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机缘,你要自己打开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6 11:18:13

《幸福的机缘,你要自己打开》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问过:时间是什么?它在哪里?人们在时间中追问和苦思,得不到回答,又被时间永远地带走了。时间在哪里,被时间带走的人在哪里?

为了度量时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日历,于是人类有历史,个人有年龄。年龄代表—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所拥有的时间。真的拥有吗?它们在哪里?

总是这样:因为失去童年,我们才知道自己长大;因为失去岁月,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因为失去,我们才知道时间。我们把已经失去的称作过去,尚未得到的称作未来,停留在手上的称作现在。但时间何尝停留,现在转瞬成为过去,我们究竟有什么?

多少个深夜,守在灯下,不甘心一天就此结束。然而,即使通宵不眠,一天还是结束了。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留住时间。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和死、幸福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

可是,既然过去不复存在,现在稍纵即逝,未来尚不存在,世上真有时间吗?这个操世间一切生灵生杀之权的隐身者究竟是谁?

一、美的崇拜,使世界到处发狂

无数的女人,无数的男人,以及无数的金钱,都是为着个人的美上用功夫。这种兴趣,普世莫不如此;凡关心人类的,对于这种普通的一种兴趣,必想加以研究。

美的心理学,不专是皮面上的。如果世上除了美的风景和图画。之外,再无可欣赏崇拜之物,未免太枯燥了。

因爱情或非爱情的缘故,诗人之歌颂女性美,从古到现在,没有间断过。现在这个题目,又移到科学家身上了,霍普金斯大学的杜兰普教授说,美的崇拜促进了种族的进化,因为人类对于最娇美的妇女和最健壮的男子一种天然崇拜,鼓励成为父母者,知道给予他们的子女,一种发达身心的最好机会。

在习惯上,我们以为美是属于女性的,以性别而论“她”的光亮完全是由男性的阳光所反射而发的,但是在人类美的炫耀中,恰与此相反。

美的标准是随着人类理想而变迁的。要造成完全的美丽,虽然颇不容易,但是要破坏美丽,却不甚难。破坏无须乎什么大的残废,只要稍有缺憾,便可以破坏全体的调和。

人类因为妒忌心理。对于美丽的标准定得非常苛刻,所以,许多好看的女人中,只有少数是真正美丽的。美的标准是包含着高低、身材、相貌、声调、态度、礼貌、表情、面部的动作及其他等等混合而成的。有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重要些,尤其是明显的部分关系动作和表情的,如嘴唇、口、眼睛。人类对于这三部分美的标准,看法各有不同。每一种族有他们自己的标准美,而且标准美在性别上,也各有不同。

如果男人任何部分,带有女性的态度,便不合标准的男性美了。女人面上如果有一根黑毛,也是一个缺点。在人类身体最发达有生气的时候,便是代表人类最美的时期。每一时期,都各有其特殊的美,儿童时代的美与少年时代的当然不同;老年时代的美,是回忆壮年的最盛时代;而且除了少数幸福者外,老年人额上的邹纹总是带着一种忧愁的色彩的。譬如“和你的女儿一样保持着年轻“是一句很好听的话,但是只能说得好听,而在实际的人生中难于办到的。

美的各种成分,大家都承认是活力与健康的表现。臂如头发便是很重要的,足以表现一个人的活力和特殊的人格。丰美的头发,似乎是艺术家所不可少的;秃头秃脑,只是那些自傲的人,一种勉强的自慰。不过我们还不晓得一般所谓上流社会者,是否重视秀丽的头发,更胜于灵敏的头脑。

臃肿肥胖在美丽上是很难占地位的。一个人无论怎样生得好看,如果年已四十,而身体肥胖,便应自量不与人争美了。惟有身材绰约的人,才可入选于时髦的画报上;因此使壮实者单瘦是一种很受人欢迎的艺术。但是我们只要看昔日流行的时髦,借着此种名义所做的恶,实不知多少。

