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田玉的开采与使用状况——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4-02 02:15:26

清代新疆和田玉的开采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巨大发展,表现在开采的矿区多,开采的数量大,且的品种齐全。元代叶尔羌河流域的开采,使新疆籽料的开采从和田(古称于阗)扩大到喀什。明代山料的开采,使新疆更多的地区加入到玉料开采的行列中来。

清乾隆白玉镂雕狮钮活环三足盖炉

清初为了便于对新疆玉料的开采进行统一管理,1759年,乾隆在和田设玉石官督办采玉。1761年时,采用“官督民采”的方式进行和田玉的开采,即在官员的监督下,役使当地人采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后朝廷允许,采玉人在完成国家收购数量的前提下,剩下的部分玉料可以自由交易。这都为新疆玉料的开采提供了良好条件,新疆也迎来了玉料开采史上的又一高峰。

01、清代和田玉的开采矿区

清代和田玉开采规模达到古代采玉高峰,主要有塔什库尔干-叶城矿区、皮山矿区、和田“两河”矿区、黑山矿区、于田矿区、且末矿区和若羌矿区,共计七个矿区。

新疆和田玉矿区

01-1、塔什库尔干-叶城矿区

这一矿区是清代最重要的玉料矿区,海拔2500-4500米,自然条件较好。这一矿区共有大同地点、密尔岱地点、血亚诺特地点和霍什拉普-喀群四个产出地点。

塔什库尔干矿区

01-1-1、大同矿点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东部的大同村北,叶尔羌河之西,海拔2500-3500米。矿区包括大同玉矿及其西南的2处矿点,分布于长8-10千米、宽几百米的范围内。这一地点位于昆仑山中,古时人烟稀少,道路艰难,特别是沿叶尔羌河的道路极其险峻。大同矿点在叶尔羌河支流大同河以东约10千米处,玉料距地表较浅,容易开采。这一带玉矿始采于明代,清代仍在开采,只是时断时续。大同矿点出产的玉料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以青白玉为主。

01-1-2、密尔岱矿点

密尔岱山,位于叶城县西南,棋盘河上游。该矿区矿脉长20余千米,宽约1千米。是清代重要的玉料产区,是开采规模最大的山料玉矿,清代多部文献都有记载。是中国玉料开采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传奇。

清代青玉云龙纹瓮

密尔岱山所产山料,以青玉居多,间有青碧色,多绺裂纹,一般块度较大,重者达万斤以上,白玉极少。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许多著名的大件玉器都是用密尔岱玉料制成的,如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丹台春晓玉山》、《青玉云龙纹瓮》、《秋山行旅图玉山》和《会昌九老图玉山》等,所以此矿所产的玉料驰名天下。

01-1-3、血亚诺特矿点

也称西合休玉矿,位于叶城县西南300余千米的西合休乡廊沟,玉矿体埋藏地点浅,地表有露头,便于开采。清代此矿出产玉料数量较多。

01-1-4、霍什拉普-喀群矿点

元代开始的对叶尔羌河子料的开采,就是在这一地区进行的。清代以前,对这一地区的玉料开采记录较少,仅散见于零星的文献记录中,直到清代这一地区的籽料开采情况才有了比较详实的记录。

清代叶尔羌河籽料的块度较大,大的按当时的计量单位算有三四百斤,颜色以青色、青绿色为主。

01-2、皮山矿区

皮山矿区清代产出的地点主要位于皮山县赛拉图镇的康西瓦村,即今天新藏公路379-383千米处、这一矿区处于喀拉喀什河的上游,是将喀拉喀什河籽料的原生地。

这一矿区是明代“英国矿”的所在地点,至清代仍然是新疆山料的重要产地、颜色以青白为主。

01-3、两河矿区

清代中期、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采玉活动日益发展。除和田本地维吾尔人开采外,内地汉人也来到和田,雇工于河滩及古河流上开挖。一时逐利者云集。其实,并非所有产自和田的玉都是上品。上品和田籽料大多来自玉龙喀什河。而喀拉喀什河所产籽料则较差。

