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阳泉人文
千载阳泉韵里藏,山川胜迹绽光芒。
藏山义举传佳话,娘子雄关护故乡。
面塑盘合呈巧艺,武迓鼓乐颂繁昌。
喜逢此处风情妙,心醉人文意未央。
阳泉在哪?揭开神秘面纱
阳泉,这座位于山西省东部的城市,犹如一颗隐匿在黄土高原东缘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北与忻州市毗邻,东隔太行山与石家庄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邻晋中市 ,处在北纬 37°40′~38°31′,东经 112°54′~114°04′之间,总面积达 4558.93 平方千米。阳泉是三晋门户,晋冀要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阳泉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种独特的地形,不仅赋予了阳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为其人文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流域的文明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古老的传统节日到独特的民间艺术,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让阳泉成为了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阳泉的人文世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溯源千载:阳泉的历史脉络
阳泉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的文物,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这些古老的文物,仿佛穿越时空的使者,向我们诉说着远古时期阳泉人的生活。唐虞夏商时,阳泉境域相传为古冀州之地,那时的阳泉,已经开始在华夏文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春秋时期,盂县地有仇犹国,这个神秘的国度,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周贞定王十二年(前 457),晋卿智伯灭仇犹,揭开了阳泉地区历史变迁的序幕。随后,韩赵魏三家分晋,阳泉市境归属赵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
秦朝统一六国后,阳泉属太原郡,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西汉初,阳泉置上艾县,县治位于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从此开启了郡县制的新篇章。东汉时,上艾县改属冀州常山国,其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
三国时期,阳泉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 ,见证了三国鼎立的风云变幻。西晋沿用曹魏旧制,继续维持着阳泉地区的稳定。东晋十六国时期,阳泉历经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的统治,成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北魏时,阳泉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其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
隋朝时,阳泉在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在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唐初,阳泉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 。天宝元年(742),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地名的变迁,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五代时期,阳泉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在乱世中艰难前行。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广阳县改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此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成为了北宋时期的重要行政区划。金代,平定州、盂州的设立,使阳泉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属河东路、河东北路,见证了金代的繁荣与发展。元代,阳泉属冀宁路,在大一统的元朝统治下,阳泉继续发展。
明代,盂州降为县,与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行政区划更加稳定。清代雍正二年(1724),平定成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其行政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民国初期,阳泉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阳泉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阳泉地区的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 。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阳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赞歌。
