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之道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2-28 20:26:14

《通往幸福之道》

一、经历方能醒悟

当我们生活得安适自在时,应该不忘我们陷于忧郁、沉闷、无所适从的困境,以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行动;

当我们享受美好欢乐的时光时,这种忧郁、沉闷、无所适从的困境,应能教导我们要谦虚谨慎。

因为我们一般是根据我们最好的与最美好的时机,评价我们自己的;而在软弱、沉闷、糊涂的时候,我们则视之为并非我们的本质。

牢记那些困境与时有的窘困,将教导我们要谦逊、恭顺与容忍。

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真实的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是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当他阅读那些富有诗意浪漫主义的作品时,那种观念便牢牢地在心中扎下了根,实际上他被外部世界的现象欺骗了。这个世界具有彻头彻尾的虚伪。

他的生活或多或少总要寻求那现实的幸福;并且,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一连串确定的快乐。

在追寻这些幸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危险。

人们搜寻着并不存在的猎物,遭受种种真实的不幸,苦痛、穷困、疾病、失败、匮乏、忧烦、耻辱以及人生中其他一切艰难困苦。

他终于识破了蒙骗他命运的恶作剧。然而,太晚了。

正如一位登高的行者,只有越过脚下蜿蜒曲折的道路,放眼望去,才可得到一个通盘的概观。

同样,只有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阶段,才能认清我们全部行为之间真实联系,并明确地知晓我们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只有那时,才能明白精确的因果链条和我们一切努力的价值所在。

只要沉陷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我们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行动,总是受情感的左右或能力的限定。

我们自始至终都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所认为的正当的事业。

只有在后来,回首整个人生旅程及其总体结果时,我们才能最终明白其中全部奥秘。

我们每个人都在别人身上看到一面反映自己的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罪过、缺点或种种不好的地方。

即便如此,我们大多数的人对镜子做出狗的动作,亦即认为镜子里的并不是自己,是另外一只狗,而对着镜子大吼大叫。

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对那种即将来临的事物总是翘首期盼、急不可耐,仿佛这是某种一经到手便可获得幸福的东西,尽管那些人聪明绝顶、气度非凡。

严格来说,他们不过是一头驴子,被人骑在身下,看着近在眼前的稻草,一种希望最终得到草料的冲力支撑着他们,从而急急忙忙地紧追不舍。

那种事物总是恰好就在他们的前面,而他们则一直在试图得到它。

我们既不应该因牵挂未来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也不应该沉湎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而应该牢牢记住: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不及我们的想象。

同样的物体,由于间距,在肉眼看来要小一些,但思想则可以把它想象得很大。

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现实性的时刻,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应当永远为此而充满欢乐,给它以应有的欢迎,并尽情享受这每一刻的快乐,由于充分意识到它的价值而摆脱了痛苦和烦恼。

倘若我们因对过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对未来的前景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

人类的快乐和幸福状况,往往可以和树林相比:从远处看去,觉得美丽。可是,如果走进里面,美感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

为什么我们时常羡慕别人,这就是原因。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一切方面都有这样多的痛苦,重担、灾难、危险,以致只有小心翼翼地掌握航向,避开暗礁险滩,才能完成一个平安与快乐的人生航程。

一般来说,对于我们所了解的有关恶的恐惧,迫使我们陷入与之相反的恶。

比如说,孤寂的痛苦使我们陷入孤寂;我们用一种令人生畏的举动,换来轻率的自信,等等。

为避免一种恶,而匆忙走向它的反面;对一些极不确定的事件,缺乏深思,做决定太鲁莽。

二、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最自然的倾向,是自我毁灭而且把全世界也拖下水。

想当一个正常人得费多大的力气!

