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形孰轻孰重?一般来说神更为重要,事物没有神就没有了生命,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形,形是神的载体,没有形也就无所谓神。在艺术实践中,神与形二者都很重要,偏重则生偏弊,这从中西绘画各自的发展过程便可以看出来。
中国画一直是更重神的,从传说中的龙马负图,到先秦时期的龙凤图腾,以及普遍应用于生活中的青铜器、玉器的种种纹饰,都表明图形很早便被中国人赋予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系统的绘画理论开始形成,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写神”。唐朝时将绘画分为神、妙、能三品,亦以神品为第一。北宋之后,文人画兴起,对于神的重视更是从此占据了牢固的地位,而对于神也开始从表现物象之神逐步深入到以笔墨表现创作者的内在精神(如元四家),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的逐步完善也为神的充分表达、表现创造了条件,在明中期时产生了徐渭的大写意,可以称之为中国画中神形合一的典范。
中国画长期更重神的理论和实践在整体上无疑有着真理性和合理性的部分。但过于重神甚至因此忽视形却也产生了不少弊病。首先,形是神的载体,只有通过形才能深刻认识到神,所以产生于重形基础之上的重神才是真正的重神,这便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以不断获得鲜活的艺术营养和灵感,否则很难表现出真正浑厚高妙的神而产生粗疏之弊。另外,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人们所面对的外部世界这个形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认识到这种变化才能不断更新内在的神并实现新时代、新条件下的表达,才能不断实现艺术上的创新。
所以神在横向、纵向两个空间的发展都是无限的,过于忽视形便在实际上阻断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故中国画容易产生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弊病,陈陈相因而缺乏创新与进步。
西方绘画之重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雕塑对于客观真实不厌其极的追求,事物形上的真实被等同于真理的真实。实际上也是当绘画对于真实的再现达到了与雕塑相当的程度,才被西方认可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典型的代表便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拉斐尔的作品。而西方绘画的进步,长期以来也是围绕着如何更逼真地表现形这个中心,所以其缺乏气韵上的生动变化无法表现更高层次的神几乎是必然的。
但西方绘画重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便于绘画题材的不断扩展,这表现为从宗教画、历史画、人物画逐渐扩展到各种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直至一切所见、所想之形。二是因为对形重视,便自然而然地会将对于世界新的认识和技术上的进步应用到绘画中去,这便在无形中推动着绘画艺术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近代以来西方绘画的最大变革即印象主义的兴起,也是与对形的重视分不开的,这首先表现为光学、色彩学的进步为印象主义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基础,印象主义追求光影变化的自然真实,这相对于追求静止的客观真实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正是通过对这种自然变化的典型特征的把握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神,可以说印象主义是无意于神而神自在其中。但也正因如此,印象主义对于内在精神的表达往往不够坚定和明确,这种神也大多停留在物象的神的地步,与内在的神还隔着一层。
尽管如此,对于这种神的发现还是导致了西方绘画的巨大变革,因为对于物象之神的深层次的揭示会自发逼近内在之神,二者统一于从而相通于神之本体也就是道,这便为进一步的艺术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到了梵高那里,艺术表现由自发的“从形到神”转变为了自觉的“从神到形”,实现了西方式的神形合一。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艺术中如何具体地做到神形合一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从“无形之神”到“无形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