1947 年 5 月 4 日,阳泉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它成为了 “中共创建第一城”,这一称号不仅是阳泉的荣耀,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辖 ,从此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市(初为工矿区,1952 年恢复市建置)数度由晋中(榆次)地区(专署)代管,平定县、盂县则属晋中(榆次)地区(专署)。先后置城区、郊区和矿区,逐步完善了城市的行政区划。1983 年 9 月,阳泉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由山西省直辖的下辖两县(平定、盂县)三区(城、矿、郊)的城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艺韵悠长:民俗文化大观园
(一)民间艺术瑰宝
阳泉的民间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平定武迓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 1073 年) ,是北宋名将王韶统兵对阵西夏时,为鼓舞士气所创。北宋末年,迓鼓乐舞传到平定古州,流传至今已近千年历史。它融说、唱、舞、打于一体,说白使用方言,歌唱节奏明快,风格诙谐逗趣 。表演时,动作、演阵同鼓点紧密配合,收缩抒放有条不紊,繁而不乱;绕出绕进,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鼓点、舞姿、演阵、剧情形成有机的结合,构成一幅幅斑斓溢美的图画,让观众目不暇接,心荡神驰。
阳泉彩色面塑,俗称 “捏面人”,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早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用糯米粉和白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一般用于嫁娶礼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和殡葬供品等方面 。彩色面塑用料简单,设色随心所欲,古朴而绚丽。其制作以传统的民间年节事项和民俗理念为前题,选用日常使用的面,依照祖辈传下来的 “样”,捏制成型,不注重色彩的过度,用艳丽的色调突出某一个部位或加饰重点部位,使用鲜艳明快的对比或夸张的细部处理,使所捏制的作品各不相同。在造型上,艺人们就地取材,按照传统的做法对耳、眉、眼、鼻进行单独处理并用面色线加工,色面便于加工,极富立体效果。其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古装戏剧人物为题材,主要作品有 “十二生肖”“八仙过海”“天女散花” 等。
阳泉盘合剪纸则是山西传统剪纸的重要代表,内涵丰富、造型优美,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同时也具有细腻淑雅的气质。盘合是阳泉剪纸中最典型的一种大型的团花,其形式多为窗花与被花,在新婚前装饰张贴在洞房中,用来增添吉祥喜庆的氛围和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是山西阳泉婚嫁喜庆必备品,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盘合的名字来源于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圆形的团花剪纸象征满月,贴在洞房的窗户上,宛如明亮的满月挂在窗前,而月下的新人情投意合,恩爱幸福,此时这月廓就代表了新婚夫妻的美满爱情。盘合的题材丰富多样,为了将剪纸表现得喜庆吉祥、红火热闹,整个盘合重点强调 “全” 和 “满” 字,即将大千世界中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都表现出来,突出圆满完美。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是阳泉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传承人群体日益老龄化,许多珍贵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阳泉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民间艺术展览、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民间艺术,为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传统节日狂欢
在阳泉,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阳泉更是热闹非凡。从腊月二十三的 “小年” 开始,阳泉就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忙着打扫房屋、购置年货、张贴春联,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而在娘子关镇下董寨村,还有一项独特的春节习俗 —— 跑马排。相传,“跑马排” 起源于唐朝,原本是当时驻扎在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 。每年正月十六,骑手们会在狭窄的青石古街上来回驰骋,马蹄声、锣鼓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跑马前要传三遍锣,紧接着,骑手们在祭拜后开始跑马,穿插有秧歌、社火表演,充满了速度与激情。跑马持续近三个小时,活动接近尾声时,大家会来到全神庙前的文化广场上观看社火表演。这一习俗不仅展示了娘子关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尚武精神,更是对古代关隘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021 年,“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 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 年,“春节 ——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 作为子项目位列其中。
元宵节,同样是阳泉人喜爱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除了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习俗外,阳泉还有独特的 “棒槌火” 习俗。夜幕降临,人们会在自家门口点燃用玉米秸秆或高粱秸秆扎成的 “棒槌火”,孩子们在火边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围着火堆聊天,祈求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同时,各地还会举办盛大的社火表演,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等节目精彩纷呈,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