遑论那些立志要自我克制并克制精神的人得更加倍地付出多少。

人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他不过是一种无止境的可能性。但他必须无止境地为这种可能性负责。

人自己会去削弱自己的力量。但他的意志、良知和冒险精神会占上风。于是可能性开始增加。

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已经到达了人的极限。从野兽到殉道者,从恶灵到无望的牺牲,每一个见证都令人惊心动魄。

人最大的可能性、他最终的美德,须由我们每个人在各自身上去探索。当人类知道自己的极限之后,神的问题就会被提出来了。但不会是在此之前,在人类将可能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之前。

人类的各种壮举,可能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人类得以繁衍下去。但先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吧。

这个世界之所以变得清晰而且可以忍受,是因为我们自己和它的互动模式。尤其是那种让我们和他人得以联结的人际关系总是可以帮助我们往前走,因为这些关系通常预设进展,有未来。所以,我们全都活得好像唯一的任务就是和人建立关系。

待有天我们意识到原来人生可以做的事情不只如此而已,尤其是当我们了解到原来我们和这些人的关系都是我们的意愿在维持。

试试看不写信也不吭声,将自己孤立您就会发现它们如何在您四周消融,而且大部分的关系都是背对着我们的,但非出于恶意,而是漠然。

至于剩下的那些也总是一副注意力随时会被吸引走的样子,当我们于是开始去想象在我们所谓的爱情或友谊中,有多少偶然和情境使然的成分时,世界又会重返它的黑暗期,而我们则再度陷入这人间温情曾一度将我们从中救出来的严寒里。

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幸福,不厌其烦地追寻。虽然说我们的内心不是不能容下任何一丝的忧郁,但有一种是一定要去除的,就是这种凡事皆难皆宿命的倾向。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和这个世界也没有冲突,遵循一条必死的道路去获取幸福。

您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定会发抖。

是的,但我就可以完满地完成任务,那就是活着。

不接受世俗的做法和上班时间。不放弃。永远不要放弃,永远坚持更多。即使在上班时间内,也要保持清醒。向往那种一旦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就会身陷其中的赤裸状态。但最重要的是,要存在,就别去寻求显现。

三、表达和感受共情

所有关于丧失和悲伤的心理学理论都无法回答那些真正难以回答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自我破坏呢?

心理学家们是真的有可能帮助他人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向吗?

如何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是“抑郁症”、“人格障碍”、“成瘾性人格”、“自恋危机”或者是“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

这些理论和标签可能会让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更容易把人们的行为同质化,但是它们无法阐明是什么让一个人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而另一个人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

对于那些正在受苦,并在寻找方法来结束痛苦的独特个体,这些理论根本无法穿透表象,去展露他们的内心和灵魂。

当人们与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至爱的人之间断了连接时,这些理论也不能跟他们所感受到的绝望进行对话。

实际上,这些人丧失希望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跟他们所爱的人失去了连接。

他们以为这些关系都被彻底切断而不可恢复,这对他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氧气,呼吸不畅。

而共情深知人们精神之强韧。用在善意助人上时,共情绝不会使用“败局已定”或“没有希望”之类的词语。共情提醒我们,生活是有意义、有目的、有方向的。

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们哭的时候能得到安抚,笑的时候能听到他人的笑声,他么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

与有爱心与专注的人之间的早期互动经验,能温柔地呵护与加强产生共情的神经回路,这样能防止我们情绪的剧烈波动。

相反,跟愤怒、暴力或忽视型养育者之间的重复互动会让一个人发出或接收共情的神经回路发生短路。

这种解读他人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共情中遗传属性的一部分,是我们从敢于自我牺牲的黏菌、喜欢蚂蚁的毛毛虫、救小犀牛的大象和深爱人类的大猩猩身上传承下来的。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共情。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如果希望改变、成长,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就必须学会在人际关系中实践共情。

事实上,能够表达共情是感受共情的关键。因为,如同爱、宽恕、诚实,在我们想要收获前,应该先懂得怎样给予。

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跨物种之间,都可能产生共情,其实万物有灵,只要人类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就可以做到相互的交流和理解。

