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探大同新荣区
踏入新荣意趣扬,千年底蕴韵悠长。
胡汉交融风情异,古迹巍峨岁月彰。
红石崖奇添胜景,羊汤味美暖心房。
此番邂逅桃源地,沉醉其间喜满腔。
初遇新荣:探寻被遗忘的宝藏
当我初次踏入大同市新荣区这片土地时,内心满是好奇与期待。这座隐藏在山西北部的城区,就像一个被岁月尘封的神秘宝盒,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的面纱。新荣区地处塞外,北邻大漠、南卫中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却有着一种质朴而纯粹的美,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走在新荣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是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和古朴的民风。街边的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祥和。而当我深入了解这座城区后,更是被它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诱人的特色美食所深深吸引。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新荣区,探寻这座宝藏城区的独特魅力吧!
历史的足音:追溯往昔岁月
新荣区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建国初期,这片土地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察哈尔省管辖。那时的新荣,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地方,静静地沉睡在历史的角落。1952 年 8 月,察哈尔省撤销,大同市和左云县改归山西省,新荣区的地域仍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其中属大同市所辖部分后归大仁县管辖。这一时期,新荣区的行政区划虽历经变动,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1958 年,是新荣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之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新荣区开始逐渐融入大同市的发展体系。1960 年,本区属古城区,1964 年又复归大同县所辖。在这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新荣区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努力探索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直到 1970 年,新荣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成立了大同市北郊区,设新荣人民公社。这标志着新荣区正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972 年 4 月,北郊区更名为大同市新荣区,从此,新荣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市辖区,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后,新荣区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多次调整,如 1984 年 2 月 27 日,得胜人民公社更名为堡子湾人民公社,镇虏人民公社更名为户部人民公社;10 月 18 日经省批准,新荣人民公社更名为新荣镇,其余 10 个公社更名为乡。2000 年乡镇撤并后,设 1 镇 6 乡;2018 年 5 月大同市行政区划调整,将南郊区古店镇划归新荣区,新荣区变更为下设 2 镇 6 乡;2021 年 3 月,根据省政府同意对新荣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花园屯乡撤乡设镇,撤销花园屯乡,设立花园屯镇,撤销上深涧乡,整建制并入破鲁堡乡,行政区划调整后,新荣区现有 4 乡 3 镇 。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新荣区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也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最初的分属多地,到如今成为一个独立的市辖区,新荣区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它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历史,也是一部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历史。
人文的脉络:文化的交织与传承
新荣区,这片位于山西省最北端的土地,不仅是地理上的咽喉要道,更是文化交融的汇聚之地。它作为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交汇融合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人文景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新荣区作为蒙汉军事边塞和边贸重要集散地,一直处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前沿。从秦汉时期开始,这里就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之地,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到了明代,新荣区更是成为京师的门户,大同之北部前沿阵地,历代辖治的更迭以及战时兵勇的屯集,不仅给新荣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也使得这里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文化的交融,在语言、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在语言上,新荣区的方言中既有晋语的特色,又融入了一些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和发音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当地一些地名的发音就带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痕迹,像 “得胜堡” 中的 “堡” 字,在当地的发音就与普通话有所不同,这是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在风俗习惯方面,新荣区既有汉族的传统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方式,又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特色习俗。