(三)独特婚俗风情
平定婚俗,作为阳泉地区传统婚俗的代表,遵循着古代六礼的流程,又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前,本县沿袭以包办买卖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婚姻取决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开始议婚,有的在五、六岁议婚,甚至有襁褓为婚、指腹为婚和童养媳者。联姻讲究门当户对、身价财礼、属相对头、生辰无忌克。
婚礼一般遵循 “六礼”。纳采,由男方家长托媒向女方送礼提亲,全由媒妁往来游说,父母包办。问名,也叫 “换庚帖”,俗称 “拿四柱”,先由家长询问对方子女年龄生辰,询算既妥,择日下帖,即交换男女庚帖(民国时期叫婚书)。纳吉,卜得吉兆后,备礼到女家报喜,决定缔结婚姻,俗称 “订婚”。纳征,旧时也称 “纳币”,俗称 “下彩”,双方议定彩礼,由男方主婚人偕同媒人持彩礼单与彩礼到女家拜送,女家宴待。请期,男家纳征以后,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俗称 “看天期”。迎亲,俗称 “娶媳妇”,这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环节。
富家迎亲,男方须备红围花轿一乘,内坐属相与新娘不悖、十字披红的精干男童一名,俗称 “压轿小”,视家境情况,再备数乘兰围 “四轿”。迎亲时,前有红纱灯引路,大铜锣开道,鼓乐吹奏。官宦人家更有旗、罗、伞、扇、朝天镫作迎亲仪仗,后随花轿、食牢、拜匣及男方、女方家相应的娶戚和送戚所乘的 “四轿”。娶亲返回,在大门前落轿,由男方长辈打红灯绕轿三周,燃放鞭炮,轿夫将内轿从花轿内连同新娘抬入大门,至天帝神位前。新娘由女娶戚或伴娘搀扶出轿后,脚不沾地,踏红毡或红布款款而行,即刻举行拜堂仪式。
本县城乡称拜堂为 “拜天地”,其仪式铺陈十分讲究。天帝爷神堂灵位前设桌,上置方斗一只,写 “满斗焚香” 四字,插彩旗十二面,弓箭一套。新郎戴礼帽,插金花,穿长袍马褂,披红挂绿;新娘戴凤冠、披霞披。男女各抱车辐枕在怀,其上男写 “长命富贵”,女写 “金玉满堂”。司仪唱礼,鸣炮奏乐,新人先对天地下拜,而后拜高堂,夫妻交拜,拜亲友,俗称 “四双八拜”。拜堂毕,新人手牵同心结入洞房。洞房门内放一马鞍,鞍下置一灯,用红线系一块枣糕,名日 “粘脚糕”,新郎要跨过马鞍,意寓日子过得安安稳稳,步步登高。入洞房后,新娘坐在炕上的凳子上,从男家长辈妇女中选一吉祥人手托盘子进房撒帐,盘中盛红枣、栗子、花生、核桃、制钱各 12 枚,边撒边念撒帐歌。枣子谐音 “早子”,栗子谐音 “妮子”,希望有子有女,儿女双全。新婚夜,民间有闹洞房、逗媳妇、听房习俗,洞房内通夜点万年灯。
次日晨,新娘早起,随夫拜见本家长辈,称 “道喜”。古时,女儿出阁后娘家人要来女儿家送饭道喜,表示对刚出嫁姑娘的关怀和安慰。后来送饭之举,多在迎亲、送亲时并行。迎亲次日,由男方出资在岳丈家设宴谢婚,新郎偕新娘同去,席间,由女方长者向新郎逐一介绍女方亲友,名日 “认亲”。迎亲的第三日,娘家设宴请女婿。是时,新女婿可随意地 “偷拿” 岳父家的东西,既表示女婿的精明和本事,又表示 “半个儿子” 在丈人家的随便和亲切。有不拿者,女方也要偷藏些酒盅、筷子之类的小件让女婿带去,寓寄岳父母希望女婿日日进财,光景好过之深情。富户之谢婚宴席极盛,备有四套席、三八席等。宴席一般从正午开始到日落方散,故有 “打着灯笼送女婿” 之说。新媳妇则必于日落前先归。有的在迎亲第四日,女方家还要设宴回请。
这些传统婚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阳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婚俗已经简化或改变,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阳泉人民。
舌尖阳泉:特色美食地图
阳泉的美食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道美食都是其中的一抹亮色。这里的美食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的主食,也有香甜的糕点,每一种都蕴含着阳泉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街头,还是在宁静的乡村小巷,都能品尝到地道的阳泉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饮食魅力。
(一)主食的多样魅力
阳泉的主食,以其多样的种类和独特的风味,成为了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定过油肉,作为阳泉的传统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 。这道菜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经过改刀切片后腌制入味,再挂糊炸至金黄酥脆。过油肉的口感鲜嫩多汁,外酥里嫩,香味扑鼻。在烹饪过程中,加入蒜苔、黑木耳等配菜,不仅增加了菜品的色彩,还使其营养更加丰富。出锅前,从锅边喷入老陈醋,这是过油肉的灵魂所在,醋香与肉香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凡是经营山西风味的饭馆,一般都有过油肉这道菜,它也成为了到阳泉不可错过的名菜。
压饼,是阳泉地区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当地人称它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 。它用 “杂粮面、玉米面、苦荞面、高粱面、小麦面” 等高膳食纤维材料,利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制作压饼时,先将两片压饼鏊抹上少许植物油,舀上一勺调好的面糊,倒在其中一片上,然后将两片鏊压合,以炉台为支点进行翻转烘烤。约一分钟后,伴随着浓郁的谷香,黄灿灿、香喷喷的压饼就出炉了。将压饼举起来对着阳光,可以看到阳光穿透薄饼,令整个饼呈现通透的色泽。把饼放进嘴里咬一口,声音清脆,回味无穷。压饼不仅口感独特,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小吃,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馈赠佳品。