美的崇拜,使世界到处发狂,从百老汇之群芳,以至于各城市之每年选举之美利坚小姐。妇女多的地方,便是美容院林立的地方。促进美容所花的钱,差不多和促进农业所花的钱一样多。但是美的心理最重要的地方,便是因美而产生的责任问题。男人因为无须将时间消耗于无希望的美的寻求上,所以能多将精力从事于事业;如果他们不为别人的美丽所吸引,恐怕他们的事业,更要伟大。

一个已著名的美人,必须设法保持其名誉;一个专门讲究美的人,使人不知她究竟是否能促进此种艺术,还是反而使之更显得做作。

从儿童时代起,美丽似乎是一种太好的东西。如果只要相貌便能吸引别人,我们又何必去修养什么文雅的举动,和其他心灵之美呢?

美丽的儿童容易放纵,不费力而人人都爱他,便会改变他的脑子。我们既然晓得上述种种情形,所以我们对于许多其他的优点,要重视些。而且我们常常疑惑美丽的面貌是否也有伟大的心灵和脑子。对于这问题,我们可说真正的美,是包括上述的美德,还加上一种可爱的态度,专是面貌好看,并非真美,因其缺乏特别的生气,这是高雅的人所重视的。

真正的美是内心的美。那些缺乏天生体貌的美的人,多半想发展别的美德。因此便有些因而获得成功,以弥补天生体貌的缺憾。所以美的心理学,是一直伸张到内心的。

二、快速改变成为新常态

如何才能帮助一个人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在未来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

1.不是灌输信息,而是教他判断信息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而且就连那一点信息,也不断受到各种制度的阻隔。

现代学校出现,所有孩子都能学到读写技能,了解地理、历史和生物的基本事实,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进步。

但是,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而审查机构甚至都没有去阻挡信息的打算,反而忙于散布错误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你现在住在墨西哥的一个偏僻小镇,有一部智能手机,光是看维基百科、TED演讲、免费在线课程,就可以花掉大把的时间。

一方面,现在没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隐藏它们不喜欢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想用各种互相矛盾的报道、无关紧要的话题来影响大众,完全是轻而易举。

比如,全球民众现在如果想知道叙利亚的阿勒颇遭轰炸的情况,或是南极冰盖融化的最新情形,只要上网点一下就能得到信息。然而网络上众说纷纭,实在难以判断哪些内容可信。正是因为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无数其他信息,也就令人难以专注。

如果政治或科学看起来太复杂,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转去看些可爱的猫猫狗狗、名人八卦。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2.不应该看重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

除了太强调提供信息,大多数学校也过于强调让学生学习一套既有的技能,例如解微积分方程式、用C++语言写计算机程序、识别试管中的化学物质或是要外国人学着讲中文。然而,我们并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也不会知道人类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

我们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孩子如何用C++语言编程、学说中文,但可能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

那我们该教什么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

说得宽泛一点儿,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类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到2050年,人类可能要面临的就是迁移到网络空间、流动的性别认同,以及计算机植入装置所带来的新感官体验。就算他们找到了一份有意义的新工作,如为3D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最新的流行趋势,但可能短短10年内,不仅是这个职业,甚至是所有需要类似艺术创意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所以,你在25岁的时候,交友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可能是“25岁的异性恋女生,住在伦敦,从事时尚业的工作”。但到了35岁,就变成“年龄调整中,非特定性别,新大脑皮层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宇宙’虚拟世界,人生的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时尚设计师未曾踏足的领域”。

到了45岁,就连“约会”和“自我定义”都成了过时的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到(或创造)完美的另一半就行了。还想要从时尚设计中找到人生意义吗?

