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览云州胜景
云州胜境韵悠长,千载风华绽瑞光。
古邑遗痕寻旧忆,新村盛景颂繁昌。
秧歌扭处欢颜驻,美食尝时逸兴长。
最喜此城多意趣,心驰神往共流芳。
云州区:探寻未知的宝藏之地
你是否渴望探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却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山西大同市的云州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它的独特风情,相信你会被它深深吸引,甚至产生一种想要立刻奔赴此地的冲动!
千年流转,岁月沉淀的历史
云州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开启了云州大地的文明篇章。夏禹划分九州时,这里归属冀州;西周时,又成为鬼方的领地。到了春秋时期,云州区被游牧民族娄烦占据,战国时则纳入赵国版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云州区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迁。秦朝时,这里设置了平城县,属雁门郡;新莽时期改名为平顺县,东汉时又恢复旧称;建安末年,平城被废弃,三国时期,魏国重新设置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朝时,再次改属雁门郡。北魏时期,这里的行政区划变化更为频繁,先是改名为万年县,后又复名平城,且成为恒州的治所。北齐时,改名为太平县,属代郡;北周时,又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属长宁郡 。
隋唐至宋元时期,云州区依然在行政区划的变革中不断发展。隋朝时,这里改名为云内县,属马邑郡;唐朝贞观年间,定襄县徙此,属云州,云内县废入;永淳元年,云州、县俱废,开元十八年又复为云中县,属云州。五代时期,晋割此地入契丹,隶西京道。辽朝时,析云中县地置大同县,属西京道;金朝时,初于县境置裕民县,后废;元朝时,云中县废入大同县,属大同路。
明清时期,云州区属大同府。中华民国时期,初年属雁门道,后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分置东、西大同县,分属晋察冀边区与晋绥边区;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合并为一县。1949 年,云州区属察哈尔省,1952 年复归山西省;1954 年,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 年,大仁县并入大同市,改为郊区;1960 年,以原大同县置古城区;1964 年,复为大同县;1965 年,改属雁北专区;1967 年,属雁北地区;1971 年,与大同市分治,县政府迁驻西坪镇;1993 年,撤销雁北地区,县改属大同市;2018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大同县,设立大同市云州区 。
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到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变迁,云州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每一次的变革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胜地
云州区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人文荟萃之地,是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节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众多遗迹遗址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
李汪涧遗址见证了人类早期的活动,是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关键所在;杜庄土林保留着 3 万年前大同湖边生活的营地痕迹,让人不禁遥想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4000 年前的吉家庄遗址,是大同桑干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存 ,为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分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漫步在这些遗址之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变迁 。
云州昊天鼓乐、踢鼓秧歌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州昊天鼓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演奏方式,传递着古老的音乐文化;踢鼓秧歌则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民间技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每逢节日庆典,人们便会跳起踢鼓秧歌,奏响昊天鼓乐,热闹非凡,展现出云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此外,云州区还有李汪涧遗址、东水地城址、陈庄墓群等众多遗迹遗址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州区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或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或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民俗风情,生活的多彩画卷
云州区的民俗风情,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