在一些乡村,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热闹的社火表演,其中既有汉族传统的舞龙舞狮、扭秧歌等节目,也有蒙古族的赛马、摔跤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此外,当地的饮食文化也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色,既有汉族喜爱的面食,如莜面、荞面等,也有蒙古族的奶制品、羊肉等美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新荣区的艺术形式也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碓臼沟秧歌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它的唱腔多调、活泼、明快、旋律优美,兼有中原细腻和塞北粗犷的双重风格,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新荣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此外,新荣区还有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汉族传统工艺的精美细腻,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图案和色彩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风俗的长卷:传统的延续与演绎
民间艺术
新荣区的民间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碓臼沟秧歌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时期,最初以民间小调的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包含舞蹈、歌唱和戏剧元素的综合性表演。在明末清初时期,开始出现简单的剧情表演,随后又演变为包括化妆扮演历史人物在内的大型秧歌队伍。如今,碓臼沟秧歌已经成为了集歌舞与戏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碓臼沟秧歌的唱腔多调、活泼、明快、旋律优美,兼有中原细腻和塞北粗犷的双重风格,地方特色浓厚,故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欢快的情绪和强节奏感的歌曲,以及扭秧歌、耍龙灯、舞狮、跑旱船等多种舞蹈形式。此外,还有以两人或三人为主的歌舞小戏,以及更为复杂的多角色大戏。村民们对秧歌戏班的热情支持,使得村庄内呈现出和谐的社会氛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碓臼沟村民对于秧歌戏班的贡献都是无私的,他们甚至会自掏腰包购买演出所需的服装和道具。
除了碓臼沟秧歌,新荣区还有罗罗腔这一传统戏曲剧种。罗罗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它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 “罗罗哟哟” 之声,“罗罗腔” 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传统音乐唱腔主要有 “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 等十多种,其中 “数词” 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同小异,有些曲牌和锣鼓经也是从梆子剧种借鉴而来的。传统代表剧目有 “小二姐做梦”“锦缎记”“读绒花”“龙宝寺” 等四十多个。
传统习俗
新荣区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踩高跷是当地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在圣水沟村流传年代较长。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 “红火” 活动中进行,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表演者化妆成各种历史或神话人物,且走且舞,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常常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庙会也是新荣区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之一。大同的庙会繁多,新荣区也不例外。每年从旧历正月初八开始,各种庙会便接连不断。其中,得胜堡长城庙会尤为引人注目。得胜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不仅军旅文化、边塞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为丰厚。庙会期间,这里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晋蒙人流、琳琅满目的农家商品,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除了购物,庙会上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特色演绎活动、“隆庆议和” 实景剧演出、乡镇农民运动会、扭秧歌、吹打乐、车车灯、广场舞等。此外,元宵节期间还会有飞天创意旗袍秀和大型秧歌戏等特别节目,让游客们充分体验边塞文化,感受民族融合的魅力 。这些庙会不仅是人们祭祀祈福、交流娱乐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承载着新荣区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深厚情感。
文化的宝藏:底蕴的沉淀与升华
新荣区的文化,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是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历史的脉搏与情感;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抹色彩都描绘着地域的特色与风情。
新荣区的历史遗迹,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方山永固陵,这座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公元 481 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 年)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 。遗址面积达 2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永固陵、陵庙 “永固堂”、孝文帝虚宫 “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 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永固陵地表有高大的封土,墓室由墓道、前室、过道和主室组成,主室平面近方形,四角攒尖顶。墓室门框上雕有口衔宝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这些精美的雕刻,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永固陵陵园按中轴线规划布局,特别是陵园与佛寺相结合,在历代帝陵中独具特色。它不仅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北魏平城时代皇家陵园遗址,更是研究北魏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