玉龙喀什河矿区

和田的清代籽料产出地点主要在大、小胡麻地。大胡麻地在今和田市东南昆仑山下玉龙喀什河山口处。玉龙喀什河河水自昆仑山奔流而出。在此地形成500-800米宽的冲积扇。由于流速骤减、这段流域的水流相对平缓、被河水夹带而下的籽料多沉积在这一带、形成较好的采挖地点,清末时期采玉盛况空前;小胡麻地位于今洛浦县玉龙喀什镇东北约四五千米的地方,位置大致在现在和田的吉雅乡和玛丽艳一带,是成为一处宽约一千米,长约四五千米的开阔沙滩,便于采挖;喀拉喀什河的籽料主要出产于乌鲁瓦提村。该村位于和田县朗如乡境内,距和田约70千米。这一地区也是喀拉喀什河在昆仑山的出山口,地形开阔,水势平缓,便于采玉。

01-4、黑山矿区

黑山,是昆仑山的主峰之一,是清代产玉地点。实际上这里也是玉龙喀什河的发源地,此河籽料的原生地。这里出产的玉料形态主要是山流水玉,这些山流水玉料质量上乘,与玉龙喀什河籽料玉质接近。

黑山矿区

由于黑山的山流水玉埋藏在山上的冰川内,因而黑山矿区的玉料开采方式主要有直接在冰川下面的地表拣拾。再有就是修筑水坝冲积冰川取玉。黑山矿区自然环境恶劣,矿区海拔较高,在雪线之上,高寒缺氧,采玉过程极其艰难。

01-5、于田矿区

于田产玉地点有流水山、觉可依山和乌鲁克苏山。流水山是距于田县城约80千米的一座山,高3500-4000米,在其山脚下有一村庄名“流水村”,距流水村20多千米这一段昆仑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最高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拉玛斯玉矿才是于田山料的重要产地;觉可依山距于阗550千米,方向是东南,位于且末大、小江尕萨依附近。是且末塔特勒克苏和塔什萨依之间的“大、小江尕萨依两条河”,及两条河东边尤努斯萨依的几处老玉矿;乌鲁克苏山位于且末境内,此山并不产玉,但此山的北边是塔什萨依河,该河的两岸是今天的且末玉矿所在地。

01-6、且末矿区

清代且末的矿区主要分布在塔什萨依和塔特勒克苏地区,这两个矿区面积较大,应是清代的“乌鲁克苏山”矿区。特别是塔特勒克苏矿区目前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一个清代玉矿遗迹,该矿口呈方匣状,边缘基本垂直,尚可见火药遗留的痕迹。这一矿口完整地保存了古代矿口的状况,清晰地展现了古人开矿的基本过程。

01-7、若羌矿区

清代时期若羌玉矿已经得到开采,目前能够确切地知道清代若羌采矿地点是在今富国岭玉矿附近。这一地点距离且末县约100千米,出产黄玉。中国古代玉器,特别是清代时期使用的黄玉、青黄玉,可能主要来源于此矿区。

若羌矿区

02、清代玉料管理与贸易

清代玉料的管理与贸易,有“官玉”和“私玉”之分。“官玉”是指在官府控制下采挖并上交归官之玉。“私玉”是指由当地维吾尔族百姓或内地人士自行开采与贩卖之玉。

02-1、官玉的开采

官玉制度始于1761年,朝廷派官员役使维吾尔族民工开采,承办采玉事务的当地官员称为“哈什伯克”。清代的官玉有“岁贡”玉与“特贡”玉两种。

02-1-1、“岁贡”玉

“岁贡”玉,是指每年按规定要交纳给清政府之玉,无数量限制,出产多少上交多少。“岁贡”玉开采始于1761年,最初仅在“玉陇哈什、哈喇哈什、哈朗圭山”三地开采。每年春秋两季开采,每季开采时间为15天。1783年时因其收获量不大,又增辟“桑谷、树雅”两处采玉地点。1787年,因宫里造办处库贮玉石储量充足,又令停止春采,同时停采除玉陇哈什河以外的其余四处采玉地点。