糊嘟,则是一种独属于阳泉人的别具风味的面食。它是用玉米面或莜麦面制作而成,原本是山村苦寒人家的日常食物,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软硬适中、老少皆宜的口感,逐渐受到城里人的喜爱 。制作糊嘟时,先烧小米粥,放豆角、土豆或酸菜,也可以直接在开水锅里撒玉米面。撒面时,要沿着已经沸腾的水面的外延转着圈撒,中间和边沿留出可以透出蒸汽的空间。等面撒好了,盖上锅盖改小火慢慢蒸煮,等锅里的水煮到可以与撒进去的面粉均匀调拌时,就到了调糊嘟的工序。这时候最见功力,搅动的过程是面、菜、水三者紧密融合的过程。搅动的时间太短、频率不够或方法不对都会让做出来的糊嘟里有夹生,影响口感。调糊嘟对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如果掌握不好,就可能导致糊锅。出锅后的糊嘟,色泽金黄,香味四溢。配上炒好的辣椒,那种醇厚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让人难以忘怀。如今改良后的糊嘟,会根据食客的口味加入些许蔬菜或掺杂一些红薯或土豆之类的食材等,加入不同菜品不仅让糊嘟吃起来更加顺口,还能有不同的口感和风味。
抿曲,在山西阳泉地区颇有名气,是阳泉的特色早餐,冬天的早晨吃这个特别暖和 。正宗的抿曲有专用的压槽压制而成,它是用豆面和白面混起来的面食,口感劲道爽脆。制作抿曲时,将豆面和白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入抿曲床子中,用力挤压,面条就会从床子的小孔中挤出,落入锅中煮熟。抿曲的吃法多样,可以搭配各种卤汁或配菜,如炸酱、西红柿鸡蛋卤、酸菜等,每一种搭配都有独特的风味。对于离乡的游子来说,吃一碗抿曲,也可以慰藉思乡之情。
铁锅焖面,是阳泉人餐桌上的常客。它以面条和蔬菜为主要原料,将面条铺在炒好的蔬菜上,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焖煮。在焖煮的过程中,面条充分吸收了蔬菜的汤汁,变得柔软劲道,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麦香。蔬菜的种类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常见的有豆角、土豆、白菜、胡萝卜等,这些蔬菜在焖煮的过程中,释放出丰富的营养和香味,与面条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口感。铁锅焖面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一道既美味又饱腹的主食。
抿疙斗,也是阳泉的特色美食之一。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将面团放在特制的抿床或抿板上,用抿拐子将面团抿成小鱼状的疙瘩,落入锅中煮熟 。抿疙斗的口感爽滑,有嚼劲,入口即化。它可以搭配各种汤料,如鸡汤、鱼汤、蔬菜汤等,也可以加入各种调料和配菜,如葱花、香菜、辣椒油、醋等,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味。抿疙斗的制作简单,食材常见,是一道深受阳泉人民喜爱的家常美食。
(二)糕点的甜蜜诱惑
在阳泉的美食中,糕点以其甜蜜的味道和独特的制作工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诱惑。枣介糕,是山西盂县家喻户晓的传统糕类美食,也是外地人到盂县必须品尝的地道美食 。它谐音 “早结”,寓意早生贵子,因此在当地的婚宴上必不可少。枣介糕的制作很讲究,首先要挑选饱满的大枣,去掉枣核,然后在水中煮,煮到锅里只剩下通体油光的枣,锅里基本没有水之后关火,这道工序是为了把枣里的甜味全部煮出来。黄米面很黏,往面里掺水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去在农村做糕时,要提前一天用水把黄米泡好,第二天把泡过水的黄米控干,然后在碓臼中捣成面,这样的面粉带着水分,不用掺水就能用。现在从商店里买的黄米面是干透的,所以做糕前要在面粉堆里挖个坑,放上水。过几个时辰,面把水全部吸收之后,用双手揉搓面粉,让面和水混合均匀。锅里的水开了,把掺好水的面均匀地撒在蒸笼底层。刚开始,面的颜色是淡黄色的,随着蒸气慢慢从面的缝隙里冒上来,淡黄色的面一片一片地变成嫩黄色。这时,再把准备好的枣均匀地摆上一层,然后撒第二层面,等到第二层面变成嫩黄色时再摆第二层枣,就这样一层面、一层枣,共做三层面三层枣,最后一层枣摆好后下边的面也就基本熟透了。冒着热气的枣介糕黏、软、甜、香,上好的枣介糕,甜软、细腻、丝滑。
葱油饼,是阳泉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它的制作工艺独特,面粉里撒点盐,一半用热水和面,一半用凉水和成稍软的面团,不粘手盖盖醒面。然后调个油酥,面粉加椒盐,热油泼一下,油酥就弄好了。醒好的面揉面排气,刷油再醒发 10 分。搓成长条,切成等份小剂子,揉光滑,擀开,擀成薄饼。刷油酥,撒葱花,划一刀,像卷起来,两边封口按扁,擀成和饼铛同样的大小。电饼铛刷油放入饼坯,撒上芝麻,烙一分钟左右翻面,烙到两面金黄。这样制作出来的葱油饼,外层金黄酥脆,内部酥软,口感丰富,葱香四溢。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下午茶,葱油饼都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史韵遗珠:历史古迹巡礼
(一)藏山:忠义传奇之地
藏山,位于阳泉市盂县城北 18 公里处,这里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宛如一处世外桃源。然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却是因为那段流传千古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司寇屠岸贾专政,他因私仇诛杀了赵氏全族。赵武的母亲公主赵庄姬在宫中生下遗孤赵武,赵氏门下的医士程婴冒险将其救走。守门官韩厥放走程婴后自杀,程婴又牺牲了自己与孤儿同岁的孩子,与老臣公孙杵臼用偷梁换柱之法,将赵武藏于盂山,也就是如今的藏山。二十年后,赵武长大成人,成功报仇雪恨,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忠义之举也被后人传颂。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人们在藏山修建了藏山祠。藏山祠始建于金元时期,现存建筑重建于明清两代 ,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主殿文子祠是祭祀赵武的地方,为单檐悬山顶结构,殿内采用 “减柱法”,空间宽敞,充分显示出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左右两侧有 42 幅明代彩绘壁画,生动地叙述了藏孤救赵的故事,虽历经五百多年,依然色彩如新。报恩殿则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筑,筑于一自然生成的龛岩内,经年风雨不蚀,保存完整。被誉为 “山西第二悬空寺” 的总圣悬楼,四周围廊,室内无柱,以卯榫拼合而成,鬼斧神工。