除了永固陵,新荣区的长城古堡文化也别具一格。这里的长城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依旧雄伟肃立,在天地间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大美。“头道边” 全长约 153 里,主体均系黄土夯筑,境内长城沿线筑城堡 12 座,墩、台、烽 429 个,筑 5 个关口。属于头道边防御体系的屯兵堡有 6 座,包括 “塞外四堡”。著名的得胜堡、助马堡、得胜口依长城形势建于交通要害之处,成为明朝与蒙古互市的重要场所,构成了新荣独具特色的长城古堡文化,也书写了长城屏障下民族交流融合的动人篇章 。站在长城之上,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当年金戈铁马的豪迈与民族融合的和谐。
在传统技艺方面,新荣区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荣区,剪纸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孕育出了不少优秀的剪纸艺人。他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新荣区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无论是春节时张贴的窗花,还是婚礼上的喜字,剪纸都为新荣区的生活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新荣区的文学艺术也独具魅力。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文学形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些作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新荣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例如,关于张果老倒骑毛驴的神话故事,就与新荣区的弥陀山紧密相连,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现代文学创作方面,新荣区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以新荣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创作源泉,用文字描绘出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新荣、热爱新荣 。此外,新荣区的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也蓬勃发展,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相机,记录下新荣区的美丽风光、人文景观和社会变迁,展现了新荣区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活力。
自然与人文交融:景点的独特魅力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这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北 25 公里处方山(今称 “西寺儿梁山”)南部的陵墓,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安息之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北距孝文帝元宏的寿陵 “万年堂” 不到 1 千米,与长城相邻,地理位置独特。
永固陵始建于孝文帝太和五年(481 年),历经八年的精心营建,于太和十三年(489 年)告成,太和十四年(490 年)冯太后死后葬于此。整个墓室坐北向南,由墓道、前室、甬道、主室组成,总长 23.5 米。主室平面近方形,四壁外弧,面积 40 余平方米,四角攒尖顶,规模宏大,恢宏壮丽,彰显出北魏平城时期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墓室门框上雕有口衔宝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这些精美的雕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永固陵陵园按中轴线规划布局,将墓地与佛寺相结合,极富佛教色彩,这种独特的做法在历代帝陵中独具特色,对北朝晚期陵墓建造产生了重要的参考意义。陵园内主要包括文明皇后冯氏陵墓 “永固陵” 及陵庙 “永固堂”、孝文帝虚宫 “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 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遗址面积达 2 平方公里。尽管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它依然以其高耸壮观的陵冢和独特的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新荣区明长城遗址
新荣区明长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明代为拱卫京师,防御蒙古部族侵扰而建,是古长城大同段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新荣境内长城有两条,是明代大同北部重要的两道防线,总长 219 华里,其中外长城长 153 华里,内长城长 66 华里,沿边筑烽台 350 多座,护边城堡 10 座,马市交易堡一座(四城堡),设口五个分别为: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 。沿内长城有著名的 “边墙五堡”,分别是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 。