现在算法的作品已经比你的作品强太多了,如果再去回顾你在10年前最满意的作品,只会让你无地自容,再也没有半点自豪的感受。而且,你也才45岁,后面还有好几个10年,等着你发生巨变。

上面这个例子当然只是个假设。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而且任何假设都可能与真正的未来相去甚远。

3.“不连续性”时代,需要不断“重塑”自己

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像是一部科幻小说,那么他很可能是错的。但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的世界,听起来一点儿都没有科幻小说的意思,那他肯定是错的。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架构,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先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就算在15岁的时候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你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么和大城市贪婪的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的问题。

在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当然,就算到了50岁,你还是会在种稻、谈判、处理冲突这些事情上学到新知,但都只是对已然千锤百炼的能力做点微调而已。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

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所以在一定年龄过后,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15岁的时候,人生充满变化,你的身体在成长,心智在发展,关系也在深化。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如此新奇。你忙着自我重塑。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新的愿景在你面前展开,整个世界等着你去征服。

但到了50岁的时候,你不想改变了,大多数人也都放弃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这辈子能看的、能做的、能买的,好像也就那样。这时的你更喜欢稳定。

为了手上的这些技能、职业生涯、身份和世界观,你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并不想重新来过。为某件事费的心力越多,放下它、为新的事物挪出空间也就越困难。

你虽然还是可能喜欢有些新的体验、做些小的调整,但对大多数50多岁的人而言,并没有准备好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

这件事可以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虽然成年人的大脑并不像我们过去以为的那么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脑相比,可塑性还是差了一截儿。要让神经元重新连接、突触重新排列,实在是难如登天。

然而在21世纪,“稳定”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因为人类的预期寿命应该会更长,有可能你有几十年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

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不只是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而且到时候,50岁可能还算年轻。

等到改变成为新常态,个体或人类整体过去经历的参考标准都只会慢慢降低。无论是作为个体或整体,人类都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机器、基因工程改造的身体、能够精确操控自己情绪的神奇精妙的算法、急速袭来的人工气候灾难,以及每10年就得换个职业的需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局面,到底该怎么做才正确?现在被大量信息淹没,绝无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该如何应对?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但麻烦的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要困难许多。

人的韧性光靠读书听课是培养不出来的。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每个小时都会有一个大人走进来说话,而且政府付钱叫他们这么做。有一个人会告诉你地球是什么形状,另一个人告诉你人类的过去如何,还有一个人告诉你人体是什么样的。我们很容易对这种模式嗤之以鼻,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就算这种教育模式在过去取得了一些成就,现在也已经破产。

三、更新你的思维模型

1.复利原理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查理·芒格说:同时理解复利的力量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许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在有限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富,持续而反复地投入到某一领域,长期坚持下去,最终产生的积极影响,会如雪球越滚越大,它带来的回报一定超过你的想象。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复利思维。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去运用复利,也体会不到复利的威力。复利思维需要我们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2.反熵增思维模型

从一个系统、一个组织,再到一个星球,甚至我们每个人,都符合熵增定律。我们会变得混乱、无序、僵化、没有活力,直至在这种混乱中走向消亡。

值得庆幸的是,宇宙是平衡的,在熵增的大前提下,给了我们一条不同的路,反熵增,也即自组织、生命化。

反熵增就是重现生命。行星从星云中诞生,行星上产生了岩石圈、大气、河流、季风、泉水、矿藏,这些都是组织化的过程,是对无序的反抗。这种有序化、组织化进程的顶峰,便是生命的产生:DNA团块、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植物和动物,一直到最精巧的组织化结构——人类。

人老后,最好的状态就是复归婴儿和自然。一个企业,要让自己反熵增,就是让自己更有活力,更开放,更多地适应外部变化,让其在环境中自我进化。同时,可以不断生出独立的新的业务,新的业务也可以不断进化。

从本质上来讲,延续的发展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要想突破非连续性,必须要“生”出新的曲线,这才是对抗熵增最好的办法。

3.反脆弱思维模型

事物可分为三类:脆弱、强悍、反脆弱。

脆弱的事物,在受到外界压力时会破碎、受损,就像玻璃杯掉到地上会碎;强悍的事物,在遭遇外界压力时,不会受其影响。

而反脆弱的事物,可以在这个波动的世界中,伴随压力而进化,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不要被压力打垮,它是你进化最好的能量。外界的环境变化会筛选出真正的反脆弱者。反脆弱思维模型可以应用于:

(1)从困境中理性分析,提升认知,获得能量;

(2)从压力中回归内心,提升胸怀和气度;

