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惘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2-28 20:26:13

《谁的青春不迷惘》

一、青春的迷惘

人一辈子,最难忘的其实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童年,一个是青春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他的时光简直就像嚼过了的甘蔗渣,淡而无味,而且一年一年地越过越觉得过得快。所以历来就有人认为,青年时代以后的日子都不必过了。

但一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处于青春期,而是要么走向成熟,要么迅速老化。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青年人的常态就是处于动摇和迷惘之中,他们常常羡慕前人年纪轻轻就干出了丰功伟绩,震撼了世界,而自己身处一个普遍平庸的社会,不要说没有建功立业的条件和机遇,就连一个站得住脚的理想都失去了。

不过,尽管今天有不少青年看起来比老年人更老于世故,但青年之所以是青年,正在于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和自己时代的现状,在内心中有一番挣扎和探索,想要参透人生的意义。

青春的迷惘,其实正是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对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迷惘。

青春期要搞清一切真相,历史的真相,社会的真相,人类的真相,人性的真相,最终是自己的真相。人生中充满了欺骗、自欺和虚伪,青年们不愿意度过一个虚假的人生。

当然,完全搞清真相是不可能的,否则人就成上帝了。但之所以认定人的生命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有这一点灵明,或者说神性,他类似于上帝。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同的,他的选择自然也与别人不同,这一点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

但很可能,世世代代的奋发有为的年轻人对自己的青春会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感受,他们所体验到的青春的迷惘并不是特殊的风景,而是人性结构中的一个必要的层次:

它带给人生以痛苦,但同时也为人生积聚着力量。

二、青春况味:沉默、寂寞和无聊

1.沉默

世上一切重大的事情,包括阴谋与爱情,诞生与死亡,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在家庭中,夫妇吵嘴并不可怕,倘若相对无言,你就要留心了。

在社会上,风潮迭起并不可怕,倘若万马齐喑,你就要留心了。

世界并非在惊天动地的“砰”的一声中,而是在几乎听不见的“哧”的一声中完结的。末日的来临往往悄无声息。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当然,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诞生也是在沉默中酝酿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

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沉默就是不说,但不说的原因有种种,例如:

因为不让说而不说,那是顺从或者愤懑;因为不敢说而不说,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为不便说而不说,那是礼貌或者虚伪;因为不该说而不说,那是审慎或者世故;因为不必说而不说,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为不屑说而不说,那是骄傲或者超脱。

这些都还不是与语言相对立的意义上的沉默,因为心中已经有了话,有了语言,只是不说出来罢了。倘若是因为不可说而不说,那至深之物不能浮现为语言,那至高之物不能下降为语言,或许便是所谓存在的沉默了吧。

2.寂寞

一个人突然病了,不一定要是那种很快就死的绝症,但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小病,他发现自己患的是一种像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生命的病,例如心脏病、肝硬化之类,在那种情形下,他眼中的世界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会突然意识到,这个他如此习以为常的世界其实并不属于他,他随时都会失去这个世界。他一下子看清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可能性原来非常有限,这使他感到痛苦,同时也使他变得冷静。

这时候,他就比较容易分清哪些事情是他无须关注、无须参与的,即使以前他对这些事情非常热中和在乎。

如果他仍然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那么,他并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相反就会知道自己在世上还该做些什么事了,这些事对于他是真正重要的,而在以前未生病时很可能是被忽略了的。

一个人在健康时,他在世界上的可能性似乎是无限的,那时候他往往眼花缭乱,主次不分。疾病限制了他的可能性,从而恢复了他的基本的判断力。

可是,我们每个人岂不都是患着一种必死但不会很快就死的病吗?生命本身岂不就是这种病吗?

所以,我们不妨时常用一个这样的病人的眼光看一看世界,想一想倘若来日不多,自己在这世界上最想做成的事情是哪些,这将使我们更加善于看清自己的志业所在。

人们嘲笑那些未病时不爱惜健康、生了病才后悔的人为不明智,这固然不错。

不过,比明智更重要的是上述那样一种觉悟,因为说到底,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久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使我们得以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3.无聊

活着总得等待什么。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

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

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一无所等的时候,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

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

精神一面要逃避无常,企求永恒;另一面却又厌倦重复,渴慕新奇。

在自然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绝对的变注定了凡胎肉身的易朽。

相对的不变造就了日常生活的单调。

所以,无常和重复原是自然为人生立的法则。

但精神不甘于循此法则,偏要求绝对的不变——永恒,偏难忍相对的不变——重复,在变与不变之间陷入了两难。

对于那些不安的灵魂来说,重复比无常更不堪忍受。精神原是为逃脱无常而不倦地追求永恒,到后来这不倦的追求本身成了最大需要,以致当追求倦怠之时,为了逃脱重复,它就宁愿扑向无常,毁灭自己。

人生在世虽然免不了会与他人产生关联,但不管是恋人还是家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与自己完全契合,视为一体。

