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是教育生态的环保工程,为何有人反对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3-06 03:26:22

曾几何时,“双休”是多么的合情合理,“五一”劳动节就是为了纪念劳动人民通过工人运动争取到了8小时工作制。

但在今天,职场内卷,996已经是常态;教育内卷,996只是入门。

现在有人提出“上四休三”“高中双休”,看似个人基本权益的落地,为什么会有反对声音呢?

反对无非就是“我不是政策受益者”。

高考不除,内卷不消。

教学时间减少,但考核竞争不变。这是大多数家长担忧的。

高中生几乎不受家长管束,孩子的自主性是家长前期教育的呈现,而周末双休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会有很多时间的共处,这会非常考验家长的家庭教育技巧,对于没有家庭教育基础的家长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学生普遍存在自律性差的问题,所以很多家长担心如果学校减少了管控时间,学生很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非学习内容上。这对中下游的学生影响最大。

脱离了学校的统一教学,更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不公的情形。如果学校推行双休,那么家庭条件好的,就可能会在外面找补习班进行额外学习。

参考校外高中一对一近1000元一次课的补习费,多科补习,累积下来,这就不再是学生能力的比拼,而是家庭财力的比拼。

所以,双休相当于把更多的教育可能性交还给家长。

最后很有可能会像“公地悲剧”,每个人都谋求个人利益,而忘记集体的“反内卷”的目标。这将是恶性循环的结果。

健康为本,循序渐进。

提出高中“双休”这样的倡议,我认为是教育管理者的一种觉悟。在教育荒漠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有人提出“双减”“双休”,是一种莫大的勇气。因为在没有去除教育工业化、教育筛选和强化职业教育等教育环境下提出这样的建议,肯定会受到非议。

但这些举措就像是防沙治沙里的边缘地带先固沙,防止蔓延。

那些做作业到深夜突然崩溃的学生,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现实:长期高强度高压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下降。

有数据显示,实现双休的学校学生中,78%的学生焦虑指数下降,而心理健康优良率也提升22%。还有人开玩笑说“工作不加班,月经就不迟到、不早退”。

人不压抑了,脑子才会活过来,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这种政策是从整个教育生态考虑可持续性。“双休”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多元性,更多的时间参加家庭活动等等。当整个教育生态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特征明显后,教育环境才能回归到生机勃勃。不可否认的是,肯定会有学生自主时间里继续维持内卷状态,但这也不失为一种个体特征。

教育环境里,允许百花齐放,职业环境里才能万鸟争鸣。

从教育“双减”到高中双休,政策上是一以贯之,从根本上打破教育内卷对学生的侵害,让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

教育的可持续性,从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开始,才能打破大学无所事事,毕业无法就业的困境。

推行高中双休和推行垃圾分类一样,一开始都是会有很多阻力,但从长远看,这项举措绝对有利无害。

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个体可以做些什么?

学校可以加强课程教研,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率,不能在教学时间减少的同时也减少了教学内容,不然得不偿失。

双休时间,学校开放更多的学校资源,提供学生在非学科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另外可以组织相应的学生活动或者家校活动。这样既可以优化学生的时间管理,又能让家长对学校学习和安排有更多地了解和参与。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接纳。接受那个埋在书堆里的孩子突然走出书堆的状态,少指指点点,没有谁的成长过程和时间节点都必须怎样的。我们要像野外摄影师一样,蹲守在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等他们出现,然后见证,就足矣。

家长也要学会给予帮助,就像羚羊崽崽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没能跟上母亲脚步,最后落下无法独立行走的时候,要给予救助。但救助的目的,是为了让它更有力量独立,而不是形成依赖。所以要学会时刻观察,保持沟通,及时帮助。

孩子在主动寻求帮助的过程,也是一种资源调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但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孩子能够回归生态,独立成长。

一个生态环境里,物种多样性足够丰富,这个生态环境就越健康。

我们的教育环境是同样的道理,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能力特点,兴趣素质等等,未来的社会就业环境才能绽放异彩。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但又是每个人的事。

当个行者,同一条路上的人总会遇到的。

0 阅读:18
评论列表
  • 2025-03-06 12:13

    本来一想现在早8晚11没有加班费真辛苦,但是一回忆高中早6点半晚10点半还要交这个费那个费,瞬间感觉是福报,公司真好[笑着哭][点赞][点赞]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