哪怕是没有生命的物件,一张椅子、一件衣服,它们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它们是有寿命的,我们如果能够爱惜地使用、细心地照料,它们必将历久弥新,温柔以待。

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共情需要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的冲动。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给出解释。共情最有力量的说法之一就是“我不知道”。

既要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然后还要能带着对每个人和每个情境独特性的尊重来给出回应。

学会如何出于助人而非害人的初衷,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共情。不把感受转化为行动,就没有真正理解共情。

共情付诸行动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能给出共情的回应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

只有理解了过去和现在痛苦的强度,才能找出救命绳索。

如果能做到既深切地关心生活全局,又关心自己当下的体验,那即使身处最险恶的境遇,我们也能知道如何找到脱身之路。

必胜信念是实现目标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共情要保持谨慎,要专心、好奇和警觉。

因为共情最持久的特征就是集中注意力,关注焦点。

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就是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能够直击他人内心和灵魂的言语,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和大量实践。

1.使用开放式问题

问开放式问题是在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

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

封闭式问题就像是把他人关在门外。

当我们能够把偏见和预判都放在一边,敞开大门迎接新的体验时,开放式问题就能帮我们看到无限的可能。

2.放缓节奏

炽烈的情绪是无法让人表达出共情的。

当情绪爆发的时候,花点时间来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帮助的。

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和归因。

有意识地努力把节奏慢下来,共情就开始扩展开来。

对情绪进行远观,我们就能够重获平衡,可以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产生更准确的理解。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共情是避免当人们感到挫败的时候,容易看不到事件的特殊性,而认定事件具有普遍规律,进而导致自己做出不宽容或很苛刻的评判,这样我们不仅否认了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还阻碍了个人的转变。

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都是能让步和弯腰的。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共情也含有明确的躯体成分,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叫作共情神经系统。

当我们想要弄清楚一个人他当下的想法是什么的时候,就让我们的面部表情尽量精准地模仿他的表情。

然后,等着我们的头脑或内心为了呼应这个表情会出现什么样的想法或情感。

5.向过去学习

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

他人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相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是艰难的生活环境。

也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6.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

我们表达共情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当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忙,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7.设定边界

真正的信任来自当下这个时刻共情的互动。

设定边界是为了能给对方客观的回应,为此,我们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

设定边界是一种能让共情发挥作用、让注意力一直关注当下这个话题的方法。

四、幸福没有秘密

幸福到底是什么?

伊壁鸠鲁是对的,幸福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

幸福之于快乐,恰如马克吐温所说的气候之于天气,两者是同一的,只是前者维持得更长久。

幸福是整体,快乐是部分。幸福是交响乐,音符和旋律是不同的快乐。

同其他情感一样,快乐会伴有身体的各种变化,并有意识地反作用于大脑。

血液循环会加快,特别是大脑的血液循环会让眼睛熠熠发光。莱曼的试验表明,不管是精神的快乐还是肉体的快乐都会引起动脉扩张、心跳加速。

人的呼吸会变得急促,身体会发热,组织的新陈代谢也会加快。腺体会向血液分泌大量的激素,使人们开怀大笑、引吭高歌以宣泄精力。

我们大部分感官和精神上的快乐都依赖于肌肉、肺、心脏、消化道和四肢的运动知觉和器官感觉。

信仰、希望和爱似乎扩展了人体的每一个细胞;而怀疑、害怕和仇恨则像毒药一样收缩我们的身体组织。

快乐可以加速生命和成长的过程,因为它可以让血流加速,让细胞扩张兴奋。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向大脑传递信息,构成人体的快乐。

很明显,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行为是相伴相随,而不是互为因果的。

我们不是因为某些东西愉悦了我们才对其产生欲望,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些东西才能从中得到快乐。

欲望是一种本能,植根于我们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

当代心理学总是习惯性地全盘否定快乐对人类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但很有可能正是这种夸大其词使得心理学如此流行。

本能或称天然反应与记忆很快就会被混为一体,后天习得的知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多地内化在我们的行为中。