踢鼓秧歌是云州区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它流行于杜庄、吉家庄、麻峪口、峰峪一带,尤以利仁皂出名 。据说,梁山英雄在攻占某城池时,为迷惑守城将士,扮成踢拳卖艺模样混入城中,里应外合取得胜利,这便是踢鼓秧歌的由来 。在组织形式上,每班踢鼓秧歌由十七人组成,包括秧歌头、公子、大脚婆、踢鼓、拉花、打棒、看书先生、络毛猴等角色,均为古装打扮 。表演时,踢鼓的武生装饰,头戴毡捏子,额插英雄花,以猴拳立势,配以武术二踢脚、八叉、虎跳等动作,英姿勃发;拉花的舞姿飘逸,如行云流水;打棒的风流活泼,动作遒劲有力;看书的状如老朽,滑稽幽默;络毛猴诙谐风趣,令人捧腹;公子动作潇洒,大脚婆则负责打诨逗趣 。整个表演有分有合,按套路进行,场记构图丰富多样,有 “凤凰双展翅”“天地牌”“二龙出水” 等,结尾还会摆出 “天下太平”“欢庆丰收” 等字样 。踢鼓秧歌以打击乐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节奏明快,充满活力 。
挠阁同样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据清《大同县志?风土》记载,“6 月 22 日布行祀关帝,仪极丰隆,献戏之外,又扮架戏十数,举国若狂”,这里的 “架戏” 疑即后来的挠阁、抬阁 。挠阁在明代就已形成,最初用于祭神祈祷活动 。每逢祭祀,艺人们会扮演各种 “神” 或戏剧人物,在音乐伴奏下沿街行走,吸引人们围观 。由于观者众多,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扮演者缚在铁架上背起来或抬起来,这就形成了挠阁 。云州区的挠阁主要分布在倍加造、周士庄、许堡等乡镇,其中倍加造的挠阁最为出色 。1985 年春节文艺调演时,倍加造镇组织了四百多人的挠阁队来县城献技,阵容庞大,技艺精湛,令人惊叹 。挠阁由上下两人表演,下由男性青壮年双肩缚特制铁架,架上再缚一男(女)稚童,扮演《白蛇传》《唐僧取经》等节目 。童者身着彩衣彩裙,头戴花帽花冠,扮相俊美 。女角裙后曾会翅出两只 “小脚”,不过在文革时被革除 。挠阁有单阁双阁之分,表演技巧有担阁、转阁 。它是力与美的结合,具有飘、高、偶的特点 。“飘” 是指底坐随鼓点扭动身躯,架上的 “挠阁人” 轻舒双臂,随之摆舞,仿佛飘飘欲仙;“高” 是说挠阁铁架高约 2.5—3 米,高险挺峻,如同空中舞蹈;“偶” 则是指挠阁人下身紧缚在铁架上,由底坐操纵舞蹈动作,形同木偶 。挠阁抬阁的伴奏乐器以鼓锣钗为主,有的还会伴有唢呐吹奏 。
高跷也是云州区深受喜爱的民俗活动 。据《通典》记载,后魏六年增修杂戏有长跷,这种游戏始于战国,盛于宋、元民间 。直至现在,高跷装扮仍与戏曲人物紧密结合 。表演者将木制的高跷腿子(约三、四尺)分绑在腿上,撑高身子,在行进中随鼓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 。除了扭秧歌、单跳、两腿并跃等基本动作外,还有 “跌八叉”“站扁担”“跷上推车” 等许多高难度特技,动作惊险刺激,让观者赞叹不已 。高跷表演的节目丰富多样,有《打渔杀家》《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传统戏剧,也有现代剧,古装时装不拘一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上跷在全县盛行,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华丽,还出现了长裤腿高跷 。
文化传承,精神的延续之火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云州区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与繁荣 。
云州区文化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部三馆免费开放的统一部署,所有公共设施全部免费开放 。馆内设有综合、舞蹈、美术、书法、戏曲、多媒体培训室、会议室、多功能厅等 9 个文化活动厅室,数字化服务设备也全部免费供群众使用 。在这里,人们可以参加免费的培训与辅导活动,学习乐器、舞蹈、书法等技能;还能欣赏非遗作品、文创产品展览,参观艺术长廊的书画展、摄影作品展 。此外,文化馆还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群众可以通过云平台报名参加活动、预约场馆,享受艺术普及等线上服务 。
云州区图书馆同样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接待读者 1 万人次以上,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馆内藏书丰富,涵盖了历史、文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无论是学生查阅资料,还是居民闲暇时阅读放松,图书馆都成为了他们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
为了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云州区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送春联下乡、送戏下乡、城乡社火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 。仅 2023 年,就开展、指导社火秧歌表演 30 场,“免费送戏下乡进村”“免费送戏进景区” 惠民工程演出 130 场,全区各乡镇 (村)、社区文艺小分队开展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 300 余场次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同时,云州区委宣传部、文旅局、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先后创作了书画作品 130 余幅 。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描绘了云州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发展成就,展现了云州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中,以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有机黄花产业基地发展历程为蓝本创作的现代戏《忘忧草》,以振兴黄花产业为主线,塑造了一位满腔热忱投入到发展黄花产业的乡村书记形象,讲述了带领村民实现 “黄花致富” 的动人故事 。该剧将北路梆子和耍孩儿的音乐巧妙糅合,主要人物用高亢激越的北路梆子唱腔,突出了人物形象;几个利己懒汉形象则用诙谐活泼、洋溢着乡土气息的耍孩儿演唱,增添了喜剧效果 。演出时座无虚席,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
