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浙西南的青山碧水间,景宁沙湾镇以千亩桃林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鲜活画卷。曾经因地质灾害而萧条的严坑村,借助“桃花经济”破茧重生,荒山变桃源,将闲置的资源激活变为致富资本。从土地流转的“双金模式”到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链,从“桃园管家”的就业创新到返乡创业的活力迸发,沙湾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乡村发展逻辑,揭示了生态资本化的深层密码。
这里不仅实现了“一棵桃树富一方水土”的产业奇迹,更探索出人、自然与经济共生的乡村振兴范式。当“春华秋实”串联起四季风景,当生态“颜值”持续转化为发展“产值”,沙湾的实践模式为中国乡村提供了一条可感、可行、可持续的绿色振兴之路。

生态资本论:解码景宁沙湾镇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特约评论员 高山
在浙西南的群山之间,景宁沙湾镇七里村的千亩桃林基地正演绎着生态资本的现代转化神话。
当人们惊叹于“桃花经济”创造的财富奇迹时,更应关注这场变革背后蕴藏的经济学密码: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中,沙湾人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资本循环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实践样本。
一、生态资源的价值重构
七里村严坑自然村的地理位置,曾是其农耕发展的桎梏,600米的海拔高度导致传统农耕经济难以为继,地质灾害隐患更让村庄陷入发展困境。
但当视角的转换,这些自然禀赋的稀缺性特征,恰恰成为其独特的生态资本。杭州市民陈越红团队敏锐捕捉到沙湾高山气候对桃树生长的正向影响,将传统认知中的“劣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种价值重构不是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通过现代农技对自然禀赋的深度开发,使每立方厘米的空气湿度、每昼夜的温差波动都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要素。
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运用,让沉睡的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可量化的生产要素。严坑自然村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实现财产性收入,留守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这种双重收益机制既保证了生态资本的所有权归属,又实现了经营权的市场化配置。
当荒坡地年租金突破万元时,土地已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资料,而是成为具有可持续增值潜力的生态资产。
二、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严坑桃园基地的建立,犹如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发出层层产业涟漪。从桃花观赏到鲜果采摘,从农家乐的餐饮行业到山货销售,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形成完整的价值网络。
梅兰山居民宿的经营数据最具有说服力:150万元的年毛利中,餐饮、住宿、特产销售构成“三驾马车”,这种多元收入结构有效抵御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风险,更创造出超线性增长的经济效益。
产业协同产生的乘数效应在沙湾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增加一位采摘游客,就可能带动餐饮消费、特产购买、民宿住宿等多个消费场景。
这种链式反应突破了传统农旅“门票经济”的局限,形成以核心产业为枢纽的生态经济圈。政府规划的万亩梯田项目,正是要在更大尺度上复制严坑种植桃园这种协同模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价值共享的社会实验
沙湾模式最根本的创新,在于构建了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参与桃园管理获得劳务收入,这种“租金+薪金”的双重保障,既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提供了增收渠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50余名“桃园管家”的身份转变,标志着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型,这种人力资本升级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关键动能。
返乡创业潮的兴起,验证了生态资本转化的社会价值。当徐杰这样的创业者选择回归,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和理念,更重构了乡村的人口结构。
年轻血液的注入,直接打破了乡村老龄化的困局,知识回流催生出民宿经营、电商销售等新业态。这种“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的良性互动,正在重塑乡村振兴社会的内在活力。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沙湾实践的价值,早已是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里展现的是一条“生态资本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人本化”的新型乡村发展路径。当漫山桃花化作百姓笑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经济的成功样本,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寓言。
这种发展范式的深层意义,在于证明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创造生态、经济、社会价值良性循环的永续发展之道。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