因此,快乐只是唤醒或勾起欲望的伴奏,而不是诱因。许多快乐总是在不经意间与我们邂逅,并在记忆中留下芬芳,吸引我们重温旧梦。

如果幸福是一种本能,我们就有望在人类最原始的冲动(饮食中)找到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幸福。

梅特罗多洛说:“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与满足口腹之欲有关。”

看起来确实如此,吃饭是人生大事,它所带来的快乐会映在脸上。

从这个角度看,士兵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年轻人把钱花在爱情上,中年人把钱花在食物上,老年人则把钱花在医药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明智的。因为即使牺牲了每个阶段的快乐,我们的寿命也不会延长,也许年纪大了看病吃药是在所难免的,且让我们抓住时光及时行乐。

饥饿会让人产生食欲,也会膨胀为无节制的物欲。

贪婪和无限的食欲并不是一种对食物的自然渴望。

每一次食欲的满足带来的都是欲望的幻灭,因为如果吃得太好但吃得不理智,人们的脸上也不会洋溢出健康的色彩。

我们能吃的食物是有限的,我们的物欲却是无限的。

欲望是一个循环,就像苏格拉底对亚里斯提卜说的:“挠痒痒只会越挠越痒”。

因此,智慧首先在于权衡。聪明亦是一种美德,因为我们只有通过聪明的艺术手段才能协调欲望的个人主义。

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和谐是最高境界的哲学,它在有序的世界里、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播着平静的乐章。

饮食是人类最主要的本能,斗争的本能仅次于它。斗争的过程会让人获得强烈的快感。

尼采说,发怒可能是一种健康的神经衰弱。

我们通常很享受发怒的过程,每一句激烈的言辞,每一次抡起的拳头,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直到被对方狠狠地回击。

骄傲总是与好战如影随形,它会让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变得强硬。为了维持骄傲,人们总是会找比自己弱的对象做比较。

骄傲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善恶参半的,它需要人们时刻准备着,它也赋予肉体以力量、赋予心灵以自信,所有的天才都离不开它。

最终,好胜心会主宰一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强大的心灵会找到一种动物性的快乐。

幸福潜藏在积极主动的行为中,而与谨小慎微的消极退缩无缘。

幸福是好奇,而不是安于现状;是骄傲,而非谦卑;是好战,而非逃避;是掌控,而非服从。

行动的本能才是幸福之所倚。

移动、爬行、站立、走路、跑步、爬山、游泳、飞翔这些都是我们能力的天然表达方式,其中蕴藏着多少奇特的快乐!

万事万物并非静止不变。一个人若想站得更高,自己首先要站起来。

孩子们很幸福,因为他们会及时行乐。他们的行为没有什么长远的目的,他们只着眼于当下,而不是徒劳地仰望星空;他们也会摔倒,但不会摔得很惨。

生活并不如宗教和哲学说的那么重要。除了孩子,我们对其他事都不必太较真。

即使是和孩子相处,幽默感或是幽默的观点也比教条式的教育有用。从永恒意义上来看待事物是幽默、宽容和理解的秘密所在。

愤世嫉俗的认识论者会问,幽默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很明显,它们互为本质。

青年时期,我们不再如儿时般快乐,生活变得严肃起来,我们会意识到当下和未来的责任,会思考世界的变革。

但是青年时期的生活依然是充满活力的,积极主动意味着一半幸福的来临。

为什么即使用最好的收音机来播放高雅音乐,我们也还是很快就会厌倦?