人的想法决定了其行动和生存方式,而思考这件事情也无法和谁一起完成。

感受、想法、思考、选择、决定等,这些形成人生本质的过程,本来就只能独立完成。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个事实。

所以,要把孤独当作基本条件坦然接受。

不要为了掩饰孤独而与人会面或与朋友狂欢作乐。相反的,需要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学习,期望尽可能朝自己目标的方向前进。

当然,尽管再习惯独处,孤独也并非永远都是你的伙伴。也会经常被寂寞、害怕、不安等恐惧情绪俘虏。

特别是工作,那是一场与孤独的战争。如果没有以一人对抗百人,与世界对峙的觉悟,就不可能完成理想的作品。

有时候,即便是独自蒙受众人的批评与反对,也必须毫不退却地抵挡下来。

希望顾虑到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取所有人的意见,在气氛温馨的讨论中做出好的企划。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们并不会像悲剧的男主角,陷在“我是如此不幸,必须一个人努力”的情绪。而是认知到人生来孤独,转而去思考要如何与孤独共处。

这种态度不只存在于面对工作的时候,在生活中的各种场面都适用。

你如何看待寂寞和孤独?这是一个可能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生的问题。

依赖淡薄的表面关系过日子,不是比一个人独处更寂寞吗?

因为寂寞所以想亲近他人,这是依存,是依附对方的心而生。这样的关系不可能孕育出信赖、爱与友情。更何况,成群结党也不符合人类的生活习性。

或许你也抱着这种想法:出门旅行最好有人结伴同行,希望在熟悉同伴的包围下,生活在“舒适圈”里。

但何不鼓起勇气,毅然决然地放手来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呢?

“这么说一定会惹对方讨厌,觉得我很烦人吧”,如果因为总是担心着这些事,染上凡事都说“随便”的坏习惯,就赶紧努力矫正过来吧。

要接纳孤独,并贯彻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要拥有不畏磨擦与风浪的坚强。

这样的态度,能够为我们守护安稳的生活。

唯有拥有在黑暗中也能一个人毅然决然行走的力量,我们才能与擦身而过的他人构筑深刻的联系。

三、合理表达愤怒和不满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种说法,得抑郁症的都是好人。

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说法。

它的意思是,因为一个人不懂得攻击别人,没有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因而“好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将攻击转向自己。

心理学中,关于人心理功能的防御方式有很多种。大部分人都是用防御来让自己感觉良好,但是“好人”运用的防御是:自我攻击和自毁。

这里无法给这类“好人”下个清晰的定义。实际上,这类人,很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标签,或者看上去,也是性格特点不同的。

但是,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懂得如何发泄自己糟糕的情绪,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攻击性。

或者说,他们的潜意识模式在这种发泄、处理上是有欠缺的。

生活当然不会十全十美,我们总是会被各种负能量围绕,从不发火、从不失控、从不表达愤怒、从不攻击他人,这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人的本能里就有攻击性。

这种攻击带有强大的能量,如果无法释放和转化,就会毁掉自己。

但在有些人的潜意识,愤怒、发火、攻击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会带来毁灭性的感受。他们宁可将矛头转向自我攻击,也无法合理表达自己的愤怒压抑。

这些人可能因为童年母婴关系,或者严厉的家教,父母相处模式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他人表达明确的愤怒是极其恶劣的、绝不能被超我允许的行为。

或者因为他们有过巨大的关系创伤,导致潜意识认为,如果明确地表达愤怒、攻击,则会永久性地毁掉亲密关系,让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承受的被抛弃感,沉入深渊的感觉。

因为内心深处畏惧关系的破碎,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好,所以必须压抑自己去维持关系。

他们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总是先找自己的原因,即使对方侵犯了自己的边界,他们还是会为对方找理由,而无法为自己内心深处被侵犯被伤害的愤怒找到出口。

如果两性关系出现问题,他们会受到巨大的内心冲击。他们会觉得:“他对我这么糟糕说明了我不够好”。

而不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对方是不是有什么内心问题我之前没有察觉?”

让那些一贯的“好人”,要学会去合理表达不满、不认同、愤怒、攻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学不会,那么这种无法传递出去的情绪被不断压抑累积,就很可能会拖垮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功能,最终被抑郁吞噬。

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体系比较脆弱,太依赖于他人的对待和肯定;如果一个人太畏惧关系的瓦解,觉得只要我的愤怒一表达出来,关系就无法修补。

这一类人需要去锻炼自己的内心,需要慢慢尝试突破自我,需要去试试表达你的愤怒和不满,然后看一看它会不会给你和你身处的世界带来毁灭。

即使是毁灭,也是一种涅槃。什么都不会真的吞噬我们,但是有毒的负能量吸入太多,你的生命力就会被吞噬。

健康活着,比在别人心里活成什么样要重要得多。

丁俊贵

2024年2月23日

0 阅读:2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