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览阳泉城区盛景
山城古韵韵悠长,千载风流绽瑞光。
百团丰碑铭伟绩,桃河秀水映华堂。
民俗雅趣添新彩,美食珍馐绽异香。
喜看名城多胜景,心驰神往共流芳。
阳泉城区初印象
在华夏大地的北方,山西的东部,有一座魅力独特的城区 —— 阳泉城区。它就像一颗被岁月雕琢的明珠,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人文的温暖、风俗的醇厚、文化的深邃,还有那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和引人入胜的特色景点。它不像大都市那般繁华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每一处角落都藏着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阳泉城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别样的魅力。
往昔岁月:探寻城区历史脉络
阳泉城区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那时的阳泉城区还只是一片风沙弥漫、乱石纵横的荒滩,名为 “沙江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太铁路的铺设,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铁路设阳泉站后,这里逐渐成为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阳泉站也成为了山西东部地区和连接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 。
1947 年 5 月 2 日,阳泉解放,这座城市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同年 5 月 4 日,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设市,归晋察冀边区二专区领导,市下设一、二、三区党的委员会和人民政府。7 月,一、二区合并为一区,这便是如今城区的前身,此后又先后改称阳泉镇、三区、站上区 。
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城区经历了多次区划调整。1951 年 6 月,阳泉镇改为三区,恢复三条街建制;1953 年 4 月,一区、三区合并;1955 年 11 月,撤销街闾建制,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1957 年 8 月,撤销站上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城市部分归市直属…… 直到 1969 年 1 月,正式称城区并沿用至今。2017 年 5 月,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托管郊区义井镇 14 个行政村,区域面积扩大到 55.88 平方公里 。
从最初的荒滩到如今充满活力的城区,阳泉城区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也为这座城市的人文、风俗、文化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文之光:城区独特人文魅力
阳泉城区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拿老旧小区改造来说,这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翻新,更是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人文关怀的生动诠释。
城区上站街道小阳泉北社区的蕴园小区,曾经是典型的 “三无小区”。建于 2005 年的它,在几年前由市会计函校管理转为居民自管后,环境卫生差、人员车辆混乱、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对于小区里众多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来说,上下楼成了每天都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蕴园小区迎来了改造的机遇。小阳泉北社区党委积极行动,统筹联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针对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集中进行治理。其中,最受关注的加装电梯项目,充分体现了对居民的关怀。
社区工作人员为了彻底解决居民上下楼难的问题,组织党员代表、业委会代表和物业公司有关负责人,多次走访调研,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加装电梯的具体方案。在加装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还在细节上尽显用心。电梯间两侧采用轻质墙体,既能有效降低室内外温差,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住户隐私;两侧增加的外悬挑窗,兼顾了通风与采光,还设置了防护栏杆,确保居民出行安全 。
2021 年 6 月,蕴园小区 3 号楼 3 单元安装的第一部电梯启用,去年年初,1 号楼安装的电梯也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小区还同步进行了道路拓宽、规划停车位、绿化提升、安防设施升级等一系列改造工程。如今走进蕴园小区,宽敞整洁的道路、繁茂的绿化带、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居民们在这里愉快地散步聊天、健身娱乐,处处洋溢着和谐温馨的景象 。
不仅如此,蕴园小区还严格按照 “居民点单、物业接单、业委会买单” 的模式开展服务,物业和业委会为居民提供定制化服务,服务质量由居民评定等次。为了提升居民的 “幸福感”,小区还推选社区干部、居民、在职党员组建 “居民纠纷化解队”,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倾听居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 。
像蕴园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改造,在阳泉城区还有很多。这些改造工程,让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也让居民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风俗画卷:品味传统风俗韵味
阳泉城区的风俗文化,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元宵佳节,平定东部地区有着摆灯碗的独特习俗。这个习俗十分简朴,用一根碗底粗细的木棒锯成两指厚的托盘,将剪裁好的五色纸沿托盘边沿糊成一个直筒状,高 15 厘米左右,里面点上一盏小油灯 。后来,也有用圆形的石块、砖块代替木棒底垫的,用小蜡烛代替了小油灯,形状上也从直筒状演变成了多种多样,诸如莲花型、白菜型及各种动物造型,但仍然称作灯碗。元宵节前后,人们将这些灯碗摆放在庭院里、窗台上、天地堂、土地堂,以及显眼的房顶花墙上。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灯碗里的油灯,五颜六色的光芒交相辉映,一排排、一列列,宛如一条条腾飞的长龙,蜿蜒在乡村大街小巷,美不胜收 。虽然近年来五颜六色的电子灯逐渐兴起,摆灯碗在一定程度上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所承载的那份节日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依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