因为幸福青睐积极主动,被动的快乐是不会持久的。幸福是对自我的充分表达,也是对和谐全身心的追求。

健康是和谐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我们对幸福探本究源,就会发现其根本在于完美健康的肉体。

对健康的人来说,每一种知觉,只要不是伤害性的,都是一种快乐。每一种感觉都是存在的理由。

爱默生说:“只要赐予我健康和时间,帝王的显赫于我就是一文不值的。”

总而言之,幸福来自行动,而不是沉思。沉思是一种艺术,它的非自然本质从来都无法满足我们。

最充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中年时,孩子的到来就是幸福的源泉,这种幸福如同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欢笑,如同青年时代的健康与激昂。

孩子既是我们精神的导引者、执着生命的象征,也是我们幸福的家园,更是我们自然满足的标记。

为孩子付出既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也是最重要的幸福。为人父母让我们体会到不同寻常的快乐,也预示着我们将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暂且把哲学放在一边,因为人类最大的满足感并非来自哲学,而是来自生活;并非来自图书馆或寺庙的禅房,而是来自最原始天性的和谐实现。

幸福是无意识的,它会在自然状态下不期而至;而一旦我们刻意驻足分析,幸福就会溜走。

智慧对于幸福来说不是至关重要的,它只是协调的媒介,是让欲望和谐的工具。

但在一定意义上,智慧又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如果欲望之间相互抵消,变成悲伤的徒劳,那么即使我们实现了所有的愿望也没有什么用。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尽管思考并非易事,但我们时不时地需要思考。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会在成长中学会秩序的艺术。一个人会意识到他必须把自己的愿望按序排列,以防因小失大。

当最终如愿以偿时,他就会发现从总体上看他实现的目标包含了所有的真善美。这样不仅可以求仁得仁,有时也能亡羊补牢。

即使事与愿违,他也不会轻易烦恼。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愿望只是推动世界伟大进步的一个小小动力而已。

智慧是灯,不是火;它能指路,却不能温暖人心,也不能激励人们前行。

智慧一旦关系到幸福,就变成一种负能量。

它可以让我们趋利避害,却不能让我们欣喜若狂。智慧就像苏格拉底讲的“恶魔性”,它可以规避危害,却无法掌控一切;它可以让我们免于失败,但不能让我们展翅翱翔。

年轻人有火一样的热情,但缺少灯的指引;年长者有灯的智慧,却因为不再有火一样的热情而瑟瑟发抖。

年轻与睿智总是难以两全。

年轻人的敏感使得女孩要求爱人完美,任何不顺心的事情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年轻的小伙子也会因为心仪的女孩对其他男子微笑而恨得咬牙切齿。

就算现在告诉他,当他白发苍苍时今天的悲剧会变成喜剧,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年纪大了就不会再因被蔑视的爱情而伤感,也不会再因被这个忙碌的世界疏忽而痛苦。

就像流水和移沙一样,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安定下来。但正如山之脚不知山之巅,平静也无法了解激昂。

如果用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那么只有整体才是伟大的,每一部分都是渺小而转瞬即逝的,既不能鼓舞人心,也不能体现崇高。

有时候人确实不能过于远虑,否则会对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无所不知,也许就没有欲望了,幸福就会像宁静的沙漠那样空虚。年轻时的热情怎样才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呢?

然而对我们来说,苦难依然是真实而切近的,尤其是对那些拥有最高贵最美好灵魂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智慧是珍稀之物,拥有一个导师般的朋友可以让你规避很多痛苦。

贤哲们可能会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祸福是相倚的。

你生病了?那很好,因为你正巧在减肥,现在应该可以恢复到最时髦的苗条身材了。

你被骄傲的美女拒绝了?你仔细想想,容颜易逝,而傲慢的性格会使她专横跋扈、没完没了地与你争吵。

你投资失败了?那就当交学费吧,吃一堑长一智。

回首过去,你会发现自己遭遇的很多好事都包裹着一层邪恶的外衣。

在哲学家看来,万事皆如意,因为他们懂得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智慧的人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而愚蠢的人只有消极的情绪,当事事遂心时,他觉得理所当然,从不知感恩。

如果有幸运降临于你,要记得每天都回想一下,大声表达感激之情,让喜悦之声萦绕耳旁。

想想你自己做了多少坏事,而世界并没有惩罚你;想想你周围的环境是多么宽容,没有利用你的愚蠢或疏忽而摧残你。

盘点一下你的缺点和已经得到的东西,看看你是否得到了不公正的回报?