新荣区明长城现存包括墙体、关堡、单体建筑及相关遗存等,大部分为黄土夯筑。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岁月洗礼,依然顽强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硝烟。长城上的关堡,如得胜堡、助马堡等,依长城形势建于交通要害之处,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更是明朝与蒙古互市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从得胜堡到宏赐堡之间的一段长城,被誉为 “紫塞长城”,其城墙高大厚实,烽火台林立,站在长城之上,仿佛能看到当年戍边将士们的身影,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然而,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影响,该遗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如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明长城遗址的保护和修缮,让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红石崖
红石崖,位于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乡境内的采凉山西麓,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这里红色的石头和陡峭的悬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美而奇特的画卷。山上山下草木茂盛,鲜花烂漫,鸟语花香,四季景色各异,宛如人间仙境。
在红石崖下,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 —— 太玄观。太玄观始建于明代,初称 “宏恩寺”,清康熙年间更名为 “太玄观”。整个道观依山势而建,主建筑有神殿三层,呈宝塔形,非悬空而恰似 “悬空”,气魄非凡,别具特色,有 “塞外悬空寺” 之美誉 。最高层为道家祖师老子殿,中层、底层均为道家圣尊。此外,北坡古窑顶设玉主殿、药王殿,有一 500 余斤的古钟,系乾隆年间铸造,钟上刻有十二属相及八卦图,虬龙吊环,八耳音宏 。清龙泉上有一聚宝洞,洞中设吕祖堂。观内布局浑朴,古色古香,壁画内容丰富,神态别致,雕梁画栋,色彩斑斓,人物塑像优美自然,形象生动,充分再现了黄河流域古文化熏陶下的宗教艺术风貌与气韵 。太玄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艺术的殿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古长城森林公园
古长城森林公园位于新荣区北部,是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它于 2008 年开始筹建,2009 年完成总体规划,是经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的全省 56 个县级(城郊)森林公园之一,园区总面积约 5 万亩 。
公园以突出生态功能、传承历史文化、兼顾旅游休闲为建园宗旨,园内树种丰富多样,以油松、樟子松为主,辅以杨树、杜松、桧柏、山桃、山杏、丁香、柠条等,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生态环境优美。漫步在公园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歌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令人心旷神怡。
公园内的古长城遗址,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沿着长城漫步,抚摸着古老的城墙,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人不禁思绪万千。此外,公园还配备了完善的旅游设施,如管护站、景观亭、生态环线硬化、主干线硬化、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徒步旅行、登山探险、野餐露营等活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长城文化,感受历史的魅力。古长城森林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游客展示了新荣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了新荣区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舌尖上的新荣:美食的独特风味
涮羊肉
在新荣区,有一种美食让人一吃就忘不了,那就是大同涮羊肉。它可是新荣区美食的招牌之一,有四大特点:味香、肉嫩、质鲜、外形美,在全国都赫赫有名。涮羊肉的原料主要来自大同各地,其中广灵的大尾巴羊和朔州的五花羊肉最为出名 。这些羊肉被精心处理,将去骨的绵羊前腿、后腿、大排、肉块四个部分各自冻成肉块,这样食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吃肥的,就挑后腿和肉块;想吃瘦的,就选前腿和大排。而且,这种冻羊肉对品质要求很高,要达到肉质量洁净、色泽鲜艳、有红有白、外表美观 。
吃涮羊肉的时候,厨师会把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薄片放在盘内。食客只需用筷子轻轻夹起羊肉,往烧开的火锅里一涮,翻几个个儿便可捞出来,再蘸上由芝麻酱、辣椒油、酱油、香油、味精、香菜、海米、韭菜花、腌糖蒜等调制而成的丰富作料,那滋味,简直绝了!再配上一杯清爽的云冈啤酒,吃起来味香扑鼻,十分可口。如果吃腻了,还可以涮些细粉丝、白菜心,荤素搭配,爽口又解腻,让人回味无穷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大同涮羊肉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成为了新荣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人们的欢乐与情谊 。
苦荞茶
在新荣区,有一种饮品深受当地人喜爱,那就是苦荞茶。苦荞茶是以苦荞麦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它颜色略微淡黄,味道略苦,却又带着一丝回甜 。苦荞这种植物可不简单,它集七大营养素于一身,不是药,也不是保健品,而是能当饭吃的食品,却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它与 “何首乌、大黄” 等是亲兄弟,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也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被誉为 “五谷之王”,还是三降食品,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 。
制作苦荞茶的过程并不复杂,将苦荞的种子经过筛选后烘烤,就制成了美味又健康的苦荞茶。在新荣区,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人们都喜欢泡上一杯苦荞茶。在冬日里,一杯热气腾腾的苦荞茶能让人感到温暖;在夏日里,一杯清爽的苦荞茶能让人身心舒畅 。苦荞茶不仅可以直接冲泡饮用,还可以搭配其他饮品,如与绿茶、玫瑰花、菊花等一起冲泡,增加口感和营养 。此外,它还能用于烹饪,煮粥、煮饭、煲汤时加入一些苦荞茶,能让食物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更高的营养价值 。苦荞茶已经成为新荣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新荣区健康饮食文化的象征 。
道士窑羊肉
