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王经邦:大王家庄村的望族与朝堂清流的传奇

闻宁说事儿 2024-08-25 13:56:36

王经邦(1547-1597),字纶环,号巩瓯,宁晋县大王家庄村人,明英宗皇封义民王瑄的世孙。官至督理甘固等处粮储户部郎中,他谨遵祖训、祖德,为官廉洁,忠于职守。卒于任所,军中设牌位供奉他。大王庄祖莹曾立有牌坊。

宁晋城北大王家庄村的王氏家族是宁晋的望族,明清两代名人辈出,官至督理甘固等处粮储户部郎中王经邦就是其中一个。

王经邦,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任行人,继调户部,任督理甘固等处粮储户部郎中,督察支放军饷,死于任上。

王经邦父亲王金,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家境并不富裕,但有人向他借东西,只要有,从不拒绝;有人借了钱,还不起,也从不讨要。与人有了争议,总会谦让人家,即使遇到强横的人欺负自己,一边看着的人都愤愤不平了,他也不会和他们打官司告状。

他常存仁慈之心。嘉靖三十年(1551)间连年遭水灾,十家有九家外出逃荒。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麦苗长得很好,饥民们商量着要合伙抢麦子。知县刘戒听说后,担心民众造反,出告示说:偷一穗麦子,就处死刑。后来,抓住偷窃庄稼的人,都按告示说的处死了。

王金家的一百多畦的麦子,都是水浇地,麦子长势不错。这年麦熟时,一个姓贾的乡亲家里实在是没有吃的了,晚上便去偷了他家的麦子。结果被守园的傅勉等人捉住了。等到黎明,这些看地的捉着贾姓乡邻去见王金。开始王金也想让人把这个贾姓乡邻送县衙治罪,偷麦人哭着求他宽恕自己,愿意立下契约,为他守园。王金又想:这人的罪本不够死刑,现在非常时期,若送到官府,一定会要了他的性命。于是对那人说:这样吧,我放了你,但你要改掉偷人家庄稼的毛病。接着就让人放了贾姓乡邻。贾姓乡邻给他订了契约,向他拜谢。这贾姓乡邻后来也成了一个不贪人便宜的人。

他喂着一头耕牛,牛有病了,卧在地上一定要抬起它,才喝水吃草,治了三个月,无效。便叫来杀牛的,打算卖给他。临卖时又烧上香祷告说:"牛没有病时,我用它的力气,牛有病了就杀了它,我真不忍心这样。如果牛能勉强站起来,就不卖给杀牛的了。"杀牛的来了,给了他钱,正要拴住牛抬走时,牛站起来了,向前很快走了几步,叫的声音也很哀伤,像特别怕死的样子。他就起了恻隐之心,将原来的钱退还给杀牛的。杀牛的走了,牛还立在那里不卧下。他就问乡邻:"谁想要这个牛,我愿意把这头牛送给他。"族兄王熀牵走喂了起来。

王经邦的母亲李氏,娘家是一个很富裕的家庭。"龀(chèn)晓书数,诵古诗十余章解之;闻谈古贞烈良妇迹,辄忘倦听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六岁,许配大王家庄的王金。她娘家是一个富裕人家,而丈夫家却仅仅能自给自足。两家结成亲家了,经邦的太祖母高氏心中有些忧虑。心想:"这孙子媳妇从小长在福窝里,嫁到我们家能过下去吗?别说别的,就这吃的喝的能忍受得了吗?"太祖母唯恐孙媳妇在娘家娇惯惯了,一定会奢侈懒惰。谁知,李氏嫁到王家后完全不是高氏预料的那样。这位出身富贵人家的小姐,结婚后第二天就脱去了丝绸嫁衣,穿上了粗布衣裳。打水、推磨,做饭、洗衣,纺花、织布,缝衣、做鞋,样样都亲自动手。太祖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高氏暗自庆幸孙子娶了个好媳妇。

李氏不仅家务活亲自去做,在对待长辈上也做得很好。那时,奶奶高氏年事已高,吃肉好吃猪前膀肉,李氏就亲自为奶奶煮肉给奶奶吃。即使是丈夫请客,也要先挑一碗好的端给奶奶,然后才让宾客去吃。宾客没有吃完,留下来好让奶奶下顿吃,从来舍不得自己去享用。高氏好吃粥,却不愿吃太稀太稠的。太稀了,喝着如喝水,灌得慌;太稠了,如吃浆糊,喝不进去。李氏就小心的按照奶奶的口味去做,每顿饭都让奶奶吃地顺心。平时早请安晚问候从不间断。一旦奶奶病了,她更是守在身边一步也不离开。虽然有公公婆婆,却亲自给奶奶煎药喂药。对待奶奶可称一片孝心,对待公婆也细心周到。公公好喝两口,她经常准备着酒,事奉婆婆更有孝心。

这位母亲深深懂得教育子女的重要。她生了三个儿子,从来不打孩子,特别注重不同时期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在启蒙教育阶段,她为儿女准备下《圣谕六条》《大学》《中庸》等应读的书籍,使他们从小就知书达理。常向儿女说一些诸如"少小须勤学""人将礼乐为先"的话。稍大一些了,就教以孝悌。一旦发现儿女有了骄傲情绪,马上予以告诫。

孩子们还没有上学之前,她就先在家里教儿女们五言诗、七言诗、《大学》《中庸》、章句。所以儿子们个个聪明,岁数不大就考中了秀才。在儒学不但学习成绩好,品行方面也能做到对人恭顺,谦虚谨慎,恬淡自如。

