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浙南的青山碧水间,青田与文成两县围绕刘伯温故里的归属之争,已绵延半个多世纪。这场看似寻常的历史人物籍贯争议,实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文化认同重构的生动样本。当文献中的“青田刘基”遭遇现代行政版图的切割,历史记忆与当代利益交织成复杂的文化图景。
本文以文化发生学视角切入,剖析两地如何通过选择性记忆建构、制度化叙事与数字化传播,将六百年前的帝国谋士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资本;追问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如何在商业赋能与伦理消解的张力中寻找生存空间;最终指向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当地方竞争陷入“正统性”内耗时,如何超越地域本位,在文明共同体视野下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这场争议不仅是地方文化自觉的缩影,更是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命运的一面棱镜。

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的现代重构
——从刘伯温故里之争看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
特约评论员 高山
在中国东南丘陵的翠谷溪涧之间,两个毗邻县域青田与文成关于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的故里之争,已绵延半个多世纪。这场看似寻常的籍贯之争,实则是地域文化认同建构的典型样本。
当我们剥离争论表面的地理归属迷雾会发现,这场地域争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考证,成为当代社会重构集体记忆、争夺文化资本的社会实践。在全球化与地域化双重浪潮激荡的今天,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流转。

一、故里之争的文化发生学
1946年文成设县时,行政版图的重新划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青田县南部的文化肌体生生切开。
这场行政区划调整,无意中制造了历史人物刘伯温归属的现代困境。刘基在《郁离子》中自称“青田刘基”,其文集题作《诚意伯刘先生文集》,而“青田”二字赫然在列。这些铁证在当代争论中却幻化为流动的符号,被不同利益群体反复诠释。
在文化资本的争夺场上,历史文本呈现出惊人的可塑性。青田方面强调文献记载的权威性,文成则诉诸出生地的具体地理坐标。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建构,恰如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所言:“集体记忆不是对过去的忠实记录,而是立足当下需要的重构。”青田和文成两地不约而同地将刘伯温符号转化为文化资本,其背后是两地旅游业发展、招商引资的现实考量。
名人故里争夺战的深层逻辑,折射出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策略。当全球化浪潮冲刷地域文化边界,地方社群通过激活历史记忆来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这种文化自救行为,既是对同质化威胁的本能抵抗,也是弱势文化主体寻求话语权的无奈选择。

二、身份认同的建构机制
在瓯江流域的方言体系中,“青田人”的身份标签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刘伯温自署“青田”时,这个地理概念涵盖现今文成县境。
当行政建制改变后,原有的文化认同遭遇制度性解构,催生了身份认同的现代焦虑。这种焦虑在民间谱牒修撰、宗祠重建等文化实践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现。
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为地域认同提供了制度化支撑。青田建成伯温古村,文成打造诚意伯庙,两个相距不足百里的文化地标,各自构建起完整的叙事体系。这种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形成共振,在中小学校教育、地方媒体传播中不断强化,最终沉淀为群体无意识。
数字时代的到来,这为认同建构开辟了新维度。社交媒体上,两地网民围绕刘伯温归属展开的论战,实质是一个虚拟空间中的文化展演。抖音短视频里的古装情景剧、微信公众号中的考据文章,都在参与重构历史的记忆。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生产,使身份认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和复杂性。

三、文化符号的当代转化
在文成县南田镇的武阳书院,智能导览系统正用三种语言讲述刘伯温传说;青田石门洞景区,全息投影重现着《烧饼歌》的占卜场景。传统文化通过技术赋能获得了新生,但这种转化又往往伴随着历史真实性的消解。当刘伯温被塑造成能预测股票走势的“穿越者”,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已然触及伦理边界。
在文旅融合战略下,刘伯温文化IP衍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形态。从伯温白酒到诚意伯文创盲盒,从堪舆主题民宿到《帝师》沉浸式剧本杀,商业逻辑正在重塑文化记忆的形态。这种转化既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也提出了文化本真性保护的严峻课题。
在县域竞争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发展悖论。过度强调地域独占性,可能导致文化精神的碎片化。当两地各自强调“正宗性”时,刘伯温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完整形象反而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文化内耗,最终损害的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整体性价值。
站在楠溪江与飞云江的分水岭上远眺,青田与文成的故里之争,不应该成为零和博弈的战场。解构地域本位思维,需要建立超越行政边界的大文化观。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世界文化遗产“孔孟故里”的联合申报经验,构建浙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让刘伯温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焕发生机。当两地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时,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才能真正突破地域局限,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共同财富。这种文化自觉,或许才是解决故里之争的终极答案。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