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万历之饥:曹伍瞳高文炳与民间救济

闻宁说事儿 2024-08-27 18:10:34

高文炳(生卒年不详),字虎变,号强斋。宁晋县曹伍瞳村人。高文炳本一介平民,却心系国家。平时生活俭朴,可在国家有急、民众遇难时挺身而出,捐钱捐物,救人急难。上报皇帝后,身受敕封。捐银二千修县学,捐家中全部粮食赈济饥民上万,送银百两给王之栋家,使之如礼安葬。万历帝颁下敕命,敕封高文炳为七品散官,并恩准在县城(今新华书店南边)修建"义民坊"以昭后世,今不存。

高文炳的祖父高登以贡士任河南开封府永城县县令。任县令一个月,遇御史到县视察,要到郊外迎接,还要常到衙门谒见,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整天看别人脸色行事,他不甘心,在任仅一个月便辞职回家。当时人们都感到惊诧,认为他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高登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高旦,是高文炳的父亲;老二叫高才,是秀才。

高文炳父亲高旦擅长经营,家中生活宽裕。而他叔叔高才则性格温顺淳朴,一心一意读书,不善经营,以致家里常常揭不开锅。高旦见弟弟生活艰辛,要把自己的家产分一半给弟弟。弟弟听说后,说:"哥哥辛勤经营,才积蓄下这些财产,这都是哥哥的心血。我每天只是读书,连个举人也考不上,心中已很惭愧,怎么还能要哥哥的家产呢?"哥哥要给,弟弟不要。多次推让,最终还是按哥哥的意见,将一半财产分给了弟弟。督学得知高旦兄弟的故事后,对两兄弟予以表彰。

高文炳从小行止端庄,不苟言笑,一般人认为他幼稚不聪明。有些纨绔子弟想引诱他,让高文炳与他们一起吃喝玩乐,但高文炳不为所动,闭门端坐,不肯与他们一起鬼混。

有一次高文炳来到县学,见县学房屋失修,觉得校舍这么破旧,怎么能供学生在里边读书呢?便捐二千两银子,帮助县学修缮校舍。

当时,有些人稍有一点钱财就奢侈起来,高文炳却不跟这些人一样。他虽然家境宽裕,却以节俭为美德,用的一块毛巾,穿的一双鞋,不是破旧的不能再用了,绝不丢弃。对亲友乡邻却特别慷慨大方,他们有了困难,不等求告,他就主动帮助,绝不吝啬。自己家族或亲戚中,生活有了困难,不等告乏,就派人送去米面柴禾;乡亲们有向他借钱粮的,既不让对方写借条,也不记账,以后偿还就接受,不偿还也不追要。因此,人们都称赞他重情义、讲义气。

明神宗万历年间,碰上大饥荒,粮价高昂,一斗粮食价四钱。百姓吃糠咽菜,最后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路上常有饿死的人。高文炳就盘算着自己家尚剩余粮食一千石,准备拿出来救济百姓。这时朝廷正好向郡县颁发诏令,要求有余粮剩米的人家,捐粮救灾,高文炳就把积蓄下来粮食全部捐献了出来。但周围百姓仍处于饥饿之中,高文炳又拿出钱,籴(dí)粮千石,赈济周围百姓。受到他赈济的饥民有一万多人,饥民们盛赞"是高先生救了我们的命。"

郡守把高文炳的事迹报告给了朝廷,万历帝颁下敕命,对高文炳予以表彰:敕封高文炳为七品散官,可以穿七品官员的官服,并恩准在县城修建"义民坊"以昭后世。

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王之栋,是明朝著名刚直不阿的谏官,因为向皇帝提意见被削职为民。由于在任为官清廉,回乡后家贫如洗,甚至在他去世时,连装殓的衣衾也没有。高文炳与王之栋素昧平生,听说了王之栋的境况,拿出一百两银子,送到王之栋家,让王家能如礼安葬王之栋。

平时生活俭朴,遇到危难慷慨解囊,这就是无愧于"皇封义民"称号的高文炳。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师根茂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