(3)从局限中重新定位,提升眼光和格局。

而自然,也具备反脆弱性。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的事物很多都有弹性,具有反脆弱性。自然的特点有很多,在自然中有春夏秋冬这样普遍的规律,适应性强的生物从这样的波动中进化,而体型大笨拙的生物如恐龙因此而灭绝;人的身体也符合自然的规律,也具有反脆弱性,人骨折了,生出来的骨头会更加强壮,中过毒的人也会具有抗毒的特性。

反脆弱本身是可以面对风险,可以从风险中受益成长。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这样做:

(1)利用不对称性,小投入,高产出。

(2)成为多元化,让自己不只一种技能或身份。

(3)相信未来的非线性,会给我们更多的机会与乐趣。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非线性才会有新的生物不断出现,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我们才会不断成长不断精进。

4.10+10+10旁观思维模型

面对一个决策或选择,当你犹豫不决时,可以想一下:

10分钟后,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现在的决策,依然保持一致亦或会后悔;10个月后,你又会如何思考自己10个月以前的这个决策;10年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这个10年前的判断与决策。

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在:临时的判断,大的决策,预测自己的未来等。

5.三层解释思维模型

对于一个事物,可以有三层解释:现实层、技术层、底层。

现实层会解释浅显的,大多数人能看到的因果;技术层会解释现实背后的规律,是现象之下,是一种背景带来的规律,是一种看得见技能的规律;而底层,则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的规律,是深层次思维模型,通达人性,洞悉法则。

三层解释思维模型,可以应用于深度剖析一个事件的原因,了解一个复杂事物的规律。

6.黄金圈思维

黄金圈是认知世界的方式,有三个层面。从why出发,探究问题的本质,是最快速透析问题根源的一把利器。

思考模式是先从Why出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理念是什么,从内心激发出感性的情感,产生驱动力;近而再思考How,设定目标一步步解决;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就是What,更加贴合最初的理念。

Why: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目标、理念;

How:采用什么方法、措施;

What:结果的表现形式。

对一家企业、一个人思考why的过程则是对原则、边界、价值观的一个确定,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通用模型。

7.非线性思维

由于人类长期的进化结果,我们更倾向于用“线性”思维方式理解世界。

然而,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这个世界之所以有些人能取得巨大成功,而大部分人平平凡凡,关键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思维的核心:

(1)理解世界是非线性、跳跃发展、不可精确预测的;

(2)理解引起质变的核心原因,加速或者等待临界点的来临,获取质变期的巨大收益;

(3)在积累期勇于放弃短期利益,做能够对促进上一条有益的事情,如在积累期投入更多本金、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等。

非线性思维方式具有系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五种基本形式。

8.完型融合思维模型

完成一件事情,除了要有完整、清晰的逻辑思路,还需要多种元素进行融合, 比如:人的资源、物钱的资源、时机大环境等。

这就像完成一个陶瓷作品的创作:

除了有创造的图纸、陶瓷还需要泥,相当于是物钱相关的资源;而水就像是人,需要把泥组合起来;陶瓷的烧制,还需要合适的温度,速度,这就像看不见的时机与背景环境;而陶瓷上的雕琢,就像是对事情细节的处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也至关重要。

所以,一个项目要取得成功,除了要有可能实现的规划,还需要有充足的人力准备、事情分解分层、方法论支持、流程制度激励支持、 稳定明确的责权分解说明,还要有应急方案与思路。这样做起事来,才可行云流水,事半功倍。

完型融合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在:事情的执行、思考事物产生原因、预测人的判断等。只有考虑足够多的因素,以及整体需要的相互支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与分析。

9.笛卡尔思维模型

笛卡尔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你怎么能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有什么是不能被怀疑呢?