也许正如卡莱尔所说:“如果原本你是该被绞死和分尸的,那么被枪决算是走运了。”

不要对大自然索求无度,人类的需求和其他的需求之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我们要牢牢记住,人类只是大自然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人类要求过多,大自然便不会给予;敲门过响,大自然就不愿意为你敞开大门;不潜心探索就会一无所获。

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冥冥中自有定数,而非事事如你所愿。假如你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也许你就能像约伯一样意识到维护宇宙的秩序比个人的伤痛重要得多。

古老的阿兹特克祭司对每一个新生儿说,“你出生在一个苦难的世界里,只有经历苦难才能收获平安”,你也要这样告诫自己。

其实,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哀伤四处宣扬,那么过段时间我们自己也忘记了。

辛勤耕作吧,不要把幸福建立在遥不可及或虚幻的基础上。先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再去做更了不起的事。

幸福不是地域性的,如果你不快乐,那么把不好的情绪留在家里,否则旅行也无法让你获得快乐。

现代人总是对当下的处境感到不满,总觉得未知的地方更可爱,未知的工作肯定更容易。这其实是浪漫主义的梦想,一旦从中清醒过来,我们就会陷入莫名的痛苦中。

悲观主义只是浪漫主义的另一张面孔而已,是幻想之后的清晨。

如果你辛勤耕作,就等着心灵的收获吧。教育不能光指望老师,老师其实是在教育过程的试错中教育自己。

你要遵从自己的爱好,勇敢地探索,表达自己,实现自我的完善。幸福并不来自模仿或从众,当然一个聪明人会假装附和,用无比的谦恭隐藏自己的异见。

说到底,教育和幸福都是私人的事,必须来自生活,来自我们自身。世上本没有路,路都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尚福尔说:“幸福来之不易,很难来自我们自身,更不要说来自他处了。”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爱好。我们要找到和每个年龄段相匹配的快乐方式。

游戏是孩提时代的欢乐,爱情是年轻人的美酒,而理解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的慰藉。你如果想在每个年龄段都获得满足感,就要像梭伦一样明智,每天学习新东西。

教育不是任务,而是持续一生的幸福,是和伟人的亲密接触,是在高雅和智慧王国的徜徉。

年轻时我们以貌取人,年长以后我们会以才取人。

在思想的国度里,成千上万名哲学家等待着我们;上百位诗人在那里吟哦;上千名艺术家在那里雕刻、建造、画画;政治家们在那里讲述微言大义;圣人在那里布道;博学的老师在永恒的欢乐谷里教书育人;美丽的女性依旧如此美丽,不会因为变得伟大而失去美貌。

人类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礼物,理想国正敞开大门欢迎我们去拥抱它。

我们去理想国吧。我们只要净化思想和心灵,这个伟大之地就会欢迎我们,并像古代智者教育年轻人那样,毫不吝啬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

当我们摆脱了人性之恶,就学会了崇尚真理,即使真理偏离了我们的欲望,我们也能成为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惠特曼和欧里庇得斯、菲狄亚斯和达·芬奇、尼采和基督的学生。

如果我们不能有所进益,将无法立足于这个人才济济的天国。尽管在理想国里,我们无法获得年轻人般鲜活的快乐,却能体会到一种持久高雅的幸福和一种连时间也无法磨灭的深切的喜悦。

让孩子们痛痛快快地玩吧,他们的喧嚣声会装饰生命永恒的乐章。让年轻人尽情地去爱吧,不要对他们过于苛责。

在内心深处,我们也在游戏,我们的嘴唇在给予或感受着亲吻。有了理解,我们能体验到各个年龄段的快乐。

当孩子们玩累了,年轻人伤心时,我们要张开双臂拥抱他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坐在上帝之城,坐在柏拉图的脚下。

丁俊贵

2024年2月18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