清代白玉桐荫仕女图

清代“岁贡”玉的数量,据古籍记载,自1761-1811年,“岁贡”玉约4000-10000斤。1812-1820年减至2000斤。1821年因库储丰足下令停止岁贡。此后不久,南疆地区又连续发生骚乱,每年“岁贡”玉难以再实施,此后文献也没有相关记载。

02-1-2、“特贡”玉

“特贡”玉,是指宫廷造办处根据朝廷祭祀大典及皇室各种庆典的需要,派人到和田或叶尔羌专门收集可以制作玉磬、玉册、玉玺、玉印等专门器物的玉料。特贡玉料基本上都采自山料,所以块度都比较大。

清代 白玉磬

“特贡”玉始于1761年,初采于黑山,专供制作特磬之用,贡料共有12片。1762年又令于黑山采“进重华宫半度特磬料二片,备用玉四块,特磬料七片”。其后,又将密尔岱山玉料作为特贡玉。“特贡”玉在1762-1790年的28年间,先后通过办事大臣采集大磬玉料、玉册材料及玉印材料多批。1799年地方官府将为“特贡”玉所采的3块分别重10000斤、8000斤、3000斤的大玉料运往北京,但因玉料太重,运输过于困难,玉料运至喀喇沙尔乌沙克塔勒军台时,嘉庆帝令弃之。从此以后,有关“特贡”玉的情况再无记载,“特贡”玉制度从此结束。

02-2、官玉开采的管理

清代为了保护玉矿资源,对不开采的产玉矿区实施封禁政策。1762年在叶尔羌、密尔岱山开采告罄之后,对叶尔羌河产玉的河床、玉山全面封禁,设哨所看守,不准民众上山或下河采捞玉石。

清代会昌九老图

贡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论“岁贡”还是“特贡”,当地都得派出民工并需解决人员、车辆及牲畜等支出。春秋采玉季节,也是春耕秋收时节,清政府征用的采玉人员都是青壮年,对地方百姓的生计影响甚大。

02-3、私玉的开采与贸易

“私玉”,是指由产玉地区当地的维吾尔族百姓或内地商人自行开采与销售的玉料。这种玉料的开采与销售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前就广泛存在。

清代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自从明代新疆与内地的玉料贸易始终没有中断,玉石之路还算畅通,玉料主要交易地点在甘州、肃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清康熙年间。而后的几十年,新疆与内地的玉料的私人贸易活动基本中断。1759年后,随着新疆局势的稳定,内地人不断进入新疆,玉料的私采与贩卖开始兴起,私玉源源不断地输往内地。私玉的开采量和贸易量究竟有多少,史无明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私玉的开采与贸易量,要比官玉大得多。

03、清代玉器种类

清代玉器种类主要有壁、圭、特謦、印、山子、花插、插屏、香薰、神兽、象生动物、玉人、童子饰、如意、杯盏、盘碗、执壶、带钩、带扣、翎管、扳指、香囊、鼻烟壶、牌形佩、透雕花片、龙凤佩、仿汉佩、朝珠、圆雕坠饰、镯子、扁簪、砚滴、笔筒、笔洗、臂搁以及仿古彝器等。

04、清代玉器工艺

清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工艺及艺术水平较高,是那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从清代玉器的工艺效果、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上可以追根溯源,发现在玉器工艺上,清代较明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清代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我们从清代玉器中能够看到,其纹饰磨制得十分精细。玉器的单线条纹饰、浮雕纹饰和玉器的基面等均磨制处理得十分规整。这些工艺特征反映在玉器上,一是表现出清代玉器加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工艺流程;二是表现出清代制玉设备和工具的高度成熟与完备;三是制玉工匠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融入了艺术设计理念,使工艺与艺术表现得以完美融合。

05、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的开采状况》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0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