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发现了,南京是一种“底盘思维”

麴义看金 2025-03-29 14:38:45

01.

这么多年,外界对南京的一个看法是,南京的产业偏向于To B(面向企业)而不够To C(面向消费者),产业的“显示度”不高。

这里我要替南京说一句:

产业To B不是“短板”,相反,它更像是一种“底盘”特质。

“显示度”不那么高的底盘,既决定了车辆性能的上限,比如操控精准度,也保障着安全的下限,比如刹车时的稳定性。

在南京,很多产业都扮演着“深藏功与名”的底盘角色。

每个领域都需要“底盘”,南京已经当了好多次。

而这种“隐形核心”的特质,不仅是南京的产业风格,甚至和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也悄然相通。

所以我觉得,理解一个新的南京,可以从这种“底盘思维”的角度去看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像今天,南京做得更多的,就是用科技创新打通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助力整体产业的“弯道超车”,并实实在在地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产业韧性。

简单来说,就是用好三个“工具”——用“产业创新”,承载更多千亿产业集群的重量;用“科技创新”,化解全球产供链波动的冲击,用“投资促进”,强化驱动产科创新的扭矩。

不夸张说,南京未来十年的城运,将在此一举。

02.

对南京,很多人还有一个误解,觉得南京的产业结构偏向于传统和“厚重”,是“产能落后”的表现。

但其实如果从“底盘思维”的角度出发,这反倒是凸显了南京产业“重心足够低、姿态足够稳”的优势。

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电子、钢铁、化工和汽车。

虽然都是传统制造业,听起来没有当下一些风口产业那么时髦,但是这些支柱产业就如同四个轮子,是支撑南京城市经济平稳向前的基础。

2023年,南京的电子、钢铁、化工和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合计超过9000多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约六成,其中钢铁、石化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20%以上。

这几年,南京的传统产业一直在进行升级和调校。

南钢牵头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是目前全国钢铁行业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南京的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是全球最大的醋酸及衍生物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液体蛋氨酸生产基地以及全国主要的环氧及衍生物生产基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京是国内当前智能电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电力自动化控制领域产业规模占全国市场80%。

现在,在产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例如新型材料、具身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这些产业,正在像零部件一样被精密地“组装”进南京的产业底盘当中。

南京一个新材料产业,就冒出了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还有4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来自南京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埃斯顿,工业机器人装机量长期占据国产第一。他们的光伏排版机器人能做到12秒上料一块,耗时不到人工的1/3,已经部署到全球90%的光伏电池片工厂。

在大家都在抢当“机器人之城”的时候,南京已经有了1500多家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聚齐了埃斯顿、汇川技术(40万台/套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能力)、亿嘉和(特种机器人领军者)等超百家重点企业。

在五花八门各家城市宣传的喧嚣中,南京像一块底盘一样沉下来,没有去争一企一司的长短,而是慢慢把自己锻造成了很多重要产业需要的样子。

用网友的话来说: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理念,南京的朴实无华、包容宽厚、奋进不息,构成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DNA,决定了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非凡和担当。

03.

对于南京,我还想说一句:

南京的功能,比它的体量更重要。

城市的产业影响力,不在于终端产品的声量大小,而在于能否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南京的长板,一定在于催生出几个“超级明星”公司吗?

我觉得未必。

南京真正的长板,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判断就是一样东西——

产业+科技大创新之后形成的营商环境大溢价。

什么是南京?两所985(南大、东南)和一群211(南航、南理工、河海、中国药大、南农、南师……),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这就是南京。

什么是南京?去年一整年,南京29项成果拿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第三,185项成果拿了省科学技术奖,占了整个江苏的63.8%,这就是南京。

什么是南京?去年教育部与江苏签约,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拿下两个分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落地江北新区,信息通信分中心落地江宁。在这个未来“产业+科技”大创新、科研成果大转化的舞台上,南京真正的明星地位无人能撼。

我有不少搞医药投资的朋友,从去年开始一直盯着一个城市,就是南京。

他们告诉我,南京这几年的新药“杀疯了”,特别是1类创新药,最强最核心的一块,2023年4款,2024年3款,两年都排在全国前列,预计2025年仍有不少于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为什么这么疯狂,据说就和位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紧密相关。

在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格局下,招商引资正迈向产业链精准匹配、要素高效赋能的“新赛道”。而我相信,南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只要集中全市优势力量攻坚突破重点领域,南京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在全中国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新生态”。

实际上南京已经在做了。

就在前两天举办的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上,南京一举揽下102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1373.24亿元;揭牌产业招商中心,发布投资促进新举措;6个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揭牌,占全省比重60%;新揭牌4个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大举进攻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集全市之力,南京“全军突击”打造科创产投新生态。

南京,正在用颠覆式技术变革和一系列引资稳资的动作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万亿科技产业蓝海。

大会展示的机器狗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04.

最近,德国“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到了南京。

西蒙大叔是这么评价南京的:

南京有几个方面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就是南京强调“科学与市场创新结合”。

当年,西蒙大叔首创“隐形冠军”概念,把那些长期以来默默深耕在某个领域、用持续的国际化和创新引领行业的优秀公司推到了前台。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让一群“低声说话的人”集体出了圈。

未来的南京,能不能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的南京,应该怎样推动颠覆性技术发展,确保南京始终处于技术进步的前沿?

我想,某种程度上,它还是要像“隐形冠军”的诞生一样,需要更多“低声说话”但始终“扎实做事”的人。

南京有个先声药业,名气不是很响,说话很“低声”,但做事却一点也不低,二十多年前就立志不做仿制药,一定要做创新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结果做出了全球脑卒中治疗领域首个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创新药,做出了国内唯一一家由企业独立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虽万千人吾往矣,虽万千声吾藏矣。

就像底盘一样,不用高声,但始终稳固。

毕竟来说,底盘,就是让不确定更确定一点。这,才是今天我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1 阅读:167

麴义看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