便要侧重抓住其瞬间的动态变化,如花朵的绽放枯萎,绿叶随风的摇动以及印象派所着力表现的光影的闪烁变化,方能以动写静。有动无静,不成其形,有静无动,死板无神,此即为“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无论是以静写动还是以动写静,都是要抓住所绘事物的典型特征,一切典型特征林林总总,又无非可以分为动中有静(偏向于动)或静中有动(偏向于静),当能够良好把握住典型特征中动与静的统一,也便抓住了事物的神,所以这三者(神动与静的统一,形动与静的统一以及神与形的统一)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
比如海为动者,“波澜”则为动中之动,这是特征之中的特征,海之轻拍崖岸与波涛汹涌体现在细节上又各不相同,对这种动的特征探索的越深便越会发现其深层次中静的一面。山为静者,“嶙峋”则为静中之静,不同地方的山风格又各自不同,峭拔突兀的怪石不止体现着山的沉稳,更记录着地壳的运动和自然的风化并表明着进一步变化的趋势,所以静极之处所见皆动。对于动与静这种矛盾把握的层次越深,便越能触及事物深层次的本质运动,也便越能深入全面地认知表现事物的神。此即为“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所以对于典型特征的把握同样有层次之分,人的身体结构是相同的,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相貌特征将其与他人区分开来,不过这种区分还只是一种形的区分,双胞胎通过外形很难分别,但是他们的性格或者说内在的神仍会有很大的不同,并会通过外在的神态动作表现出来,所以只有超越表面的形去把握更深层次的形才能成就更高层次的艺术。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从“无形之神”到“无形之形”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积灵生清,蓄素还真,觅水影妙写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