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苏轼:中国古代文人天花板,没有之一!除了不会当官,啥都会

猫咪新娘 2023-10-19 18:08:08

要说豪放,闪耀全唐的李白够出彩了吧?

宋神宗说:李白哪有苏轼懂得多?

“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啧啧啧,这评价,多高?高耸入云了吧。

既然说到成语,咱们顺便看看苏轼都发明了哪些成语哈:

雪泥鸿爪、河东狮吼、胸有成竹、出人头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落石出、明日黄花

沧海一粟、坚忍不拔......

豪放耿直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仍被新党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日常写份工作报告都要被断章取义,“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命。

你要是他,被流放到黄州,也就是湖北黄冈,做5年犯官,免费干活,连单位的门卫都欺负着,你会怎么想?

要么摆烂, 要么摆烂,对吧。

坚忍不拔的苏先生呢?

业余在城东边的山坡上种着荒地,还亲手盖了间屋子,也就是:“苏东坡”住的“雪堂”。

话说,做不了一手好菜的诗人,不是一个好官。

东坡最拿手的第一道菜,当然就是“东坡肉”了。

问题来了,“东坡肉”到底属于浙江杭州,还是湖北黄冈的黄州?

答案是:“东坡肉”,萌芽于徐州,发明于黄州,盛行于杭州。

这背后有个感人的故事呢。

当年,苏轼被贬到江苏徐州当市长的时候,黄河决口,发起大洪水;

苏轼亲自带着全城的军官百姓成功抗洪,并且修筑了“苏堤”。

百姓表示感激,所以“抬猪挑酒”送到苏大人门前。

苏轼推辞不掉,就派人煮熟了送回给大家。

百姓给这道非常有意义的菜,取了个名字叫“回赠肉”。

等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变成了很会种地的“苏东坡”。

苏东坡发现这里的猪肉很便宜,隔三差五就买一些来搞实验,把之前做“回赠肉”的技术升了个级,顺便写了个食谱记。

呐!《猪肉颂》我放这里了!

屏幕前的小吃货,嘴馋或者手脚勤快的,可以试试哈!

保证是猪肉味。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几个意思呢?

把肉啊锅啊都洗干净,放一点水,小火炖,别催,让它慢慢熟。

黄州的猪肉便宜得像泥土一样不要钱,富人不肯吃,穷人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吃了两碗,饱得谁都管不了。

讲真,苏大人是不是在教做菜,我不关心。

我关心的是,现在哪里还有这么便宜的猪肉?

有的话,我一定去买来送给各位朋友,凡是给我关注、点赞、转发、收藏、加评论的,一份都少不了。

呵呵。

这个“呵呵”不是我说的,是苏东坡发明的。

“东坡肉”的形成,还差最后一步。

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当副市长的时候,渡旱修堤,使百姓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百姓非常感激, 又打听到他在徐州和黄州的时候,最好这一口红烧肉,于是,也学着徐州百姓上门送猪肉。

苏东坡让家人按他的方法,把肉切成小块煮好,再分给百姓们吃。

大伙吃得那叫一个高兴,赞不绝口的,然后就给这道肥而不腻的荤菜取了个名字叫:“东坡肉。”

所以咯,举一反三,以东坡命名的菜,都是东坡发明的。谢谢!

各位,吃饱了吗?看饱了也行。

咱们继续!

黄州的事儿,还没完哈。

被贬在这里的第3年,苏轼给咱们足足写了6篇要背的诗词,又呆了两年才得以离开!

三月七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四月:《黄州寒食帖》;

七月十六日:《赤壁赋》;

七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月:《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十月:《后赤壁赋》。

说吧,你想复习哪一首?

第一首?好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电视里总有明星演唱,咱们随便念一念也能起个范儿。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大人在表达几个意思呢?

他说:那天和朋友春游遇到下雨了,就我一个人没打伞,像个落汤鸡一样还不觉得狼狈。

我不在乎那些穿林打叶的雨声,穿着草鞋唱着歌,拿竹子当手仗,走得比马还轻便,怕啥?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这一生。

酒醒了被风吹得有点冷,山头初晴的太阳好像特意要温暖我似的。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路,管它是风是雨还是晴,反正过都过来了。

要是总结成4个字,中心思想大概是:就这?呵呵。

朋友们,咱们真得多学学苏大人啊。

低谷是暂时的,要相信乐观的力量,有啥事儿过不去呢?

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苏轼,某天偶然在赤壁的古战场溜达了一圈。

基于三国的历史,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旷世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你还记得背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句话总结就是:

千古风流人物那么多,好比偶像周瑜都被大浪淘沙了,我这小小的荣辱何足悲叹呢?人生不过一场梦,呵呵。

苏轼在黄州总算熬到宋神宗气消了,让他去河南汝州上班。

兴许是高兴吧,苏轼和朋友顺路一起爬了个庐山。

李白在这儿写《望庐山瀑布》,他就在这儿写《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都明白苏轼说的啥意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他正在迷惑自己啥时候触底反弹,“嘀嘀”一声,收到短信了:速回京城上班。

为啥呢?