给儿子挑选职业时,她说:学工,这是末等的技艺;学做生意,怕孩子沾染一些投机钻营、圆滑欺诈的俗习,而丢掉了率真的本性;学农,是根本;读书,可以精通经书,为社会服务,鼓励他们做个读书人。作为一个读书人,即使不能高官厚禄,也不失为一个伟丈夫。她常给儿子们说:一个男子汉不以谨慎朴实为根本,反而穿着华丽仪表出众,只是任人就像看木偶一样多看几眼罢了,你们可不能这样。

万历十七年(1589),顺天府的举人到京城会试,王经邦考中进士,他深感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

他母亲听说经邦考中了,嘱咐他说:"你将由一般百姓变为朝中官员了,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高中的吗?我作为你们家的媳妇,听说你的祖先曾捐出麦豆千石,救活了饥民,向朝廷报告后,被封为'义民'。人们说你家早晚会因为'义'受到福报,果然,得到福报了啊!我们家的祠堂已破旧了,你应当拿出你的俸禄,来修一下。"经邦回答说:"行,行,我一定办成。"第二天,经邦准备行李要赴京了,母亲又嘱咐他说:"你要走了,还记得小时候我教你的那些话吗?原先是教你怎么学习,怎么做人,现在要教你怎么做官。做官,廉洁了,就会有人像赞颂高士那样地赞颂你,正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者哉?'你做到忠贞了,人们就像'葵心向日'那样拥护你,你对百姓仁慈了,人们会有'新丝新谷'的歌谣赞许你。"经邦向母再拜后,说道:"我记住了。"

接着,她对王经邦说:"你作为一介书生,将受到朝廷重用。让你做官是把一方百姓交给你了,那可是朝廷交给你的重担。你一定要上不负朝廷,下不违民命,既不能以富贵自夸,也不能傲慢乡亲。"又把经邦身边的仆人叫到跟前,嘱咐他们说:"你们也不能仗恃着你们的主人做官了,在乡邻跟前耍横,那样就加重了经邦的罪过了。谁要是仗势欺人,我绝不宽恕!"因教子有方,贤淑孝敬,宁晋县知县送他"母范流徽"匾。

王经邦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母亲去世守孝期间,他将族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设置义田、续修族谱的事。他首先拿出一些银两,并劝家族中较富裕的人家也拿出一些银两。把这些资金集合在一起,买了几十亩土地。用这些土地上的收成,帮助本族生活困难的人家,资助贫困家庭办理婚丧大事。还刻印了族谱,每家一册。订立了族约,选出了族长。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集合族人到"义民"祠中,陈说族约,鼓励那些做了好事的族人,批评有过错的人们。又仿照范仲淹的《家训》《训子弟语》撰写了《俭衣》《俭食》两首箴言,发给族人。

王经邦拜官行人。行人(掌管持节、奉使等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等诸事皆归之)出使各藩,藩王常给行人礼金酬谢。经邦在行人任上两次出使,一次是出使韩地,一次是周地。两藩王都重金相送,他却坚决拒绝。两位藩王都很敬重他。

朝中人事面临变动,人们都认为王经邦要么调到御史衙门,要么调到吏部,或调到行省任职。这些地方都是人们希望调去的地方,本要调王经邦去,结果却被别人抢去了。面对这种情况,王经邦神色自若、泰然处之。当时有一个与经邦同年中进士的陈御史,性格急躁,听说王经邦被人挤掉了,心中很是为他抱不平,便去吏部衙门,找主管调动的官员为王经邦鸣不平。有一天那位主管调动官员的人来到陈御史住所,在这里见到了王经邦,与他交谈,见王经邦毫无怨气,更加佩服王经邦的为人。于是,调王经邦到户部,任户部郎中,督理甘固等处粮储。这个官职主要督察支放军饷,是一个肥职。就那个主管调动的官员来说,是对王经邦调动中的不公是一个补偿,同时也是看中了王经邦的品行和才能。

甘肃固原一带属于西北边陲地区,民族杂居,又时常有外族入侵。经邦的任所就在兰州,兰州就是过去所说的金城。在那里他和张观察同在一城,张观察管军队,经邦管军饷。张观察为人刚直、倔强,曾因愤恨外族犷悍,经常搔扰边境,想予以打击,就找经邦商量此事,经邦极为赞成。在王经邦的配合下,打败了骚扰的敌人,斩首100多名,敌军受到沉重打击。经邦拿出自己的俸银一百两犒劳将士,将士们都很感激他。张观察说.他简直是我们的萧何。士兵中有待遇低下、家庭困难的,经邦常予以接济。负责运输军粮的官员都称赞他做事公平。经邦见边界地区土地肥沃,置办了耕牛、种籽,召募老百姓开垦耕种。年成不好时,就买几百斛米、麦等粮食,借给他们。

兰州任所上王经邦病了,他仍关心着那里的百姓,他还买了一些药品,来为感染瘟疫的人治病。经邦去世后,士兵们在装殓他时,他床下箱子里,仅有二十多两银子。要知道这可是一位发放250万两银子的督粮使啊!

王经邦逝后,士兵们在军中设牌位供奉他,当地人们创作"黄伞浊青伞清"的民谣歌颂他。他的事迹上报给朝廷,朝廷赠封他布政司左参议职衔予以奖励。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师根茂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3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