新荣区采凉山下、万泉河畔,有一个名叫道士窑的村庄,这里不仅民风淳朴,而且有着悠久的牧羊历史,产出的道士窑羊肉更是闻名遐迩 。道士窑羊肉质鲜嫩,纤维细软,脂肪含量低且覆盖均匀,口感极佳,无论是清炖、红烧还是烤制,都能将其美味发挥到极致 。
历史上,道士窑羊肉曾是皇家贡品,这足以证明其美味和营养价值。据说,当时的皇室贵族对道士窑羊肉的鲜美赞不绝口,将其视为餐桌上的珍品 。如今,这道曾经的皇家贡品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新荣区乃至山西省的特色美食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发道士窑羊这一品牌,大同市新荣区以节为媒,广招客商进行投资开发 。目前,已有企业投资建起厂房、加工车间,开发加工出五大系列 30 个羊肉品种,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养羊致富,还让道士窑羊肉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每一口道士窑羊肉,都承载着新荣区的历史与文化,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
羊杂粉汤
在新荣区的冬季,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香气,那便是羊杂粉汤的味道 。这道汤品以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等羊杂为主料,将这些羊杂洗净、煮熟后切碎,再搭配上爽滑的山药粉条,一起放入锅中,加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而成 。
羊杂粉汤的汤汁鲜美浓郁,羊杂口感丰富多样,既有羊头肉的软糯,又有羊肝的细腻,还有羊肠的嚼劲 。喝上一口热汤,吃上一口羊杂和粉条,顿时让人感到浑身暖和,寒意全无 。它不仅具有驱寒暖胃的功效,还能满足人们的味蕾享受,是冬日里的绝佳美食 。而且,羊杂粉汤还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它将羊杂的各种食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凡是外地人来到新荣区,一定要品尝一碗又辣又香的羊杂粉汤,才算不虚此行 。这道美食不仅是新荣区人民冬季的最爱,更是新荣区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展现了新荣区人民对美食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
荞麦圪坨
在新荣区,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面食 —— 荞麦圪坨,它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荞麦圪坨以荞麦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 。大同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荞麦的生长,这里产出的荞麦品质优良,为制作荞麦圪坨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
制作荞麦圪坨时,先将荞麦面加水和好,用拳头将面揣活,略省片刻 。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懒吃,将面团擀成两公分厚的面片,切成小指头大小的方丁丁,逐个用大拇指向立脚点推动成圪坨状,入锅煮熟后浇上羊肉臊子汤,再加上调料,就成了坚软润滑、汤鲜味美的美食 ;另一种是精吃,取鸡蛋大小面团,精揉成拇指粗面棍儿,手揪小指蛋蛋儿大小,在笸箩、簸箕、草帽檐等木编上,铺一薄层垫面,用大拇指搓面团儿成圪坨 。下锅煮时,面汤中可略加食盐,让圪坨更加筋道 。九成熟时,捞至羊汤中煮熟,这样圪坨更能吸收羊汤的味道 。煮好的荞麦圪坨,既可以浇上鸡蛋、豆腐皮、金针、木耳的素卤汁,也可以浇上羊肉臊子、猪肉臊子等荤卤汁,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醋和辣椒,味道香美可口,别具一格 。
荞麦圪坨不仅口感独特,风味俱佳,而且对健康十分有益 。荞麦面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它对治疗这两种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荞麦面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比大米、白面粉含量丰富 。从营养角度来看,小麦面粉的指数为 59,大米为 72,荞麦面粉则为 80,个别地区甚至高达 92 。荞麦还含有九种脂肪酸,其中最多的是油酸和亚油酸,油酸在人体内可以合成花生四烯酸,它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因此常食荞麦可以防止糖尿病性高脂血症 。此外,荞麦所含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十分出众,其含有的维生素 B1 和 B2 比小麦粉要多两倍,烟酸多三到四倍,突出的是荞麦面中还含有被其他食物所不具有的芦丁、烟酸和芳香苷,有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药物 。所以,长期食用荞麦可以防治糖尿病型高血压和糖尿病性冠心病 。荞麦圪坨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小吃,无论是在正式的餐桌上,还是在街头的小吃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它是新荣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荣区人民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和创新 。
新荣印象:期待与共鸣
新荣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一幅绚丽的画,每一笔都描绘着独特的风情。从悠久的历史到多元的人文,从独特的风俗到深厚的文化,从秀美的景点到诱人的美食,它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
在这里,历史的遗迹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人文的脉络交织着民族的融合,风俗的长卷展现着生活的多彩,文化的宝藏沉淀着岁月的精华,景点的风光令人陶醉,美食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南方的细腻。
相信每一位读到这里的朋友,心中都会对新荣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或许你已经被它的某一个方面所吸引,或许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片土地,亲身感受它的魅力。那么,就请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新荣区的期待吧!也欢迎曾经去过新荣区的朋友,分享你的难忘经历和感受。让我们一起交流,一起走进新荣区,发现它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