藏山祠不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所蕴含的忠义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激励着后人坚守正义,勇于担当。如今,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探寻这段历史,感受藏山的独特魅力。
(二)娘子关:雄关山水交融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长城的著名关隘,被誉为 “天下第九关” ,素有 “北域江南” 的美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既有雄伟壮观的关城,又有清澈见底的泉水,还有气势磅礴的瀑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娘子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而得名。娘子关关城始建于北齐天保元年,现存关隘为明嘉靖 21 年所筑 ,是古代保卫京师的 “京畿藩屏”。关城东南侧的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垣堞依山势叠起呈锯齿状,是现存较完整的长城之一 。南侧长城长约 600 米,城墙成 70 度斜坡蜿蜒直通峰巅,夕阳西下,霞光映照,城堞披金,关山壮美。
娘子关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陶醉。这里水资源充沛,现有大小泉眼 100 多处,泉域面积 3600 平方公里 。娘子关瀑布是娘子关景区的一大亮点,它又称水帘洞瀑布,是我国 “十大水帘洞瀑布” 之一。丰富的地下水从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形成了十几丈高的飞流,白练悬空、喷珠散玉,气势磅礴。明代王世贞曾用 “喷玉高从西极下,擘崖雄自巨灵来” 来形容它的壮丽景象 。郭沫若在 1965 年游览娘子关时,也写下了 “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 的诗句,赞美瀑布的壮丽。
除了长城和瀑布,娘子关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平阳湖、水上人家等。平阳湖是北方高峡出平湖的典范杰作,两岸泉水垂流,钟乳多姿,湖内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水上人家坐落在平阳湖边的悬崖之上,青石古道,小桥流水,溪流穿庭过院,清波临灶,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在历史的长河中,娘子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它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娘子关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三)固关长城:岁月的烽火见证
固关长城,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列为明朝京西四大名关 ,有 “小八达岭” 的美誉 。它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 20 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 。固关长城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古驿道深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固关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69 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 155 年 。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变迁。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时常侵扰,故关西迁设筑新城,因其坚固厚实,依山涉险,锁住了晋冀咽喉,城防工程固若金汤,因此改 “故” 为 “固”,称 “固关” 。
固关长城的建筑特色鲜明,城墙全部依山势而建,用石头砌筑,宽 2 米,高 3 - 4 米 。在墙体的重要至高点上分别建有炮台、烽火台、哨台等,现有炮台、墩台 11 座,烽火台 2 座,哨台 1 座,药楼 1 座,敌楼 3 座 。固关长城建有东西城门两座,西门建有坚固的瓮城,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关楼,巍峨壮观。
清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时,曾赞叹此关的雄伟,并赋《过固关》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聪。”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固关长城的险峻与壮美。
在历史的长河中,固关长城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 “背水之战”、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 “安史之乱” 等 。这些历史事件,都为固关长城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岁月无情,战乱频仍,固关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民国二十一年,为了修建简易公路,固关长城的一部分被拆毁 。建国后,307 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相继穿越古长城而过,使得这座古老的建筑再次遭受重创 。幸运的是,1998 年之后,在上级的支持和文物专家的指导下,新关村的人们积极投入到修复工作中,他们依靠义务劳动和自愿捐款,修复了固关南北两端数千米的古长城和哨台、堞楼、药楼、关门、西峰寺等建筑 ,使固关长城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采。
