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京蒋大夫 北京蒋大夫
在大三上学期我看完了李翰卿的《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后(谈谈我学中医《伤寒论》之方证思考、之李翰卿)。

我在图书馆看到《李克绍伤寒解惑》这本书。
李克绍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带头人,是新中国建立中医院校的老一辈人物,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之一。
李克绍的《伤寒解惑论》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李老提出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解释了很多长期困扰伤寒界的问题,当时这本书在国内出版,就奠定了李老在国内伤寒学术界的地位。
李老的《伤寒解惑论》确实解决了《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
后来李老发表的一些伤寒论学术研究专题论文,是对《伤寒解惑论》的进一步深入和补充。
李老的思想我觉得是比较中庸的,比如李老对伤寒和温病的看法。
李老认为《伤寒论》确实包括了温病在内的热病,但由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总结,实践经验还不能说十分丰富,理论水平也不够十分完善。
所以用现代眼光来看待的话,对于治疗伤寒方面,《伤寒论》是比较完善了,但是对于治疗温病方面,不可否认《伤寒论》是不够的。
因此李老认为温病学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来源于《伤寒论》,而不同于《伤寒论》。
不过是由于时代的继续发展,药物的继续发现,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到一定程度,中医的理论就会得到发展。
目前来看,李老的这些认识是主流的共识,在中医学界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
但是仍然存在着个别独尊伤寒,罢黜温病的中医或者爱好者,不能从中自我解脱出来。
依然不认可温病的理论,不认同温病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不认同温病对中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老在书中还提出了几个学习伤寒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是非常认可李老的研究方法,因此大家学习或者研究《伤寒论》也需要注意这几个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相对更加科学、客观。
后来李老又写了《伤寒论串讲》、《伤寒百问》。
《伤寒百问》我觉得很有价值,是李老把千余年来《伤寒论》遗留的一些疑难问题、争议问题进行解答,我觉得写的很中肯客观。
李老以问答的形式更多的是启发读者自己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如何去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


另外李老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就是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研究。
目前很多《伤寒论讲义》对六经病欲解时删而不讲,或者是解释不清。
另外认为不能指导临床,所以不够重视。
李老画了一个图

李老认为所谓从××至××上,有一个中心时间,比如太阳病从已至未上,是以午时为中心。
也就是太阳病解于午前午后,也就是早不想过已时,晚不后于未时的意思。
依此类推,则阳明病解于西前酉后,少阳病解于印前卯后,太阴病解于子前子后,少阴病解于丑前丑后,厥阴病解于寅前寅后。
这些都与阳气的升降盛衰有重要关系,因为图中很明显三阳病的欲解时,分别是日出,日中,日落前后的白天。
而三阴病的欲解时在日落到日出的夜间。
因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人体之阳气应天时之升降或壮大,有助于正气之驱邪,所以三阳欲解时在白天。
而三阴病解都在夜半至天明的稍前或稍后,这是阳生或阳气渐长之时,阳生阳长,有助于扶正。
夜半阳气还,可以扶阳而抑阴,但子时之阴,毕竟是阳之初生,只可缓解太阴之脏寒,未必能消除少阴病之肾阳虚衰,心肾交惫。
所以仅仅是阳之初生还不够,还有待于阳生之后再逐渐伸张,因此,其欲解的中心时间不是子时,而是子时稍后的丑时。
《素问·阴阳离合论》言:“厥阴之表,名日少阳”,《金匮真言论》云:“阴中之阳,肝也”,都是一个意思。
这说明,厥阴和少阳,本同一气,未出地之前,犹如每月之晦,则为厥阴,可见寅前寅后,就是阴尽阳生,即将冒出地面的形象。
综合来说,六经任何一经的病解,都与阳气的活动有关。
注:这个会按照时间顺序写成一个本人学习《伤寒论》过程的系列,对《伤寒论》学习也是由最开始的懵懂到逐渐深入的过程,文中思想仅为当时的学习思想,经过多年不断自我革新,思想更加中庸,不偏不激,无门无派,学各家之长,不抨击任何医家,以效为师。
中医就像一座装修千年的土坯房,你觉得它“博大精深”,其实就是表面装修光鲜而已,免不了土坯的本质。中医要发展就得推倒(土坯)重来,用现代科技验证,走科学道路,但这样一来就是并入现代医学而消亡了,所以中医不甘心,好在中医绑定中华文明,可以一直在华人文化圈苟延残喘。
[开怀大笑]
伤寒论[点赞]昨日用大青龙汤一剂治好了高热两天的患者。
伤寒本是讲辩证论治的,你们非要讲什么温病,寒病。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知之,是张机的本来用,什么温病寒病水等,都是邪气,既然学会辩证了,邪气你自然知道怎么来去除。后世中医就是被你们这帮人毁了。还有有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急救的一本书,救急之后还的用伤寒方来调理,伤寒里本来也有救急方,例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等,都是急救方,急救后还需要用其它方子后续调理,才能达到完全去除疾病。而葛洪也算是化学开创先锋。他和张机出发点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但是最终目的还是一样的。在医学界没人能超越张机,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张机就是告诉你要会辩证,只要会辩证,管它什么邪气,你都能对付的了。
[赞][赞][赞]
西医的愚蠢不可想象
前几天看了,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