自然人文,交织的旅游胜地
云州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
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云州区的一大自然奇观 。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板内裂谷系火山群 。这里的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等保存完好,形态各异 。站在火山口,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
大同土林生态旅游景区同样令人称奇 。它与云南元谋土林、西藏扎达土林并称 “中国三大土林”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土柱、土壁天然而成各种造型,有的如城堡孤悬,有的似少女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金黄、朱红、赤橙等五彩斑斓的色彩 ,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则是一片宁静的生态家园 。这里湿地面积广阔,水体、河滩、草甸、灌丛、林地、耕地六类景观结构层初步显现 。漫步其中,能看到清澈的湖水、茂密的植被和众多的候鸟 ,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此外,云州区还有乌龙峡生态旅游景区、昊天寺等景点 。乌龙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昊天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舌尖云州,独特的风味之旅
云州区的美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
玻璃饺子是云州区的特色美食之一,它的制作工艺独特,饺皮乳白半透明,从外可隐约看出内馅儿,故而得名 。制作时,先将去了皮的熟山药与山药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块,再捏成饺子皮儿,包上荤或素馅儿,捏成饺子后上笼蒸熟 。食用时,蘸上醋、油炝辣椒等调料,口感筋道、香醇、松软,独具风味 。咬上一口,先是感受到饺皮的爽滑,接着是内馅的鲜香在口中散开,让人欲罢不能 。
盐煎羊肉则是云州区传统的清真菜肴 。这里的百草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纯正,无膻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制作盐煎羊肉时,选用优质的绵羊肉,将其洗净切成块,放入清水中,用猛火煮沸后再煮 5 分钟,捞出羊肉 。倒掉锅中的汤,重新注入清水,烧开放入熟羊肉,用慢火煨煮 20 分钟左右 。加入适量的食盐和花椒,煮至熟烂出锅 。这道菜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只需简单的调味,就能将羊肉本身的鲜美发挥到极致 。入口时,羊肉的鲜嫩多汁与花椒的独特香气相互交融,让人陶醉在这纯粹的美味之中 。
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大同刀削面 。它是山西面食的代表之一,面条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如柳叶 。制作大同刀削面,和面是关键,水的量要根据面粉的吸水性适当调整,面团要硬一些,这样削出的面才劲道 。削面时,一手托住面团,一手持特制的弧形削面刀,从面团的一端开始,将面一片片削入开水锅中,削面的手法需要多加练习,才能削出薄厚均匀、长短一致的面条 。臊子的炖煮也很重要,锅中放油,放入葱姜蒜爆香,加入切好的肉块煸炒至变色,放入花椒、八角、桂皮等调料炒出香味,加入生抽、老抽、料酒翻炒均匀,加水没过肉块,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 30 分钟左右,直到肉熟烂入味,最后加盐、鸡精、胡椒粉调味 。煮好的刀削面,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搭配上浓郁的臊子,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
云游云州,探索无尽精彩
云州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用它的历史、人文、风俗、文化、美景和美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从古老的遗址中,我们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在独特的民俗活动里,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热情;于秀美的自然风光中,我们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在诱人的美食中,我们品味到生活的美好 。
相信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对云州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曾去过云州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如果你还没去过,也可以说说你对云州区的印象,或者有没有计划去云州区开启一场奇妙的旅行 。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感受云州区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