牛斗虎是流传于盂县一带的一种模拟牛虎形体、习性的民间舞蹈 。相传它是根据当地一则民间传说起源,整个舞蹈由 2 人扮演牛,2 人扮演虎,1 人扮演人熊,生动地表现虎在人熊挑唆下与牛争斗,最终被牛战胜的故事 。牛皮与虎皮均以布制成,披在演员身上进行表演。元宵之夜,在锣鼓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在人熊的不断挑唆下,虎牛展开激烈舞斗。“牛” 的主要动作有吃草、舔背、肩扛、角顶等,气势磅礴,动作刚劲,粗犷剽悍,以进攻为主;“虎” 的主要动作有扑、跳、闪、窜、滚、缩、尾扫等,轻盈矫健,蹿、蹦、躲、闪,以防为主 。场面紧张激烈,进退有序,虎有虎势,牛有牛劲,牛虎相斗招式紧凑,锣鼓铿锵有力,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元宵节之夜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
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庆祝元宵佳节还有一种特有的方式 —— 吊花纸 。它是用麻纸染制成五颜六色的彩挂,上面题有大型提笔书写的有关喜迎新春、欢度元宵的经典吉祥词语 。春节过后,村民们就会拿出提前买好的麻纸或毛边纸,裁剪好折叠成扇形,再用白线绳扎成一捆,用毛笔蘸着各色颜料往捆扎好的纸上涂刷 。染好的花纸晾晒三四天后,大家还会在纸上写 “万事如意”“岁岁平安”“心想事成” 等吉祥话,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
这些独特的风俗,不仅是阳泉城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参与和欣赏中,感受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
文化星河:感受多彩文化魅力
阳泉城区的文化,犹如一片璀璨的星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共同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
每到元宵节,城区便成为了欢乐的海洋。2025 年 2 月 11 日(农历正月十四)13:00 - 18:00,德胜东街(迎宾路至泉中路)、天桥等地热闹非凡,街头民俗展演活动精彩上演 。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服饰,表演着舞龙、舞狮、高跷等传统节目,他们的精彩演绎,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现场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 。与此同时,阳泉市工人文化宫也举办了元宵活动。2 月 10 日(正月十三)16:00 - 17:00 的民俗表演,以及 17:00 - 20:00 的有奖猜灯谜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 。滨河新天地的元宵喜乐会同样精彩纷呈,2 月 11 日(正月十四)17:00/18:00/19:00 的元宵猜灯谜活动,以及 2 月 12 日(正月十五)17:00/19:00 的少儿舞台剧《白蛇传》,还有 2 月 14 日(正月十七)18:00 - 20:30 的情歌音乐会,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
除了这些热闹的节日活动,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传承与发展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城区积极挖掘整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 “非遗 + 文创” 的形式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并努力推动其融入文旅产业链 。
在甲辰龙年春节期间,2 月 9 日至 18 日,城区文化馆联合平定县文化馆举办了非遗文化线上展览,围绕 “非遗进万家 欢度文化年” 主题,共举办 10 期,对 20 位非遗传承人的 127 件非遗作品、文创产品进行线上展示 。其中,城区推出了省级非遗项目阳泉彩色面塑传承人付海云、省级非遗项目阳泉响搨传承人贾更新、市级非遗项目布堆画传承人郑云娟等 10 位非遗传承人的 64 件作品 。《飞天》《龙年接福》《二龙戏珠》《唐风晋韵》等一件件作品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创作者们以龙和民间传统吉祥喜庆图案为主要内容,匠心独运、精心创作,倾情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着力营造出喜庆团圆的新春氛围 。
阳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董淑芳,一直专注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2023 年荣获 “阳泉市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 。春节期间,她用非遗掐丝砂画工艺制作了 “福蛇报春” 等美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目光 。这些作品直径虽只有 21.8 厘米,但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十分精细 。特别是 “福蛇报春” 作品,“福蛇” 头顶 “福” 字,嘴噙 “春” 花,全身布满红色花朵纹饰,画面色彩丰富艳丽,粒粒彩砂晶莹剔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董淑芳介绍,掐丝砂画工艺以金丝和彩砂为原料,包括掐丝勾廓、彩砂调制、分步填砂、微混排气、密封覆膜等工序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董淑芳还不断尝试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城区的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为城区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
胜景掠影:邂逅特色景点风光
阳泉城区的特色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
位于阳泉市区西南的狮脑山,海拔 1160 米,是市区的最高峰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 。狮脑山森林公园内,百团大战纪念碑高高耸立,它坐北朝南,从低到高,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园雕、两座题字碑、烽火台、“长城” 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 25 亩 。主碑高 40 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正面镌刻着彭真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两侧分别为徐向前题词:“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薄一波题词:“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诸史册,永放光芒” 。站在纪念碑前,仿佛能看到当年八路军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百团大战纪念馆也坐落于此,展厅总面积 301.4 平方米,共展出照片 126 件 138 幅,绘画 5 件,书法 10 件 14 幅,生动地再现了百团大战的英雄业绩 。
