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产业链,找到DeepWork的“无锡支点”

麴义看金 2025-03-20 14:15:17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所有与欧洲相关的话题似乎都广受关注。

昨天,我在江苏无锡参加了一场欧洲跨国企业交流会。

会上得到两个信息:

第一,这是外交部确定的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外交部欧洲司汤恒大使来了,规格不低;

第二,欧洲的企业也很重视,默克中国的总裁、欧洲人工智能学会主席、阿特拉斯科普柯的中国区副总裁……这些大佬齐齐现身。

而更刷新我认识的,是无锡高新区负责人上台做推介的时候。

以前说起无锡高新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日资高地”“韩资板块”,突然我发现,这里的“欧资板块”也早已悄然成型。

德国、法国、波兰、荷兰、瑞典这些国家在高新区有企业170家,累计投资了150亿欧元,2024年的销售差不多1200亿元。

细数驻扎在高新区那些耳熟能详的外资头部企业,我们不难发现,欧资板块的崛起其实早有预兆:

汽车零配件领域的龙头老大博世动力来自德国,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阿斯利康来自英国,世界最大的电气公司之一施耐德来自法国……

不夸张地说,无锡高新区成了中国对欧交流最频繁、合作成果最丰硕的核心板块之一。

从太湖之滨到莱茵河畔,中欧合作的“双向奔赴”已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而今天,一个无锡和欧资企业的“Deepwork”时刻正在3月江南的春光中迎风开启。

01.

被低估的欧资板块

三十多年前,无锡的太湖边上有一片农村,彼时没有人想到,这里有朝一日会变成外贸繁荣的跨国活力之区,也就是现在的无锡高新区。

20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吹向全国各地,无锡高新区也借着这个风口,一跃成为外资外贸领域“新贵”:

1992年,无锡高新区正式成立,并引进首家日资企业松下集团,拉开了对日合作的序幕,日立、索尼等世界500强日企陆续落户,以日资为主的早期外资结构初具雏形。

2005年,现代摩比斯成为入驻无锡高新区的第一家韩资企业,随后三星SDI、LG化学、SK海力士等知名韩企相继落户,韩资板块的基础也就此奠定。

现如今,无锡高新区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江苏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已经集聚外资企业近1900家,其中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了128个项目,对全区经济贡献度超过70%。

而在备受关注的“日资高地”“韩资板块”光环下,无锡高新区的“欧资板块”实力属实被低估了。

2024 年,无锡高新区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约3938亿元,增长约10.5%,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1.1%,与德国、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

截至2024年,德国在无锡高新区共投资设立外资企业42家,总投资22.1亿美元;荷兰投资设立外资企业21家,总投资10.1亿美元;瑞典企业12家,总投资8.94亿美元;瑞士企业14家,法国企业18家……

我们把这些数据具体到企业,可能看起来会更加直观:

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先后于2001年和2007年在无锡投资设立了制药和贸易公司,并逐步建设成为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分拨、创新总部。2024年3月,阿斯利康“加仓”中国注资无锡,再投4.75亿美元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

截至目前,阿斯利康在无锡累计投资超10亿美金,累计纳税超350亿元。2024年,阿斯利康在华销售额64亿美金,同比增长11%,在无锡纳税额30.67亿元。

西门子在无锡设有4家工厂、2家分公司、1家创新中心,业务涉及中低压配电设备、医疗器械及工程技术自动化等领域,已在无锡高新区初步形成了基地化发展的格局。

德国默克生命科学在无锡高新区布局了全球首个海外工厂,并开创了默克在中国的首条实验室水纯化产品的生产线;

威巴克集团将乘用车空气弹簧的首条本地生产线落地无锡高新区,并计划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研发生产规模,打造威巴克全球空气弹簧总部基地;

位于无锡高新区的威立雅无锡基地不仅是威立雅水务技术与方案集团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从化学药剂到设备完整的水处理产品生产线的工厂;

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150年来深耕全球空气处理行业,过去27年来最大的单笔投资就在无锡高新区,总投资近3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压缩机业务在全球最大制造和产品研发基地之一,年产能将达16.3万台。

顺便提一下,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工厂现在95%的供应链企业都在本地,“中国化”已经非常彻底。

“新朋友接连入驻,老朋友频繁加码”背后,是欧洲企业对于无锡高新区“硬实力”的认可。

02.

他们为什么喜欢无锡

为什么这么多欧洲企业愿意选择无锡,落户无锡高新区?

