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己,成就他人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1 08:40:19

《完善自己,成就他人》

世上万物都是相互消长、互为因果的。

很多时候,人们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提升自己。

狭隘看待一己的成功,孤立的经营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迷失自己,也迷失被你造就同时也造就你的人。

一、人生贵在行胸臆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

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

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

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

很难,因为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

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

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

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

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

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官做大了还想更大,钱赚多了还想更多。

在这终身的驰逐中,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

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

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

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当然,一个人彻悟了生死的道理,也可能会走向消极悲观。不过,如果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一前途即可避免。他反而会获得一种认识,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

从终极的眼光看,寿命是无稽的,无论长寿短寿,死后都归于虚无。不止如此,即使用活着时的眼光作比较,寿命也无甚意义。

无论活多活少,谁都活在此刻,此刻之前的时间已经永远消逝,没有人能把它们抓在手中。

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就是这个意思。

二、担当责任是成熟人生的开始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找借口去逃避困难,而是去想尽办法克服、战胜困难。

要想摆脱不幸的阴影,最好的一种方法便是提升自我去帮助别人。勇于担当责任是成熟人生的开始。

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极其自然的。他们喜欢责怪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或是毫不相干的人物,似乎这样做就可以减轻自己跌倒的痛苦。他们的这种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但是,如果一直将这种反应行为模式和习惯持续到成人期,那就需要重视了,因为它会为你带来许多麻烦。自古以来,人们就普遍存在着一种诿过于人的不良倾向。

一个人要让自己变得成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学会承担责任。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面对生命中的许多责任,在受难或跌倒的时候,绝不可像孩子一样去踢椅子出气。

那为什么生活中有如此众多的人都喜欢让他人去承担责任呢?

细想一下便会知道,因为责怪别人比自己承担起责任肯定容易得多。

想想你自己是否经常喜欢责怪父母、老板、师长、丈夫、妻子或儿女,我们甚至喜欢责怪先祖、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甚至责怪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

在不成熟的人眼里,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而且是外部环境的理由,通过这些来解脱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

比如,他们的童年极为穷困、父母过于贫苦或过于富有、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教导方式过于严格或过于松懈、健康情况恶劣等。

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人埋怨丈夫(妻子)不了解自己,或是命运与自己作对。

你有时不禁要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个世界要一致起来欺负这些人呢?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从没想过要怎么去克服困难,而是先去找一只替罪羔羊来顶替。

目前日益增多的“心理密医”是如何宠坏大家的?

许多向心理医生求助的人通常喜欢为自己的弱点及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行为找出一个心理学上的借口。

这样他们就仿佛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安慰。

当心理学一直为那些不能面对成人世界的人寻找托词的时候,更有许多人继续把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归咎于各种外界因素。

三、改变需要很大的“勇气”

人的确都期待改变。

为什么人都“期待改变”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

假若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就不会特意“期待改变”了。

下面是哲人和青年的论述:

哲人:为什么你会如此固执地主张人无法改变呢?

青年:原因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但他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 。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青年:啊?!

哲人: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青年:您是在开玩笑吧!您说是他自己制造出不安或恐惧?那么,先生也就是说我的朋友在装病吗?

哲人:不是装病。你朋友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青年:绝对不可能!这种论调太不可思议了!

哲人:不,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哲人: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青年:生活方式?

哲人: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青年: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哲人: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青年:世界观?

哲人: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青年:不,还是有点难吧。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哲人: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人生的状态”的意思。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青年: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哲人:是的。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哲人:当然。

青年:哈哈……无论怎么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是这种性格了,根本不记得有什么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一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

青年: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到底在什么时候做了选择呢?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

青年:那么,退一百步,不,退二百步讲,假设10岁的我无意识地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说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说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我已经是“这样的我”了。事态又不会有什么改变。

哲人:这不可能。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青年:重新选择?

哲人: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

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青年: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四、成人达己

漫漫人生路,有哪些事值得我们去坚持?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独立思考,是大部分人毕生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

无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还是处理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能够独立地去思考,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永远都不要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都要在保持思考的路上。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能如愿,不如释然;既然改变不了世界,不如试着强大自己的内心。

只有人能把自己的境界提高一个层次,才不会因为近期的抑郁而伤怀。

内心若足够强大,便能从最低处的生活里,活出最高级的优雅。

自律就是“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并将它做到极致。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

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坚持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若对生活毫无激情,青春年少也不过迷惘度日;若对生活饱含热情,年过百岁也依旧朝气蓬勃。

走过人生一半的路,或许你的年少意气早被消磨殆尽,但依旧请你整理好心情,重拾起热情。

心中的火不熄,才能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为人处世,一定要懂保持分寸。把握不好分寸,口无遮拦,百无禁忌,轻则会惹人厌烦,重则会惹祸上身。

开玩笑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平常的事,但玩笑的目的在于调节气氛,如果不懂得把握玩笑的尺度,言语间就会有意无意的伤害到他人。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个人对待玩笑的分寸感,往往能够看出他的人品。

懂得尊重对方,才能让玩笑的感觉恰到好处,如沐春风。

常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人这一生,起落浮沉,难免得意,难免低谷。得意时善待他人,失意时善待自己。

无论何时何地,话别说太满,做事别太过。给别人留有余地,亦是给自己留下退路。

成人达己看似是多为他人着想,多帮助他人,实则是对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进行剖析和挑战;是在不断帮助和成就他人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他人并重建自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丁俊贵

2024年2月19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