宋神宗去世了,9岁的小皇帝继位,朝政都是听太后的,太后就是听宰相司马光的。

司马光把以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那群小伙伴全喊回来上班,苏轼当然是第一个受重用的。

一年之内,从戴罪之身,到三品大员“翰林学士”,这升职速度,像不像坐飞机?

再往上可就是司马光的位置了。

苏轼一看司马光要全盘废除王安石之前的新法,又忍不住讲直白话了。

他说:新法不都是坏的,有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可以保留。

也就是说,苏轼以前反对变法,现在又反对废法,两个队伍的小伙伴都看他不顺眼。

这就像极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不随波逐流的苏轼,干脆远离党争,选择申请外调到杭州躲清静,也就是咱们前面说的, 在杭州渡旱修堤去了,吃“东坡肉”去了。

也就清静了2年,苏轼又被喊回朝廷。

没两个月,“不合时宜”的苏轼又因为政见不合,被4连贬,一年换一个地方:颍州、扬州、定州、惠州。

朋友们,苏轼都58岁了呀,哪经得起这个折腾法。

得亏皇上开恩,让苏轼在惠州消停了3年。

随遇而安、自带情绪调节系统的苏轼,一边修“苏堤”,一边写诗表达自己的舒适。

比如:《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再比如:苏轼让卖羊肉的人把脊椎骨便宜卖给他。

你是不是好奇:咋吃呢?都没什么肉。

经过苏大厨的一番操作,你猜怎么着?

先煮后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吃出了螃蟹的味道。

名菜“羊蝎子”横空出世了。

皇帝一看苏轼无可救药的乐观,决定给他来点狠的:海南儋州,走你!

那会儿,满门抄斩最狠,贬去“蛮荒之地”海南可是第二狠。

好弟弟苏辙也知道,这次送别61岁的哥哥,再相见真要等来生了,所以临行前陪了整整一夜。

谁都没想到,被一叶孤舟送到海南的苏轼居然活了下来!

或许,鲜美的生蚝功不可没吧。

在这里,他也是各种为百姓出力,甚至还办起了学堂。

到哪儿就是哪儿的好官,拼的就是一个真诚。

苏轼在海南呆了3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又没了,19岁的弟弟宋徽宗补位。

朝廷大赦天下,变回清白之身的苏轼被召回中央做六品“朝奉郎”。

第二年,65岁的苏轼去世了。

苏轼的伯乐欧阳修说过:“穷而后工”,意思是文人过得越穷越惨,诗文就越写得好。

光明磊落的苏轼,仕途不顺,不是正在被贬,就是正在被贬的路上,一辈子坎坷不断,历尽人生磨难。

感情方面呢,全心全意爱他的“两妻一妾”都先他而去,说来也巧,三位女子都姓王,都是内外兼修的美女。

第一位:结发夫妻王弗。

苏轼19岁时,娶了16岁的王弗,这位贤内助病逝的时候才27岁。

苏轼因此在一个山坡上亲手种了3万棵松树,也因此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第二位:继室王闰之。

王弗去世3年后,苏轼娶了这位超级铁杆粉丝:王弗的堂妹。

虽然年龄差了12岁,却是不离不弃陪伴他25年的“贫贱夫妻”。

王闰之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王弗的儿子“三子同一”,勤俭宽容,病逝时也才46岁。

7年后,苏轼去世,苏辙将他与王闰之合葬,因为哥哥之前给这位嫂子的祭文中写有约定:“惟有同穴”。

第三位:妾室王朝云。

12岁的时候她还是个身世可怜的歌妓,被大她25岁的苏轼赎回家,王闰之也很喜欢这个丫环。

王朝云在23岁时,作为妾的身份,生下苏轼的第四个儿子,可惜未满周岁夭折了。

这位红颜知己陪苏轼到惠州之后,水土不服染了病,去世时才34岁。

苏轼非常悲痛地写道:“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诗词、书法、绘画、音律、厨艺,种地,样样精通的苏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天花板,没有之一”。

同行们更是赞叹苏轼扩大了宋词的边界:

有豪情壮志,爱国之心,还有兄弟之情,夫妻之恋,友人之爱;

他能写景写物写游记,甚至是烹饪技巧和耕地心得。

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说“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还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在滚烫的人生里,苏轼始终保持遗世独立,得需要多大的魄力啊!

大概是因为他清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好了,这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

关注我,咱们下期讲“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书法大家:黄庭坚。

1 阅读:57

猫咪新娘

简介:只关注热点,只产冷鸡汤,冷静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