这个问题,我想这些欧洲企业更有发言权。

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这些硬件外,我发现了一点,他们对无锡这座城市的文化也很感兴趣。

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梅村是吴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国二胡之乡,梅里古镇更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在今年的春晚分会场上也有惊艳亮相。

借助这样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锡高新区这些年一直在举办泰伯庙会,邀请国际客商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的外企老总还现场包起了饺子。

这只是一个小案例,但它说明了一点:深度的融入,才有深度的绑定。

欧洲企业在无锡高新区这些年的发展,我认真梳理了一下,总体看起来有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产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在关键领域,集聚了博世动力、博尔豪夫、特瑞堡汽车、西门子爱克斯射线、博西威家用电器、阿斯利康、纽迪希亚等一批行业龙头及供应链重点企业。

其次是扎根持久投资。不少欧洲企业长期扎根无锡高新区,持续增资扩大产能,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大型企业。

最关键,也最难得的一点,是其中诞生了很多高质量的项目。

就像上面所说的,从默克到阿特拉斯·科普柯,从威能到威巴克,他们都愿意把“第一”“首个”拿到无锡来,把这里作为他们高精尖项目的“第一战场”。

而且据我了解,在很多跨国公司的版图中,无锡工厂都是营收最强、最能赚钱的。

真应了那句话:

中欧半个世纪的交往,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共赢,才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好映照。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企业了解无锡,来到无锡,这些年,无锡高新区还在不断主动“走出去”,积极拜访对接各领域客商,采用多种策略,不断深耕欧洲市场。

比如跨国蹲点:去年7月,无锡高新区正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设立了创新中心,并配备了一支懂语言、懂专业的招商团队长期驻扎,加强海外招商实体化运作。

这相当于直接在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前沿哨所,当地产业界有什么动向,招商团队都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跟进,大大增强了项目招引的竞争力。

比如换位思考:考虑到欧洲企业的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对于低碳环保极高的要求,无锡高新区打造了江苏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内已集聚低碳产业相关企业近300家。

03.

不仅成就彼此,更加照亮未来

从“Deeptalk”到“Deepwork”,无锡高新区已经拿出了和欧洲企业对接的更多诚意。

2023年11月,中欧(无锡)产业创新合作大会召开,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正式启动。

▲中欧产业创新区

这个中欧产业创新区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它不拷贝以前的思路和经验,而是将参照欧洲标准,为欧洲企业投资布局提供空间支撑和产业链接。根据欧洲企业、国别的特点,下设中德、中法、中瑞和中以四个核心区,同时结合欧洲企业的主要行业分布和无锡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和更加精细的服务,为欧企“量身定制”一园一政、一企一策。

总之,对于无锡高新区来说,就是要把这个中欧产业创新区打造成特色项目集聚、创新动能强劲、高端人才富集的现代高端产业园区,打造成欧盟国家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做强亚太业务的新标杆。

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人才资源、有效的政策支持,今天的无锡高新区,仍在不断完善“欧资板块”的完整性。

而放眼整个无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阵阵春风正在吹拂。

比如去年,无锡推出《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措施》,成为全江苏首个以“系统集成”的形式推出外籍人士便利化措施的城市。

每一项措施的方向都很明确——便利。

不管是在机场、宾馆、公共交通、旅游景点、重要商圈等场所提供基本的外语接待环境;

还是推动建设10个外卡受理示范商圈(街区)、100个对外服务示范单位、1000个外籍人士友好场景;

抑或是在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中英文导医服务或导医索引,创新国际医疗服务结算方式,都是为了减少往来的阻碍,让外籍人士更加方便地来锡经商、工作、生活、旅游。

再如昨天的这场欧洲跨国企业交流会,背后是无锡连续四年策划的“国际月”,再背后则是连续举行了多年的“国际赏樱周”,就在这段时间里,无锡全市22万株樱花正准备一起绽放,正是江南好风景,樱花开时又逢君,这是无锡的文化,更是无锡面向世界的自信和从容。

而且今晚的镜头还要再拉回到无锡高新区,就在中欧(无锡)创新产业园的所在地梅村街道,一场“梅里古镇奇妙夜”也将华彩启幕,精心打造沉浸式的文化盛宴,让国际友人深度体验“最江南”的文化脉动。

还是那句话,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但不管怎么变,人文交流都是中欧关系的源头活水,合作共赢都是中欧关系的可靠基石,无锡和欧洲企业的“Deepwork”,不仅将成就彼此,还将照亮美好的未来。

1 阅读:40

麴义看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