如今,固关长城已成为平定的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站在固关长城上,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辈们的英勇与智慧。
人文阳泉的当代回响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阳泉的人文魅力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来,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阳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藏山、娘子关、固关长城等历史古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历史的厚重。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阳泉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平定武迓鼓表演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阳泉的民俗文化魅力。
在文化创新方面,阳泉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近年来,阳泉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礼遇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印象台灯》《黛青关 —— 娘子关灵感礼盒》等文创产品,将阳泉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化内涵,深受游客喜爱。此外,阳泉还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创新。通过举办线上文化展览、推出文化旅游 APP 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泉的文化,提升了阳泉文化的影响力。
然而,阳泉人文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传承人群体日益老龄化,许多珍贵的技艺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也是阳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度开发可能会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保护力度不足又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阳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旅游开发的强度和规模,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此外,还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展望未来,阳泉将继续秉承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方针,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在旅游开发方面,将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在文化创新方面,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阳泉的人文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阳泉,人文的无尽诗篇
阳泉,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宛如一首用岁月谱写的人文诗篇。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足迹,到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再到近现代的革命风云,每一段历史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阳泉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术瑰宝如平定武迓鼓、阳泉彩色面塑、阳泉盘合剪纸等,展现了阳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统节日中的跑马排、棒槌火等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独特的婚俗风情,遵循着古代六礼的流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阳泉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平定过油肉、压饼、糊嘟、抿曲、铁锅焖面、抿疙斗等主食,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枣介糕、葱油饼等糕点,甜蜜诱人,是阳泉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
阳泉的历史古迹众多,藏山的忠义传奇、娘子关的雄关山水、固关长城的烽火岁月,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阳泉的人文魅力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如果你还未曾领略过阳泉的人文魅力,那么不妨踏上这片土地,去感受它的历史底蕴,品尝它的美食,欣赏它的自然风光,体验它的民俗文化。相信阳泉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流连忘返。同时,也期待阳泉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让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