他思考再思考,一直没有抓到那个基石。直到某一瞬间,就像闪电击中了他。他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能再被怀疑了,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

也就是:I think,therefore I am。这件事情是确定的,所以我是存在的,所以不管当下世界是不是真,一定存在一个世界。而当下世界,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存在。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一切。我们以为科学的演化是继承,其实是颠覆。

下一代科学家几乎都颠覆上一代。就如乔布斯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股神会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人的认知经验里,过往的成功范式越多,给自己的束缚也越大。

10.获得性偏差思维模型

人们对一个事物判断失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因为把注意力太多都放在了已知部分。

从一个大的完型角度,你了解的信息,可能不足5%,所以,自己已经获得信息也许不仅不重要,很有可能还是局限的,有偏见的。获得性偏差会出现在哪些生活中的场景呢?比如:

(1)人们在找新工作时,对自己曾经做过的部分,往往难以放下。

(2)对固有观念的坚持,甚至是固执。

(3)对没用旧物的留恋。

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很多东西明知没用却舍不得扔。殊不知,房间在熵增,你的生活环境因为不够简洁,你也会变得混乱、迟钝、得不偿失。此外,新事物也很难进来,你的生活逐渐陷入了低效与僵化。

如何克服获得性偏差呢?

(1)放低自己,谦虚心态,虚怀若谷;

(2)独立思考,从本质入手,更多用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用事物的本质去推理,而不是持续的用之前的经验;

(3)分类整理。把信息归类整理,把一切变得秩序化;

(4)重新分析,评估环境和信息,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可以升级的;

(5)懂得舍弃和放下;

(6)动态心态,拥有只是暂时,变化才是永恒。

11.排列组合思维模型

和复利模型一样,排列组合模型不仅是一种数学工具,也是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决策质量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通过分类、分步,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万事万物都是由其构成的元素排列组合成的;思维是知识的运动,是知识的排列组合、取舍;前所未有的知识排列组合就是创新,合乎客观的有价值的思维创新的外化和物化,就是理论创新、创造发明。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本质就是一种多维组合思想,把不同的跨学科的知识汇集在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不同问题和学科所占权重不一样,综合起来考虑问题就更全面,正确概率就更高。一个大问题,可以分解成很多相关元素,这样方便我们看清楚整个问题,然后找到关键点,从关键点入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元素组合在一起,可以对一个问题看得更全面,避免陷入查理·芒格口中的“铁锤人”思维。

12.费马帕斯卡系统

在知识、能力、努力、耐心这些所有的品质中,查理·芒格最看重的是理性。

查理·芒格说:“你必须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以为的样子、或者你希望的样子,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费马帕斯卡系统就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基本工具。

费马帕斯卡系统是概率论的基本原则。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人们根据经验和各种心理倾向做决定,从而掉入了很多的陷阱。

通过费马帕斯卡系统的学习理解,我们要从认知上明白,事情的实际概率是多少,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做决定将更加理性。

把这些基本的基础数学概率方法,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才不会将自己的优势拱手送给别人。

13.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风险决策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型,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理论。

前景理论分析框架有三个特征:

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

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

三是,人们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

具体看:

(1)确定效应: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落袋为安心理。

(2)反射效应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

(3)损失规避

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4)迷恋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14.心流模型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事情完成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这是关于人幸福快乐的理论,让人沉浸在心流中的条件需要:

(1)明确的目标,合适难度的任务,既不会焦虑,也不会无趣。

(2)及时的反馈,对进步的满足感。为何游戏如此受欢迎,就是游戏的设计满足心流理论,如果游戏的定义扩大,把学习、工作、运动、教育包含进来,去评估自己在做的事是否满足心流三点,这样自然会过得幸福快乐。

(3)发挥自己的某种能力。

(4)精神完全集中,对手上的事情有控制力 。

心流状态,是我们能够在工作中达到的最美好、最平和的状态。通过一种心流状态又会产生新的心流状态。成功的人,能够成功地将他们的一生,变成一种单纯的心流状态。他们在生命中各个部分紧紧地连接到了一起,所有活动都有了意义。

15.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又称“简约法则”,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核心内容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依据最小能量原则,我们的生活应尽可能简单,而简单的有效途径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自动挡汽车逐步替代手动挡汽车,也是因为自动挡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满足“简单有效原理”。

面对复杂的投资市场,应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釆取步骤去摆脱它们。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丁俊贵

2024年3月4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