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蒋介石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以3万兵力进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妄图一举摧毁我苏北抗日根据地,把新四军“赶下长江。”
陈毅,粟裕以政治仗与军事仗的巧妙结合,争取了国民党鲁苏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保持中立。以新四军7000人的队伍,一举粉碎了韩德勤3万人的进攻。共歼敌12个团,1.1万多人。击毙敌中将军长、独立师长、团长多人,俘敌团以上军官10余人,士兵3000余名。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等物资。
粟裕用兵一般是以数倍于敌的兵力打歼灭战,这次是敌数倍于我的兵力,打了一个奇中见奇的全胜仗。体现了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是粟裕战役指挥中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
7000人对30000人,以少战多的战役,在战争史上是少有的。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粟裕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及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势,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鉴于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要取得全胜,必须把战局的成败放在首战作战对象,突击方向的正确选择及把握战役进展的准确节奏上。
敌人分三路进攻黄桥,敌八十九军独六旅是韩德勤的嫡系,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是其进攻的主力 ,其余基本是一般的杂牌部队。韩德勤也知共产党军队的作战原则是先打弱、后打强,这次怎么也想不到首战拿他的主力开刀。
在突击方向上,以叶飞的一纵,王必成的二纵用于消灭敌六旅的主要方向上,以陶勇的三纵及后勤人员放在黄桥的守备上。陈毅看了作战计划,称赞说“首歼敌六旅是一着奇兵,整个作战计划处处都是奇兵......。”
顽军的进攻是疯狂的,敌人以三个团的兵力攻击黄桥东门,敌军一部居然在尘土硝烟中突进了东门,,危机时刻,三纵司令员陶勇、参谋长张震,挥起马刀率领部队把敌人杀出东门。
面对主要战场敌人的疯狂攻击,粟裕适时把握出击时机,前出敌军部队虽然攻势猛烈,我一、二旅的主力部队并未全部展开,待敌独六旅进攻部队出现,并形成四五公里一字长蛇阵之际,一纵、二纵多路出击,把敌分割包围为几段,予以全部歼灭。敌主力被歼,另两路敌33师,117师也大部在逃跑中消灭。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敌1000余人向其老巢兴化逃去。
黄桥决战获得军政全胜,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为苏北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奠定了基础。中央书记处指出:“黄桥决战以后,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