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珊
如果你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现在年薪30万,造车新势力开出了60万的条件,会不会动心?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90后程序员,自从把简历调整成open状态,就被猎头的电话、信息不甚其扰,“起初是薪资增幅50%,后来直接翻番!”
早在去年年初,汽车领域就掀起一波抢人潮,但时隔一年,这一局面似乎愈演愈烈。“之前客户都是一线新势力品牌,现在不仅二线新势力雇主找上门来了,外资车企对核心技术骨干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我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放过假了。”一位汽车行业资深猎头吐槽。
“金九银十”不仅是卖车旺季,也是人才招聘的黄金季。各大企业走进校园抢人才,年底的社会招聘也如火如荼。“丰田中国车联网部门火热招聘中!”,“奥迪中国研发团队「职」等你来!”,“梅赛德斯-奔驰2023校园招聘正式启动!”,“大众集团战略咨询欢迎你的加入!”……近日,一系列的车企招聘接踵而至。
从招聘需求看,架构设计(Architect)、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系统(System)、中间件(Middleware)、软件驱动(BSP)、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汽车开放系统架构(Autosar)、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等技术岗位都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不禁让人疑惑:这是汽车公司,还是软件公司?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才流动的背后,是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改变了汽车的属性,让汽车从交通出行的工具进化为有灵魂的人类生活伙伴,也从此带着汽车社会进入到一个属于“软件定义汽车”的全新时代。
是汽车公司,还是软件公司?
今年7月,大众汽车发布“2030 NEW AUTO战略”。根据规划,2025年将开发出适用于所有车型产品的软件平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透露,大众未来的技术研发将以软件为优先,而非硬件优先,并计划在基本软件架构就绪后,整车项目周期将从54个月缩短至40个月。他的目标是:大众必须追赶中国本土电动车企业的速度。
人才是转型计划的重中之重,以前不久大众与地平线成立的合资公司为例,初始阶段会从两家公司一起输入数百名员工,长远来看,会通过社会招聘吸纳更多符合需求的专业人员。
奥迪在数字化领域也早有布局,其“虚拟座舱”是BBA中第一个将仪表显示屏普及到全系产品上的概念。今年3月,奥迪宣布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帮助奥迪打造智能互联的数字化生态,包括数字座舱、数字化营销和用户运营等领域。
奔驰在转型方面同样积极性颇高。2020年10月,奔驰发布了全新战略路线,明确了将业务重心放在电动化和汽车软件等领域。其中,“引领电力驱动及汽车软件的发展”也被列为“六大支柱”之一。汽车软件技术方面,梅赛德斯-奔驰正在酝酿自有MB.OS操作系统。据悉,该操作系统由其企业内部研发,预计将于2024年发布。
宝马也是实用性和本土化下功夫颇多的一个,目前,宝马在北京、上海、沈阳和南京等城市拥有研发和数字化基地,其在中国的数字化创新涵盖了研发、生产、车辆智能化和数字化服务等所有相关领域。这是宝马集团在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和数字化体系,团队人数超过1650人,包括约600名软件开发人员。
随着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风口”的认识已经广泛传导到汽车行业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才看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赛道;车企对人才的争夺焦点也从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变成了智能化。
根据猎聘发布的《2022 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汽车相关新发职位同比增长较多,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同比增长位居第二名,达120.09%,抢夺着大众的注意力。
此前有报道称,今年的车企抢人大战“杀疯了”,尤其“工资翻倍”“百万年薪”等说法被网友纷纷热议。在这个智能化“卷”到飞起的时候,你是忧心焦虑还是欢呼雀跃?
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一定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科技公司是我们的新竞争对手,速度比我们快很多。在IT公司变得更像我们之前,我们需要变得更像IT公司。”丰田汽车掌门人丰田章男曾明确表示。
站在全球车市大变革的前端,某种程度上丰田汽车中国已成为推动集团转型的先锋力量。丰田中国副总经理牛煜告诉人汽传媒,丰田汽车正在加速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这个过程当中,丰田中国对组织机构以及人才选聘做出了进一步现地化调整。
今年年初,丰田中国内部成立了一个新组织——CTCC,Connected Technology China Company,包括智能化、互联化、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等开发工作,都已整合到这个组织中。
在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与不少车企一样,丰田的人才观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局限于懂造车的人,也开始看重具备互联网思维,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和经验的人。但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人才本身的长期培养。
牛煜谈到,来自传统领域也好,智能互联新业务也好,不管什么样的背景,丰田都秉持这样的观点:以人为本。“人才引入后,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够为产品、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依据个人特色和潜能,在他的职业道路上持续培养,这就是丰田的人才价值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一定需要匹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与之相比,笔者也关注到,某些互联网公司高薪挖来的人才,至多用个三五年。一旦需求用完、项目结束,甚至整个团队都会随之解散。不要说长远的持续培养,人才能“保鲜”多久都是个问题。