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全民参与的治理图景中,“管闲事”正从市井俚语升华为时代精神。从中央连续五年将“民生小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青田退休干部方平十年提交百余条民生建议,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切已突破传统边界,成为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政治人”基因,在新时代演化为普通市民监督政务、建言献策的生动实践——杭州“武林大妈”织密社区安全网,中纪委举报平台年收百万线索,印证着“群众监督是最普惠的民主”。当外籍商人化身调解员、外卖骑手担任督察队,“闲事”的定义被重新书写:它既是朱元璋“鸣冤鼓”穿越600年的回响,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密码。每一份微小的介入,都在构筑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每一次主动的担当,皆为点亮文明星河的璀璨微光。

▲ 青田退休干部方平近影。
正能量“管闲事”,共筑美好家园
特约评论员 高山
在时代的浪潮中,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参与和努力。正如推荐材料中所呈现的那样,从中央和国务院对老百姓盼望之事的重视,到青田县退休干部方平为民众问政并推动问题的解决,都彰显了“管闲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主动担当的精神,恰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揭示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深层价值。
国家治理的宏观叙事,往往始于民生需求的微观切口。中央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列为重点任务,仅2023年就推动改造5.3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近亿居民。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民生诉求形成共振,正如北斗系统与地面终端的精准对接——顶层设计的天线始终对准基层百姓的诉求接收器。
当我们看到“民生”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8次时,读懂的不仅是执政为民的温度,更是激发全民参与的动员令。
青田县退休干部方平的故事,恰是这种全民参与的生动注脚。十年间,他提出的123件民生建议形成“建议—督办—反馈”闭环,其中青田动车站无障碍电梯的增设,让日均3000人次的旅客告别“负重出行”。这让人想起南宋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斋而在街头巷陌。方平的身份转换颇具深意——从纪委书记之子到民生监督员,正是新时代“士绅精神”的现代转型。他书房里那摞半米高的调研笔记,每一页都写满“退休不褪色”的责任担当。
这种“管闲事”现象,正在浙江形成裂变效应。杭州“武林大妈”志愿者团队从18人发展到10万人,北京“朝阳群众”年均提供线索超20万条。当普通市民开始关注社区的垃圾分类、市政设施维护时,社会治理就实现了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述“差序格局”正在被新型社会关系重构:每个人既是社会治理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监督者。
“管闲事”文化对政治生态的净化作用不容小觑。明史记载,朱元璋设“鸣冤鼓”鼓励百姓检举,使洪武年间贪腐发案率降至历代最低。而今,中纪委“四风”举报平台上线首年即收到线索超百万条,群众监督成为反腐败的“千里眼”。当每个公民都成为“移动探头”,权力运行就多了无数双监督的眼睛,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闲事”的边界。在浙江义乌,外籍商人组成“洋娘舅”的调解队;在深圳龙岗,“外卖骑手督察队”成为城市治理新力量。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当14亿人都成为“多管闲事”的主人翁,就能编织出世界上最密的社会治理网络。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风险社会需要公民社会的解毒剂”,而主动担当的公民精神,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良方。
从良渚古城“议事厅”的民主萌芽,到今天“浙里办”APP上日均10万条的民生互动,中华文明始终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治理智慧。
当每个公民都愿做“微光”,必能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当每个“闲事”都被认真对待,就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根基,也是民族复兴最澎湃的动力。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