南山公园始建于 1958 年,相对高度 70 米,占地面积 166500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 81%,被称为阳泉市中心的 “城市绿岛”,素有 “城市氧吧” 的美誉 。这里是山西省唯一的以仿古建筑为主的综合性山地公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集古今造园之精粹,设置了儿童乐园、游艺室、动物园等园中园 。园内高耸的凌云阁,是游人登高观看阳泉市中心区风貌的好地方 。1987 年建成的 115 米长的碑廊,镶嵌着 18 块石碑,其中有 1912 年孙中山先生路经阳泉时提出的 “以平定煤,铸太行铁” 夙愿题字和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图等,并立有碑文 。近年来,公园还改扩建了南北大门,成为全市人民锻炼身体、游玩、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2020 年,新落成的化石科普园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科普园展示了含大量海洋动物化石的钱石灰岩和成煤植物科达木化石,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能了解地球的历史、环境的衍变、生命的演化等知识 。
桃河公园位于横贯阳泉市区的桃河滩槽内,是以桃河综合治理为目标建设的生态型公园 。从赛鱼桥至五渡桥,全长 9.03 公里,建有主槽宽 70 米、两侧滩槽平均宽 40 米的复式河道 。总建设面积 72 万平方米,园内共栽植乔木 33 个品种 7279 株,灌木 38 个品种 6223 株,模纹色块 86592 平方米,藤本植物 44642 株,草坪 40 万平方米,地被花卉 4 万平方米 。在阳泉市建市 60 周年之际,桃河公园河道实现梯级蓄水,蓄水水源为阳泉市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中水 。公园整体设计理念以突出阳泉地方特色,实现生态化、本土化、现代化为主,按不同的景观设计风格,有四个重点景观区 39 处景点 。音乐喷泉广场占地面积 5300 平方米,是技术先进的程控音乐喷泉之一,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编程,表演各种水型变化,“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和平鸽、礼花跑泉、彩带” 等喷泉造型精彩纷呈,喷泉中心水柱喷射高度最高可达 50 米,气势宏伟,象征着团结、奋发、向上之意 。黄河阵位于桃河公园宏成桥西,虽然受地形条件限制做成了矩形,但依然是市民晨练的热门场所 。生态岛由几个小岛组成,采用江南风格造园手法,通过几座曲桥连接,岛上及水池内栽植着丰富的热带植物和水生植物,并配置部分园林小品,体现了生态设计理念 。
这些特色景点,是阳泉城区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展示了城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学习教育的好去处 。
舌尖诱惑:畅享特色美食盛宴
阳泉城区的美食,是一场味蕾的狂欢,每一道佳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
阳泉拉面,作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堪称一绝。它的历史悠久,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就有记载,当时流行的 “桢面条” 以山西阳泉平定等地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便是阳泉拉面的前身 。如今的阳泉拉面,制作工艺精湛,技术性很强。和面时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 。拉面师傅们双手熟练地舞动着面团,不一会儿,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便在手中诞生 。吃时搭配上打卤或各种浇头,或是做成炝锅面、汤面,那爽滑劲道的口感,浓郁鲜美的汤汁,让人欲罢不能 。
压饼,是阳泉地区独有的特色美食,有着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 的美誉 。它的制作工具独特,是用两个连接起来的圆形铁板,分别焊接两根铁棒,方便翻转 。制作时,先将两片压饼鏊抹上少许植物油,舀上一勺调好的面糊,倒在其中一片上,然后将两片鏊压合,以炉台为支点进行翻转烘烤 。约一分钟后,伴随着浓郁的谷香,黄灿灿、香喷喷的压饼就新鲜出炉了 。压饼的原料大多是粗粮,如杂粮面、玉米面、苦荞面、高粱面、小麦面等高膳食纤维材料,营养丰富,利于消化,是老少皆宜的小吃 。咬上一口压饼,那清脆的断裂声在耳边响起,粮食的香味在口中散开,让人陶醉其中 。关于压饼,还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娘子关,在一场战役中,娘子军被敌人包围,粮草断绝,当地村民用泉水调制面糊,烤制成便于储藏和运输的压饼,支援娘子军,最终娘子军守住了关口,压饼也因此流传下来 。
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传统菜肴之一,被誉为 “三晋一味”,在阳泉也有着独特的风味 。阳泉平定过油肉,起源于明代,原是官府中的名菜,后来传到民间 。它的选料精细,制作严格,需选用纯瘦肉,斜顶刀切成 0.2 厘米厚的大薄片,用蛋黄、面粉搅成糊,与肉片加料酒一起拌匀 。过油这一步是关键,油要宽,火候要掌握得当,油温高时可将锅移开火口,用筷子将肉片打散,炸至金黄色,将油沥出 。随后原锅上火,喷上醋、料酒、老抽、酱油翻炒,下入切好的蒜台、黑木耳翻炒,加入花椒大料水、少许清水,放味精,水淀粉勾芡,淋香油出锅 。成菜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每一口过油肉,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山西风味和独特的烹饪魅力 。
这些特色美食,不仅是阳泉城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品尝,感受舌尖上的阳泉 。
互动时刻:分享你的阳泉印象
阳泉城区,这座融合了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个到访者。它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它的人文,充满了温暖与关怀;它的风俗,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美好祈愿;它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它的景点,是自然与历史的馈赠;它的美食,是舌尖上的乡愁。
相信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阳泉城区印象。或许你曾在狮脑山上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许你曾在品尝阳泉拉面时陶醉于那独特的口感,或许你曾在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中领略到它的风俗魅力。那么,就请在评论区分享你对阳泉城区的了解、感受或旅游经历吧!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发现阳泉城区更多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