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尽管大众与本土科技企业合作频繁,但技术整合与用户体验优化需要时间,而安徽大众已没有试错资本。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这场混战中,大众在华的第三个合资公司——大众安徽却以一种近乎“摆烂”的姿态在行业内不温不火。近期,其母公司江淮汽车的一纸财报彻底撕开了这家合资企业的遮羞布:2024年江淮汽车营业收入为421.16亿元,同比减少6.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7.84亿元,同比下滑1277.59%,由盈转亏。
早在1月份,江淮汽车就在业绩预亏预告中表示,2024年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一是2024年公司联营企业大众安徽经营业绩出现亏损,导致报告期内公司确认对大众安徽的投资收益为-13.5亿元左右,占亏损总额的75%以上。
更令人讽刺的是,这家成立7年有余且手握大众集团技术资源与政策红利的合资企业,旗下仅有的一款车型ID.与众2024年全年销量仅千余辆,进入2025年后销量更是无从查询。
大众安徽的销量、亏损困局
尽管大众集团声称“亏损在预期中”,但市场显然无法接受这一解释——作为大众在华唯一绝对控股的合资企业,大众安徽不仅未能成为江淮的利润奶牛,反而成为吞噬其现金流的“黑洞”。
更值得玩味的是,大众集团在财报中强调中国是其新能源转型最成功的市场,ID.系列全球销量突破55万辆,但细看之下,这一光环与大众安徽毫无关联。数据显示,南北大众的ID.系列合计年销26万辆,而大众安徽的ID.与众全年销量仅为千辆。这种“集团高歌猛进,合资边缘化”的反差,暴露了大众安徽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面溃败。
首先是产品层面,大众安徽自2020年变更股权更名完成后,时隔4年首款产品——ID.与众才正式推出,该车定位“高端纯电轿跑SUV”,售价20.99万-24.99万元。虽然ID.与众基于大众MEB平台改造,但智能驾驶系统未搭载激光雷达,车机交互体验落后于本土竞品;设计上虽强调“金色镶边”的豪华感,却被吐槽“用力过猛,缺乏高级感”。
自2024年7月份ID.与众上市后,该车在市场一直为曾引起水花,处于不温不火状态,前期消费者对于“国内首个金标大众”仍抱有期待,但“名不副实”的产品力也逐步让市场将其边缘化。即便是在2024年11月份,该车采取了降价策略,仍未能对销量起到提振效果。
其次,在大众安徽的渠道也一直备受诟病。截至2024年底,其零售网络仅覆盖20余个城市,且新一线城市门店稀缺,消费者普遍反映“买车难、售后无门”。相比之下,南北大众的ID.系列已形成全国性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系成熟,这也为双方拉开差距奠定了基础。
战略失误下的“败局”
大众安徽的困境,本质上是大众集团转型战略失误的缩影。
当南北大众早在2021年推出ID.系列抢占国内新能源市场时,大众安徽却因合资股比谈判、管理层更迭等问题拖延至2024年才发布首款车型。如今,中国新能源市场已进入“智能化内卷”阶段,大众安徽的“慢半拍”成为致命伤。
与此同时,国内本土化品牌的“乘胜追击”也进一步积压了大众安徽的生存空间。当前国内车企几乎都在20万-30万元价格带布局密集,与之相比,ID.与众既无性价比优势,又缺乏技术护城河,沦为“炮灰”。
面对首款车型的“初战告败”,大众安徽的决定将后续车型,由原本的 MEB 平台纯电架构,切换至与小鹏汽车合作的 CEA 架构。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CEA 架构的硬件是由大众科技(VCTC)主导开发,小鹏汽车主要为域控制器等硬件,而CEA 架构下的软件匹配,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都需要另外开发,这项工作主要由大众科技(VCTC)、Cariad 中国和酷睿程(Carizon)三方共同完成。
三方之间复杂的沟通方式,使得研发的沟通更复杂了,三个开发主体还需要进一步磨合。这进一步限制了大众安徽新产品的进度。与此同时,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大众安徽的决策流程漫长且复杂,表面上是由该公司自己决策,但实际上德国大众,乃至总部位于北京的大众中国,都会在各个方面影响到大众安徽。
这也导致了其发展策略和产品的滞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按照大众安徽计划,按照规划,2026 年开始大众安徽会推出基于 CEA 架构的产品,售价预计下沉至 14 万到 18 万元,与 ID. 与众拉开了差距,这也是大众安徽高管口中,那个更重要的时间节点。
但毋庸置疑的是接下来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将更趋惨烈,小米、鸿蒙智行、乃至传统车企推出的子品牌进入市场玩家持续涌入,安徽大众的“后发优势”已被消耗殆尽;另一边,南北大众的ID.系列经过4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新能源市场逐步站稳了脚跟,大众安徽在2026年再大规模投放新产品无疑会形成“兄弟相残”的局面。
最后,尽管大众与本土科技企业合作频繁,但技术整合与用户体验优化需要时间,而安徽大众已没有试错资本。江淮在其中要面对的或许是如何及时止损,;而对大众而言,如何收拾这一“面子工程”,将是其转型路上必须面对的难题。
杂牌电动车不想办法提高技术和性价比,搞个金色的破logo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